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波:40億貸款黑洞與誠成文化的半張臉神話 | |
---|---|
http://whmsebhyy.com 2003年10月09日 17:31 南方周末 | |
劉波涉嫌約40個億的貸款黑洞,以及數目不詳的擔保貸款。這些錢究竟流到哪里去了?有跡象表明,劉波已經早就開辟了一條日本通道 □本報記者夏英 一位知情人士向本報記者透露說,如果不出所料,此刻劉波應飄零日本,靜以觀變。 他的問題有多大呢?答案是:涉嫌約40個億的貸款黑洞,以及數目不詳的擔保貸款。 如果劉波如期還款,40個億的貸款就不能稱為黑洞。但是黑洞還是出現了,年初劉波的感傷之言———佛佑我等,共避此劫———表明,第一,劉波已經承認這一“劫難”的客觀存在;第二,他已經無能為力,只能寄厚望于奇跡,也就是他所謂的佛。 據知情人說,這一“劫難”的清晰出現是在北京復興門內大街某國有商業銀行的一間普通的辦公室里,當時與劉波對話的是該行資產保全部負責人,室內冷氣勁吹,劉波卻汗流滿面。具體對話細節外人無從知曉,不過顯然與貸款相關。 這40個億是如何計算出來的呢?從劉波旗下上市公司誠成文化(600681.SH)———現已更名為奧園發展———披露的數據不難推演。2001年、2002年誠成文化的財務費用分別是1748萬、2023萬,按照約5%的企業年貸款利率來計算,大概折合4個億人民幣貸款。 必須注意,劉波還是十數家公司的法定代表人,以這些公司名義申請的貸款尚不在這4個億范疇之列。 而綜合各方面的信息來源,貸款金額很可能是這個數字的十倍--接近40個億。(注:《南方周末》記者夏英提供的更正,謹向網友和讀者致歉。) 至于擔保貸款,眼下已知的數額大約在1.8億,但這顯然并非全部。 接近劉波的一些人士實際上早就嗅出了黃金面具下的危險氣息,一個出版商稍早在一個私人場合就大發感慨:“劉波玩大了,蓋子遲早有人揭開來。” 現在看來,這個蓋子才剛剛揭開。 長袖如何善舞 劉波的傳奇生涯開始于《傳世藏書》,這部大書的成功是劉波神話的原點,也是誠成文化神話的原點,由此出發,劉波把“概念”賣給銀行的運作思路日漸明晰。 倘若現在,《傳世藏書》很可能只是片瓦擊水,擊起小小波瀾,但在10年之前,情況大不相同。 1991年啟動,1996年《傳世藏書》完成全部123卷本的編纂、出版。涵蓋經、史、子、集,以傳世善本或公認最好的通行本為底本,已過耄耋之年的國學大師北大教授季羨林親任總編輯,2000多名古籍整理工作者一同參與整理編校——換言之,《傳世藏書》極有賣點。在此之后,中國圖書市場上才大量出現此類書籍。除此之外,《傳世藏書》標價高達6.8萬元,幾乎也是史無前例。因此,《傳世藏書》甫一面世,在出版界和文化界立刻引起轟動。 一位熟悉內情的人士說,在這部書上,劉波展示了驚人的運作天才。 書籍原先定價為6999元,但是劉波不顧他人反對,堅持把價格一舉調高了近10倍,定價為6.8萬元。由于書價奇高,銷售十分困難,不得不給發行商大幅度的折扣。但是,劉波卻化劣勢為優勢,通過大量向政府機關、著名機構甚至廟宇贈書,《傳世藏書》聲譽日隆。上述人士說,劉波反而借此“攀龍附鳳”,為日后游走文化界、金融界和資本市場積蓄了寬廣的人脈。 實際上,在書籍尚未銷售之前,劉波就已經把《傳世藏書》成功地“賣”了一次。未經證實的消息說,建設銀行在海南的分支機構向劉波的《傳世藏書》提供了3000萬的貸款,而海南國際信托投資公司的“慷慨”不遑多讓,向劉波提供了500萬美元的資金。這些款項后來都成了呆賬。 這些金融機構何以會向劉波貸款? 相關媒體披露的訊息是:“當時劉波想到了一種創新的發行模式———將代售費轉給了建設銀行,由訂書者到建行交款,并由平安保險、太平保險擔保。”