華夏總裁趙大建直面傳聞稱“不會成南證第二”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5月19日 09:16 21世紀經濟報道 | ||||||||||
相關專題:南方證券危機 相關報道:華夏證券驟起波瀾 巨虧僅是傳聞? 本報記者 朱 江 北京報道
“華夏證券不會成為南方證券第二。”這是華夏證券總裁趙大建與記者交流時反復強調的一句話。 5月17日,華夏證券北京總部的辦公室,趙大建向記者表示,自他主掌華夏證券5年來,很少接受外界采訪,而此次直接面對媒體,卻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 一個關鍵的背景是,自4月底以來,中國證監會徹查券商國債回購,有關華夏證券的傳聞再度風生水起。 “你們可以和我談華夏的問題,也可以談其他方面的問題。”有著25年金融市場和15年證券市場歷練的趙快言快語,在與記者將近2個小時的交流中,不惟華夏證券,證券市場的發展似乎是他更為樂意探討的話題。 南方第二? 2004年初,南方證券因為違規經營和巨額虧損,被行政接管。而早在1998年,原國泰證券與君安證券合并,至此,國內最早成立的三家全國性券商,只剩下華夏證券碩果僅存。 接管的命運似乎讓南方證券暫時從各種傳聞中淡出,但接踵而至的卻是華夏證券逐漸走進了旋渦的中心。一種傳言認為,此前不久,中國證監會已經向華夏證券派出了調查組,華夏證券的種種問題不日即將大白于天下。 趙大建對以上說法一笑置之:“南方證券出事以后,就有許多人問我,華夏是不是南方證券第二,我對他們說,這純屬無稽之談。” 趙向記者指出,公司在五一假期前夕,召開了一個有分支機構負責人參加的工作會議,當時他在會議上強調,公司雖然在發展過程中,積累了很多的歷史遺留問題,但公司總體上能夠堅守住底線,沒有違規經營。但不想卻被外界斷章取義,成為華夏自曝家丑的口實。 趙大建認為,華夏證券規范和穩健經營,絕非矯飾之詞。他舉兩例加以證明,一是2001年6月在前輪牛市結束之前,就已經將委托資產調整到可控范圍之內,到目前為止,一直保持在30億元以內;二是2002年6月24日市場出現爆發性行情時,華夏證券沒有盲目介入,避免了日后高位套牢之苦。 但為什么部分市場人士認為是華夏而不是其他券商會成為南方證券第二? 在趙看來,這個問題似乎不難理解。他指出,一是南方證券東窗事發以后,對華夏有影響,主要是一種示范效應,二是相較其他券商而言,華夏證券所有問題都已經浮出水面。 據悉,1998年底,中紀委聯合中國證監會、國家審計署以及原中央金融工委等單位,對華夏證券進行一次摸底調查。隨后,1999年底,上述各單位再次聯合對華夏證券進行調查,這次主要針對公司當時領導人的離任。兩次調查均沒有對外界公開,調查結果亦未正式公布。 此前,坊間曾經傳言,華夏證券之所以遲遲未招致破產的命運,乃因華夏為北京市政府所屬惟一一家大型證券公司,對當地金融格局的穩定和市場的發展舉足輕重,而另一家證券公司北京證券則因為幾年來經營方面乏善可陳以及一家民營企業的介入而前途不明,華夏證券遂成為重點保護的對象。 有傳言,在前次的市場下跌中,華夏證券在國債回購方面至少虧損30億至40億元,以至于在登記結算公司的賬戶實在無法抹平,成為幾家重點欠庫公司之一。 市場人士亦指出,在這次證監會調查國債回購中,有三家大型券商虧損總額在30億元以上,華夏證券只是其中一家。 但這種說法遭到了趙大建的否認。他指出,華夏證券國債回購規模共40億元左右的規模,均屬于正常業務,且標準券的使用率僅66%,遠遠低于同業水平,并沒有出現虧損以及所謂的欠庫現象。 5月18日上午,記者致電中國證監會機構監管部副主任吳青。談及華夏證券國債回購虧損以及是否正在接受調查一事,他表示不便發表意見。 不良資產之重 “坦率地講,華夏證券是面臨著很多問題,但類似華夏證券這樣的問題,許多老券商都有。”趙大建說。 他認為,之所以華夏在別人看來問題很嚴重,主要是公司的問題早已經“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在趙看來,困擾華夏證券多年的問題主要是不良資產問題。“但有些資產是可以變現的,甚至還可以產生收益,怎么能叫不良資產呢?應該稱為非證券類資產比較合適。” 上世紀90年代中期,受證券市場行情低迷的影響,許多券商迫于生計,不得不將大量資金用于投資實業。華夏證券亦有大批資金投資在房地產、商業、貿易等領域。 1999年趙大建走馬上任時,華夏證券歷年投資的非證券類資產總額將近60億元。記者查閱的資料顯示,截止到2003年上半年,華夏證券總資產為226億元,凈資產為24億元。 