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訊 有關中國證券市場全流通的傳言此消彼長地刺激著投資者的神經。不管是主動迎接還是被動接受,全流通大趨勢不可逆轉。分散決策是全流通最可行的方案嗎?全流通對二級市場會產生怎樣的影響?后全流通時代價值投資的機會到了嗎?11月22日,中國證監會規劃委主任李青原等證券監管部門有關人士與直接掌控七八百億資金的二十多位機構投資者聚首《證券市場周刊》。在暢談與交鋒中,這些市場中堅力量對于全流通問題的思考、預期和判斷層層展開。《證券市場周刊》于11月29日專門推出封面文章《全流通總動員》,對
此次峰會內容進行詳盡報道。
“上市公司非流通股股東和流通股股東之間的博弈歸根到底是個人與有關部門的博弈。”“沒有一種方法能夠解決所有問題,分類表決是所有方法中最不錯的。”“全流通對市場最大的影響就是2/3的股票暴跌。”……縝密思考、權威發言、焦點碰撞,令人深受啟發。敬請關注《全流通總動員》。
在全流通問題的解決思路基本形成共識以后,重要的便是路徑選擇問題。首都經貿大學劉紀鵬教授接受《證券市場周刊》獨家專訪指出,解決全流通問題,要區別對待有國有股上市公司和無國有股上市公司。從無國有股上市公司入手全流通,就等于抓住了全流通的牛鼻子。《證券市場周刊》推出特稿《劉紀鵬:全流通從無國有上市公司入手》。
中國證券市場的股權結構極為復雜,同一上市公司的股份在不同市場上市,就有A股、B股、H股;非流通股比重相差懸殊,從零到占85%,各種分布都有;同為非流通股,有一手的發起人股,也有協議轉讓來的或拍賣來的非流通股,大家的原始成本相差懸殊;不同時期的上市公司發行市盈率和包裝程度也不盡相同。因此,用統一的包羅萬象的方案去處理所有問題必然顧此失彼。《證券市場周刊》另一篇特稿《放權讓利是實現全流通的關鍵》同樣值得一讀。
在該期“試點”欄目中,主編方泉專門就全流通問題發表評論文章《全流通:試點先行》,睿智指出,由簡到繁、由易到難地“試點”起來,形成市場效應,同時積累經驗,制定和完善規則,進可攻退可守。
分享中國經濟快速增長的成果,懷此熱切希望的證券投資者還將從法國百富勤日前完成的“中國消費市場預測”研究報告中找到投資依據。“新的消費高峰就要來臨,富人和新富起來的家庭需要房子、車子和奢侈品。”《證券市場周刊》產業研究告訴你《百富勤眼中的中國未來消費市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