到底是不是如此,記者沒有得到確證,但是據說劉波“極為聰明,擅長造概念”,而且“為人看上去十分誠懇、謙遜,容易讓人產生信賴感”。 《傳世藏書》之后,劉波在出版界還操作過其他一些書籍,但是這些都沒有《傳世藏書》來得影響力大。回過頭來看,從上個世紀90年代初到1998年劉波借殼“武漢長印”,這一段時間是劉波“運作”思路的成熟階段:有個好的概念,尋找概念的一個基本載體,然后再把“概念”賣給銀行,在劉波的頭腦中日漸清晰,這一點先是在《傳世藏書》的運作中得到體現,接著是海南誠成藥業有限公司打出的“制藥”招牌(經過最近10年的發展,海南已經成為國內最重要的制藥基地)融得巨資,接著是在1999年、2000年運作上市公司“誠成文化”時達到頂點——只不過到了誠成文化之時,概念不僅賣給了銀行,也賣給了資本市場。 半張臉的神話 1998年,劉波以1個億的代價,借殼“武漢長印”,后更名“誠成文化”,開始了在資本市場上的長袖善舞。 盡管莊家呂梁曾經在一次飯局上大為不屑地評價說,“劉波話說得漂亮,干的事情卻拿不出手,充其量只能算是二三線的莊家”,但是劉波在資本市場上還是折騰起了不小的風浪。 媒體當時的評價是:“與大多數喜歡沉默的股份公司不一樣,誠成文化很樂意披露信息,也很善于披露信息。” 劉波不惜拋頭露面,表示要在中國證券市場推出第一只“文化概念股”,在充實印刷主業的同時,著力開拓圖書、期刊、電子出版物、影視、發行等領域,形成規模化、網絡化,并建立起以技術支撐為基礎,覆蓋全國的圖書零售連鎖產業。 與其相應和的是,誠成文化接踵發布公告,聲稱與湖南大學共同組建岳麓書院文化教育產業(集團)有限公司,聲稱參與組建北京人文時空網絡商務有限公司,在網絡股無限風光的2000年,誠成文化將主業不斷由原來的印刷向文化出版、電子商務轉移,制造了一波一波的利好消息。 誠成文化的股價從1999年年末的9塊多錢猛然飆升到次年的36.66元,翻了4倍,誠成文化市值達到60多個億。盡管此后由于虛假利潤,股價大跌,但是劉波已經成功套利,并且更加成功地給“誠成文化”戴上“中國文化產業第一股”的桂冠。誠成文化的神話達到頂點。 危機若隱若現 誠成文化神話達到頂點之時,可能也恰恰是其危若累卵之際。 從銀行的間接融資,加上在資本市場上的套利,誠成文化其時應當是資金充沛,但是事情恰恰相反,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說:“在我的印象中,誠成的資金好像從來沒有不緊張的。” 2001年,劉波經人牽線搭橋,與西安華商報商談合作,當時達成的條件是誠成文化出資2億元收購華商報股權,華商報則要求誠成文化在簽約時支付首期款5000萬。不料協議簽訂后,劉波卻突然告知對方5000萬一下子拿不出來,要求以華商報名義擔保,誠成再找當地銀行貸款。華商報感到不可思議,合作遂告吹。 最近才由媒體揭出的這段公案,公眾先前并不知曉,但是,2002年5月,劉波轉讓11.3%的股權給湖南出版集團,自己則退居第二大股東,讓市場層面警覺到劉波執掌的海南誠成企業集團的資金已經開始吃緊,知情人士說,“那時候劉資金已經很緊張了,所以為了區區6000萬都肯割股。” 究竟是什么使劉波如此資金吃緊呢? “燒錢”的傳媒帝國? 在資本市場上,劉波以“文化產業第一股”而聞達,拖垮劉波的是不是素有“燒錢”之說的高風險傳媒產業?答案是否。 從1991年劉波作為出品人組織編撰《傳世藏書》始,至2003年誠成文化黯然謝幕的大約十余年間,劉波打造了一個“傳媒帝國”,這個“傳媒帝國”的版圖大致如下: 首先是以承包經營等方式介入并成功吸引業界和股民眼球的以《希望》為代表的雜志群:這個群體除了《希望》雜志外,先后還有過《華夏》、《華聲視點》、《優雅》、《少年文摘》、《這一代》、《中國醫藥導刊》、《大眾電視》、《香港風情》、《多媒體世界》、《東方文苑》等十多份雜志。 