而更為重要的是,同國內眾多同行一樣,華夏證券這部分用來投資實業的資金,主要系挪用客戶的保證金。 自1999年開始,華夏證券開始走上了歸還保證金的漫漫之路。其間,公司因挪用保證金問題而受到證監會的重點關注,公司也因此較長時間與部分小券商為伍,處在“未規范券商之列”。 現在回顧這段歷史,趙大建總裁似乎釋然了很多。他告訴記者,截止到目前,華夏已經陸續歸還客戶保證金46億元,尚剩下10多億元,公司也正在積極籌劃,短期內全部歸還不成問題。 但沉重的代價,最終還是由華夏來承擔。華夏證券另一位高層人士指出,華夏證券用于償還保證金的這46億元資金,一部分來自于內部挖潛,盤活其他資產,一部分來源于公司經營效益,而最主要的則是來自于融資。 而大量融資結果就是公司背上巨額的財務費用,吞噬了公司正常的經營利潤。據悉,僅財務費用一項,華夏證券幾年來共支出10億元左右,每年平均3億元以上。另一方面,雖然保證金即將歸還完畢,但其投資所形成的壞賬仍待較長時間消化。 趙大建指出,幾年來,華夏證券雖然各項業務指標都能進入行業前列,但經營業績卻一直難有傲人之處,與此不無關系。 虧損謎團 2004年出現較大幅度的虧損,傳言中被認為是導致華夏證券行將破產的原因之一。 一個版本是,華夏證券在兩年前的市場下跌行情中,自營證券出現了一定幅度的虧損。 2003年,華夏證券自營規模為19.7億元,受托資產管理總額為29.4億元。趙大建指出,2004年,公司委托資產管理規模與去年相當,未超過30億元。 關于兩年的自營虧損,據公司內部人士表示,只是因近兩年市場下跌造成的浮動虧損,一旦市場好轉,股價上浮,這個數字就會發生很大的變化。據有關資料顯示,2003年,華夏證券自營業務贏利近千萬元左右。 趙大建指出,2004年上半年,華夏證券在委托資產管理方面,按照“建立新機制,退出老模式”的原則,調整了部分持倉結構。其中廈華電子和天歌科技(資訊 行情 論壇)已經認賠出局,這也可能是出現較大數額浮動虧損的原因。 資料顯示,截止到2003年低,華夏證券共持有廈華電子(600870.SH)1244萬股,同人華塑(原天歌科技000509.SZ)409萬股。從持有時間上看,均已達數年以上,在今年上半年的行情中斬倉出局,無異于壯士斷腕。 時間上溯到2003年上半年。當時華夏證券亦是出現了2.1億元的巨額虧損,這個數字列2003年上半年國內券商之最,一時間令這家老牌券商非常難堪。 華夏證券方面認為,公司2003年上半年之所以出現虧損,是因為上半年有許多項目產生了收入,但沒有計算進賬,這些沒有計算進賬的收入主要分布在投行、債券、并購以及國際業務等方面,大的項目未進賬的收入達到億元左右。雖然沒有計算進收入,但費用卻算在了上半年,這是虧損的主要原因。 2003年底,華夏證券盈利7000萬元。該年度,華夏證券投行業務列同行業第六,二級市場方面,全年共完成交易總量8454.83億元,市場排名居行業第四,市場占有率達到4.56%。 而對于坊間一則傳言,華夏證券歷年來僅在太極集團(資訊 行情 論壇)(600129.SH)一只股票上累計虧損已達數億元,趙大建向記者解釋,公司經過上半年的持倉調整以后,目前只剩下太極集團尚未處理。但在該只股票上,華夏證券經過幾年來不斷的高拋低吸,成本已經攤到很低,幾乎與目前的市場價格接近,談不上大量虧損。 太極集團2003年年報顯示,截止到該年底,華夏證券共持有太極集團流通股1196萬股,華證資產管理公司持有530萬股,兩者合計持股1726萬股。這部分股票市值2003年底為3.8億元,截止到上周,市值為2.4元左右,而華夏自營和委托資產管理規模為40億元左右,太極集團所占的比例不大。 但華夏證券到底在太極集團一只個股上投入了多少資金,趙大建并沒有向記者透露。有一個細節是,2000年華夏證券曾經在二級市場上介入申華控股(資訊 行情 論壇)(600653.SH),投入資金達10億元,最后賺得凈利潤2億元。 據悉,華夏證券目前在處理歷史遺留的非證券類資產方面,已經初見成效。在與記者見面之前,趙大建正與證監會有關領導商量有關項目的清理和回收問題。 趙向記者介紹,該項目投資于1997年,華夏共投入兩億元資金,占15%的比例,如果項目能夠順利變現,則不僅本金可以收回,而且該項目歷年累積的未分配利潤已達27億元,華夏將可以拿到一筆可觀的“紅包”。而在另一個項目中,華夏10億元的初始投資也有望于今年收回。 “如果這樣的話,2004年華夏在資產處置方面將有近20億元的現金入賬,不僅解決了歷史遺留問題,也節省了大量財務費用,公司發展將會出現一個新的局面,而所謂破產傳聞也將不攻自破。”趙大建最后對記者說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