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上市公司》50強揭曉 藍籌股展露鋒芒 | ||
---|---|---|
http://whmsebhyy.com 2003年06月05日 11:24 人民網 | ||
人民網上海6月4日電由《人民日報》華東分社和上海證券交易所合辦的《上市公司》雜志舉辦的每年一度的“《上市公司》50強”評選于日前在該雜志今年第6期上揭曉。這是該雜志舉辦這項具有影響的評選活動的第5個年份。 2002年度“《上市公司》50強”根據年報截止日公布年報的滬深兩市共1236家上市公司有關數據,對于至2002年12月31日已經上市的滬深兩地上市公司,用《上市公司》雜志確 同時,為了增強評選的延續性,該雜志仍舊同時又公布了本年度“滬市《上市公司》50強”和“深市《上市公司》50強”的排名。 2002年全年新上市的公司有97家,進入“《上市公司》50強”行列的2002年新上市公司有4家,其中2家進入前10位。 “《上市公司》50強”評選活動,從1999年開始,到今年已經是第5個年度了。該雜志在5年前的第一次評選時就曾預言,“也許,在5年、10年以后,再來看一下歷年‘《上市公司》50強’的群體變化,將有助于把握中國證券市場的發展脈搏和上市公司的改革發展規律、有助于推動上市公司不斷提高運作水平和競爭能力,促使一批上市公司盡快成長壯大為世界一流大企業,成為穩步提升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的中堅力量。”這個愿望在5年之后可以說是基本實現了:經過5年連續不斷的評選、經過默默無聞的堅持不懈努力,今天展現在我們面前的50強上市公司已經是一個強大的、獲得市場充分認可的、健康的市場經濟細胞群體。 據有關方面統計,至2002年報公布截止日,滬深兩市共有1236家股票上市公司如期披露年報,按加權平均法計算,平均每股收益0.143元,平均凈資產收益率5.7172%,同比分別增長9.49%和7.71%。上市公司實現主營業務收入合計超過1.9萬億元,相當于去年我國GDP總量的19%。上市公司整體業績的回升,印證了中國經濟的良好運行態勢。據有關方面統計,2002年上市公司平均實現凈利潤6847萬元、主營業務收入15.42億元,同比分別增長9.8%和15.3%。面對所得稅稅率調整、非經常性收益整體下降等不利因素的影響,上市公司主業盈利能力逐漸增強,平均實現主營業務利潤達到3.22億元。 統計顯示,上證180指數成份公司實現的凈利潤和主營業務收入總量,分別占滬深兩市上市公司實現總量的66.2%和45.3%。 據統計,凈利潤最高的前10家公司均超過了10億元。其中,中國石化以141.21億元高居榜首,寶鋼股份、華能國際分別以42.72億元、40.82億元位于其后。 2002年上市公司開始改變證券市場創建多年來過多索取、較少回報的積習,據有關方面統計,共有約53%的上市公司、即657家宣布將進行分配。其中,派現公司家數有622家,每10股派2元以上的公司就達到了90家,現金分紅總額則達到457.87億元,這一數字較2001年增加了30億元,并占到了本年度全體上市公司凈利潤總額的52.97%。還有104家公司將送轉股本,每10股送轉3股以上的公司為71家。 據有關方面統計,2002年,上市公司凈利潤首次上升到850億元以上,并有可能向900億元靠近。上市公司銷售額的增長,已遠遠超過GDP的增長幅度。這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出公眾公司的優勢。 在作為中國企業排頭兵的上市公司整體業績進一步好轉的同時,上市公司中的佼佼者——藍籌股一族已經逐漸形成、發展和壯大。 據統計,入圍“《上市公司》50強”公司的資產總額合計已經占滬深全部上市公司資產總額合計的52%,主營業務收入占41%,凈利潤占61%,市價總值占25%。 由此可見,中國證券市場在十多年的發展后,已具備了建立價值投資理念的市場基礎。一個顯著變化就是,超級大盤股在近幾年陸續加盟國內股市,使股市與宏觀經濟的聯系變得緊密起來,為藍籌股帶動市場提供了客觀物質基礎。 在招商銀行等大公司紛紛投身于國內資本市場后,上市公司無論其所屬行業的廣泛性,還是在行業中的代表性,都得到了相當的提高。A股上市公司涵蓋了國民經濟的諸多領域,其中不乏各行各業的龍頭企業。這意味著證券市場可以較以往有更多機會成為經濟成長的晴雨表。 正如中國證監會主席尚福林最近指出的:證券市場的規范發展,推動了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同時,資本市場的購并重組,加快了資本與技術的結合,優化了金融資源配置,促進了經濟結構的調整。 2002年業績數據表明,大型國有控股上市公司盈利能力比一般上市公司更高。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企業規模的作用會進一步顯現。在這方面,大型國有控股上市公司的優勢無疑要比其他上市公司更明顯些。 近年來,大型國有控股上市公司的存在,對提升上市公司的整體業績已經發揮了積極作用。目前,證券投資基金傾向于投資大型國有控股上市公司的股票。而大型國有控股上市公司不斷向好的業績,有望成為吸引更為廣泛的投資群體的砝碼。 2002年,在基金券商集中投資推動下,個股馬太效應非常明顯,績優藍籌股連創新高,ST個股則普遍遭到市場拋棄,甚至創下新低。使得中國證券市場在創建十多年來,開始呈現出價值投資、理性投資的亮色。 該雜志在5年前第一次進行“《上市公司》50強”評選時就立足于這樣的認識基礎:“一國經濟是否具有較強的綜合實力,關鍵在于是否擁有一批適應市場需要、具有國際競爭力、在國際市場上占有一定地位的骨干企業。”“《財富》500強企業中絕大多數都是上市公司,對于絕大多數500強企業來說,成為公眾公司往往是其成長、壯大歷史中極為重要的篇章之一,這說明證券市場與大企業培育、成長有著非常緊密的聯系。”“面對即將來臨的新世紀,中國證券市場的歷史使命就是通過市場本身的發展和規范化水平的不斷提高,推動上市國企脫胎換骨,在規模和素質上真正成為社會經濟賽場上的‘國家隊’,促使‘航母級’藍籌公司脫穎而出,由此踏上沖擊世界500強的快速跑道,成為支撐中國經濟發展的中流砥柱。” 5年前,該雜志在第一次進行“《上市公司》50強”評選時,曾這樣表明:“這不是一次簡單的排序比較,而是對九年來我國證券市場建設發展成就和國有企業改革成就的一種展示。”5年以來,作為中國唯一以上市公司為刊名的雜志,通過這5年形成的這樣一組可比性強、信息量大、代表程度高、客觀穩定性強、能形成時間系列的分析樣本,可以明顯看出中國上市公司在市場的優勝劣汰中大浪淘沙的進步歷程。有人說,資本市場首先是一種外部評價機制。而“《上市公司》50強”的評選,正是這種“外部評價機制”的一個組成部分。 因此,該雜志在披露今年度的評選結果時再一次預計:也許,再經歷更長一點的時間、再過5年到評選活動第10年的時候,我們再來看看入選“《上市公司》50強”的企業、看看由這些藍籌股代表折射出的中國證券市場乃至中國經濟發展的軌跡,我們也許可以說:前5年,中國藍籌股從“初露頭角”、“脫穎而出”到“展露鋒芒”;而后5年,中國藍籌股將逐漸成為中國證券市場定奪乾坤的力柱。(陸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