其次是與新華書店總店聯合成立新華音像租賃發行公司,投建遍布全國的銷售終端“新華驛站”,這部分的初始投資大概在1905萬元。 再有投資600萬元的陜西誠成郵政報刊發行有限公司,投資510萬的岳麓書院文化教育產業(集團)有限公司,投資1164萬的北京東方文苑廣告有限公司,以及投資金額不詳的北京人文時空網絡商務有限公司等。 除雜志之外的投入,基本上已經很清楚了,劉波大概投入了5000萬不到的款項。那么十幾本雜志大概要花掉多少錢呢? 首先來看被視作誠成文化進入傳媒業成功標志的《希望》雜志。 2000年9月,誠成文化公布了一份關聯交易公告,以價值6000余萬元的三家下屬子公司———東湖置業、咸寧長印溫泉酒店、武漢英達司廣告公司———置換廣州誠成廣告有限公司(海南誠成控股95%)的全部股權。而廣州誠成廣告的主體資產就是《希望》雜志為期10年的經營權,當時10年經營權的評估值高達5984萬元。 《希望》雜志是一份32開本大小的面向年輕女性的時尚類雜志,據業內人士估算,其每年運營成本不會超過500萬元。換言之,從關聯交易發生起的近3年時間內,其運營總成本大概在1500萬元左右,加上置換時花的6000萬,《希望》雜志總共耗錢7500萬左右。 但是,《希望》雜志僅僅為其中的一個特殊個案。知情人士透露,其他的雜志誠成文化并沒有付出如此之高的費用,數年之間,其他的一些雜志每本累計不會超過500萬元的銀兩。也就是說,即便以20本雜志來計,誠成文化在此項上的投入不會超過1個億。 總的說來,這個令人目眩神迷的傳媒帝國,燒去的錢財大約在2億元左右,即便往高處估量也絕對不會超過3個億。 也就是說,劉波之翻跟頭,問題絕不是出在傳媒業。 是不是多元化的投資經營使劉波遭遇了滑鐵盧? 根據誠成文化歷年年報,上市公司的收入主要來自印刷加工業、圖書音像制品銷售、廣告收入以及紙品銷售四大塊,比如2002年這四大塊貢獻的利潤分別為約2173萬、667萬、1257萬及129萬。但是誠成文化旗下與這些主業無關的投資卻殊為龐雜,牽涉房地產、電器、鐵制品、制衣洗染、裝潢建筑材料、鮮果榨汁等。 但是這些投資的數額并不大,比如武漢源興裝潢建筑材料公司注冊資本375萬、武漢長利鮮果榨食品有限公司注冊資本210萬,武漢長利洗衣制染有限公司注冊資本385萬,從注冊資本估量,這些公司的規模都不算大,他們很難消耗太多的資金。 誠成文化的另一塊投資是長期股票投資和股權投資,比如對湖北美爾雅、武漢新世紀、武漢數控、四川飛仙食品的投資,對南方證券的投資,這些投資的初始投資成本根據誠成文化的年報僅在1.27億左右。 總的算來,包括傳媒的投資也好,包括零散的其他投資也好,包括長期股票投資和股權投資也好,誠成文化數年來花出去的錢往高處打也不過十來億,那么剩下的錢哪去了呢?這些錢有沒有可能被曾經的大股東和后來的二股東海南誠成企業集團圈走了呢? 神秘的海南誠成企業集團 盡管誠成文化在資本市場上聲名頗著,但是其大股東海南誠成企業集團卻一直面目不清———這似乎為海南誠成的圈錢之說提供了某種想象空間。 9月23日,記者赴海南追尋海南誠成企業集團的蹤跡。 奇怪的是,這樣的一個企業集團,記者詢問了十數個海南工商界人士、法律界人士、有十數年從業經驗的資深經濟新聞記者,得到的回答卻無一例外:肯定不是個大企業,幾乎從未聽聞過這個企業的名號。 記者旋即前往海南省工商局查閱注冊資料,注冊資料對海南誠成企業集團的描述如下:成立于1995年,注冊資本10008萬元,經營范圍是農業綜合開發經營、旅游項目開發經營、高科技開發及應用、能源投資、園林工程施工、紡織品的貿易業務等。