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時4年國務院終放行 中小企業板兩步走向全流通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3月27日 13:53 經濟觀察報 | |||||||||
特約記者 辛文仁 本報記者 王勝忠 深圳、北京報道 “國務院剛剛批準了在深圳證券交易所設立中小企業板的申請。”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的一位官員證實。此前,類似的消息已經在深圳證券界廣泛散播。 為這一結果,經濟學家劉紀鵬形容深交所變成了“盼夫歸的新嫁娘”。在歷時三年
“在這個批復里,中小企業板上市企業的股份分兩步實現全流通。”這位熟知中小企業板全過程的官員進一步透露,“這一消息近期就會正式公布”。 四個獨立和兩步走 從最初的高新技術板到創業板,到最后以中小企業板的名義面市,4年間,稱謂的幾次變化還是值得玩味的。 中小企業板最終落戶在深圳證券交易所,根據記者的了解,在國務院的批復里,它將與目前的深圳主板市場保持距離,即“中小企業板獨立掛盤、獨立交易、獨立披露信息、獨立設立指數”。 “獨立指數不計入深成指和深綜指等,這四條獨立要求顯然是為了方便將來和創業板對接,國際證券交易所聯合會就把創業板的市場經營模式劃分成平行市場和獨立市場兩種,納斯達克就是獨立市場。”由此看來,中小企業板以這種形式出現,還是為以后變身為創業板埋下了伏筆。 國務院的批復里,明確了在深交所上市的企業主要是中小企業。此前,關于企業的規模大致有一個共識,即流通盤在3000-5000萬股左右;而上海證券交易所仍然專注于大型企業的上市。 自2000年有了將深圳證券交易所改造為“二板市場”的動議之后,同質化、均衡發展的兩個交易所之間的競爭暗中展開。當時,將上海證券交易所作為主板市場,上交所副總經理劉嘯東的表達是“代表著中國經濟主流”;將深圳證券交易所定位為創業板,深交所副總黃鐵軍的闡釋是“創造知識經濟神話”。其后,主板、創業板之爭一直擱置,但深交所在2000年11月停止發行新股。近4年間,是開創業板還是中小企業板,深交所的走向一直不明朗。盡管有基于風險等多種考慮,但兩個交易所及其所代表的城市卻是無法忽略的因素。 先在深交所掛牌中小企業板,這是國務院的意見里表達的中小企業板分“兩步走”的第一步。而上市企業,初期將從在上交所門外排隊的已過會企業中挑選,上市條件(三年持續盈利)、發行審核、信息披露等都和主板一樣,股份同樣區分為流通股和非流通股。 第二步,會考慮逐步取消上市企業必須三年盈利的限制,轉而專注于中小企業的成長性,并在時機成熟時啟動股份的全流通。 上交所、深交所這樣分工,主要基于“明確兩家交易所各自的定位,避免惡性競爭出現”的考慮,這位官員愿意承認這只是他的分析。 一些新的變化開始出現。“中小企業板由中國證監會和深圳證券交易所共同監管”,這位官員透露說。之前,對上市公司及擬上市公司的監管權基本在證監會,這樣,交易所的權限擴大了。其次,“對中小企業的認定要經過國家發改委中小企業司的會審”。“這既有風險防范方面的考慮,也有微妙的權力重新分配”,一位資深市場人士評價說,“盡管深交所中小企業板定位在具有成長性的中小企業板,但短期內這一板塊由于股票數量還比較有限,對市場的影響暫時還難以體現出來”,國信證券研究所所長何誠穎曾在一份研究報告中這樣認為。 “全流通”絆住深交所 “‘全流通’兩次絆住了深交所”。不少市場人士認為,這是深交所遲遲未能開出創業板的主要原因。“第一次是2000年新股停發前后;第二次就是最近,國務院關于資本市場的九條意見出臺之后。” 2000年10月19日,深交所首次發布《創業板市場規則》咨詢文件,征求各方意見。當時,深交所設置了“創業板公司管理部”等與主板相同的整套班子,并在交易系統、信息披露、創業企業培訓等方面做了充分準備。“當時的信息披露系統已經做到即使創業板第二天開,網站系統也能跟上的地步”,一位深交所人士說。 也就是這份咨詢文件改變了一切,市場各方對創業板的低門檻和全流通兩大問題加以“批判”,“創業板”隨之擱置。 后來,廣東省及深圳市的政府官員先后表態,提出先開科技板或中小企業板。但因為全流通、高風險的印象業已形成,市場對改良后的創業板仍難接受。 2003年出現了轉機。1月,履新不久的證監會主席尚福林到深交所視察,一位券商老總在座談會上諫言要改變滬深交易所之間不戰、不降、不走的“膠著”狀態,尚當時并未表態。但兩個月后,在回應廣東省人大代表盡快推出創業板的呼吁時,他表示“會認真研究”。6月29日,CEPA計劃簽署,深圳地位得以提升。7月1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指示,“深圳要繼續辦好經濟特區,要進一步當好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排頭兵,發揮示范作用”;隨后,國務院調研小組奔赴深圳,似乎是對“深圳已被拋棄”這個炒得火熱的話題的否定。8月18日,在中小企業融資暨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論壇上,全國人大副委員長成思危指出深交所可參考納斯達克。市場一致認為深市重發新股的信號已十分明顯,甚至有高交會前中央高層要來深宣布新股重發的傳言。但這些流言,就像隨時登陸深圳的臺風一樣,刮過了就消失得無影無蹤。 2004年2月14日,深交所進行配售新股測試,市場認為此舉意味著深交所恢復新股發行已進入實質性的技術準備階段。但即使是在九條意見出臺后,深市重開新股仍然被懸擱。 “現在又在考慮全流通了,深市發新股如要全流通,在時間上又要等,深圳一度很擔心‘全流通’再次絆住深交所。” 中小企業板這樣安排,顯然繞過了這樣的障礙。 第二步怎么走? 不可否認,中小企業板帶有過渡和權衡的性質,但它成為深交所重發新股的最好理由,這對深圳市十分重要。 某種意義上,國家發改委中小企業司的出現給深交所甚或深圳市帶來了意外之喜。在2004年1月的中小企業融資論壇上,經濟學家劉紀鵬笑稱,深交所和它的聯手是“一對難兄難弟走到了一起”。 問題是,開出中小企業板之后,又如何走向創業板? 中小企業已成為我國經濟持續增長最具活力的源泉,其在國民經濟中的作用越來越明顯。同時,深交所也為此做了相應準備,如剛被提升為深交所副總的陳鴻橋原來就是素有“黃埔軍校”美稱的創企培訓中心負責人。 但四年的時間改變了很多東西。當年熱衷創業板的企業熱情已冷卻,科瑞集團董事長鄭躍文就明確表示,“科瑞集團旗下一家生物制藥企業也考慮在深圳中小企業板上市融資,但如果該市場不能夠實現股份全流通,就不打算在這個市場上市,會轉道海外市場”,態度相當堅定。 經過長時間游說和努力而來的中小企業板,能讓深交所甚至深圳市獲得他們曾經所預期的結果?國信證券研究所所長何誠穎這樣建議,“為使創業板更加有吸引力,推出以成長型企業為主要服務對象的、監管及運行國際化的新市場,并且依托新市場對香港的證券市場進行有機的整合,形成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新格局。此外,應創造條件,努力推動深圳積極參與包括貨幣、產權交易市場、期貨市場、法人股轉讓市場、外匯、黃金在內的金融市場的試點和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