股東是海南誠成藥業有限公司(40.05%)、海南金牛膜料有限公司(29.98%)、海南三達企業公司(9.9%)、海南誠成貿易有限公司(9.9%)、海南高科技開發有限公司(9.9%),其中海南誠成企業集團和海南誠成藥業的法定代表人都是劉波,住所都在海口市義龍東路53號。 義龍東路實際上是一條略顯破舊的小街道,兩邊基本上是舊住宅樓,沿街則是一家緊挨一家的店面。海南誠成企業集團和海南誠成藥業就隱身在這條街上一幢舊住宅樓的3層,樓下是賣快餐的飲食店和送水站。盡管樓房外掩映在行道樹后的“海南誠成企業集團”的金字招牌還在閃亮,但是記者沿著漆黑的樓道爬上3樓,卻意外發現已經人去樓空。一位住在里頭的老太太告訴說,海南誠成企業集團和海南誠成藥業數年前就已搬離,遷往海口市瓊山新市區。奇怪的是,本應立即變更的企業住所數年來卻一直沒有變更。 記者在瓊山新市區橋東工業區找到了海南誠成藥業。暮色中的誠成藥業透出一種蕭殺氣象,大門口被胡亂壘起的石塊半封住,看不到任何“誠成藥業”的字樣,入口處的旗桿折斷了兩根,透過欄桿可以看見外觀頗為現代的廠房門窗緊閉、寂然無聲地立著,廠房的煙囪都十分干凈,廠區內巨大的草坪上則長滿了半人多高的雜草。 門口的保安說,誠成藥業的招牌一天都沒有掛起來過,因為藥廠自1999年建成后,就一天也未開過工,密閉的廠房里倒是堆了不少設備,但是很多從未開箱。據說是大老板的資金一直不到位,前幾個月最后100多名平日負責廠房清潔、草坪除草和機器保養的工人也一哄而散了。 記者輾轉了解到,以誠成藥業之名申請的貸款至少有2.66億元之多,發放時間在2000年前。其中,建設銀行洋浦分行和建設銀行海口分行發放了5筆貸款,本金有1700萬元,已經全部逾期,本息合計達到2730多萬;中行海南省分行發放了38.4億日元貸款,合美元約3010萬,折合人民幣大概為2.4億元左右,也已經逾期。 業內人士介紹,2.66億的資金,即便是在北京這樣地價高昂的城市,也足夠開辦一家現代化的藥廠,更何況是在地價十分便宜的海南?但奇怪的是,誠成藥業始終沒有開工。 熟知內情的人士進一步透露說,中行海南分行1997年發放的日元貸款是“日本資金協力貸款”,按照規定,只能投向重大項目,并且當時海南房地產泡沫破裂,整個市場上資金異常緊張,但劉波還是拿到了這筆巨額貸款,足見劉波的“運作能力之強”。 最近屢屢在涉訟公告中露臉的海南金牛膜料(海南金牛是海南誠成的股東),居然與誠成藥業比鄰而居。金牛膜料生產牙膏管之類的塑料制品,眼下僅有20余名工人,還在生產。不過這樣一個工廠,其申請的貸款也數額非小,已經披露的有向中行海南分行500萬美元貸款,此外,還有對工商銀行洋浦分行的1100余萬貸款,也已全部逾期。 記者在現場看到,誠成藥業的廠房門口已經貼上海南省高院的封條和公告,公告說,應中行海南省分行請求,該院查封海南誠成藥業有限公司133333.33m2土地及地上建筑物和全部機器設備,查封日期是8月8日。 奇怪的是,據稱信達資產管理公司在海南的分支機構年初已經封存廠房內的機器設備,看來,各家銀行在資產保存方面還要展開一場爭奪戰。 據記者輾轉了解,在海南以劉波之名注冊的公司有十幾家之多,但基本上沒有經營,不過這些公司看上去都出手闊綽。一家金融機構負責追討劉波欠款的工作人員說,劉波在海南的公司有十多輛奔馳、奧迪。 這些公司既然沒有經營,就消耗不了多少資金,那么劉波以上市公司之名的銀行借款以及以海南誠成企業集團之名的諸多借款,究竟上哪里去了呢? 劉波的日本洗錢管道? 一位浸淫資本市場多年的資深人士說,錢究竟上哪里去了,可能永遠無法揭開謎底,但是可以肯定,像許多在資本市場上套利的人一樣,劉波的錢,或者說劉波向銀行借的錢,從股市圈來的錢,肯定是“洗”到海外去了。 媒介最新揭開的消息,似乎印證了這一點。消息透露,劉波在國內運作的同時,已經為自己開辟了一條日本通道。 1998年11月,在得到日本大藏省的批準后,誠成企業集團日本株式會社正式成立,隸屬在香港注冊的誠成企業集團(中國)株式會社,法定代表人是劉波,社長是顏安。東京是全球地價最高昂的城市之一,而誠成日本株式會社卻座落于東京繁華地段東京車站八重洲北口,這個地方的地價僅次于最貴的東京銀座。 知情人士透露,顏安的夫人在東京的一次宴會上說,公司主要是搞文化交流,規模不是很大,經營情況一般,只是能夠維持。 這一說法與誠成日本株式會社網站上的描述相左。在這個網站上,誠成企業集團日本株式會社實力雄厚,是涉足文化產業、金融產業、健康產業的大型企業集團。但奇怪的是,這家在日本成立的公司,在日文網站上,對在日本的業務只字未作描述,它愿意長篇累牘地講述的是在中國的《傳世藏書》、在海南的現代化的誠成藥業、在中國劉波從未公開提及的對中興信托的控股、以及在中國的龐大的首家醫生俱樂部、回收舊磚瓦的環保事業等。 記者電話咨詢我國駐日本大使館經商處,經商處的工作人員表示,他們并不熟悉這家叫做誠成日本株式會社的中資企業,相關情況有待了解,可以肯定的是它不是一家大公司。 雖然如此,知情人士透露,這家在日本的公司卻常年有巨額的現金流。 危機爆發 到了今年年中,沒有實業支撐或者說沒有強有力實業支撐的劉波實際上已經楚歌四起,危在旦夕。 7月9日和7月30日,奧園發展接踵發布兩則“提供擔保公告”:7月9日的公告除了披露向武漢長森經貿公司貸款提供擔保外,還聲明該公司已核實清楚擔保金額為1.161億元人民幣和500萬美元;7月30日,奧園發展再發公告,除了披露另一起貸款擔保外,公告還說已核實清楚的擔保金額為1.324億元人民幣和500萬美元。 上市公司在披露對外擔保事項時,同時披露總的擔保數額實屬罕見,更讓人覺得蹊蹺的是,兩則公告都謹慎地使用了“已核實清楚擔保金額”的字眼,這使人們意識到上市公司可能隱藏著一個讓新入主方大感頭疼的擔保黑洞。 8月陸續披露的涉訟事項表明,情況可能更為糟糕:8月22日,大同水泥(000673)發布重大訴訟公告稱,海南誠成企業集團有限公司和海南金牛膜料開發有限公司欠款合計5617萬元,迄今未歸還,已向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提起訴訟;8月28日的奧園發展2003年半年報披露說,上市公司的部分銀行賬戶已經因光大銀行武漢分行漢口支行申請,由武漢市中級人民法院凍結;9月3日的奧園發布公告說,根據海南省高級人民法院裁定書,海南誠成企業集團有限公司持有的上市公司2000萬法人股被凍結;此外,向農行武漢市支行的保證借款也有470萬元逾期。 局勢的危殆劉波顯然心知肚明,從奧園發展入主后披露的信息可以清晰看出。 還是奧園發展2003年半年報。這份半年報一舉列出10項擔保事項,共牽涉9家公司約1.8億元貸款,比2002年年報披露的5項累計6610萬擔保額,猛增了約3倍。擔保牽涉交通銀行湖北分行、中國銀行漢口支行、光大銀行廣州分行、華夏銀行廣州分行、中國銀行海南分行等諸多銀行。 但是這些擔保的發生時間絕大部分不在2003上半年,而在去年的第四季度,到期時間則集中于2003年下半年,最遲發生的一筆是2003年5月,到期時間則是2004年1月。 劉波何以在去年下半年加大對外擔保的速度和力度?可能的解釋有二:一是劉波試圖力挽狂瀾;二是劉波在準備后路。 但是這一回奇跡沒有全部出現。一位圈內人士說,劉波為何出走有兩個版本:一是奧園入主后,開始清查擔保貸款,揭開了原來掩著捂著的蓋子;一是一家小銀行因為2000萬元的貸款將劉波告上公堂,劉波的資金已經緊張很久,再也無力續上,就此斷裂,是“一根稻草壓死了駱駝”。 相關鏈接:劉波別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