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報編輯部經過嚴格篩選,結合專家意見,評選出2002年中國證券市場九大新聞,以資業內回顧和借鑒。
一、停止國有股減持與非流通股全流通大討論
6月23日,國務院宣布停止在國內證券市場減持國有股的決定,由此引發“6·24”行
情。
11月初,重新開放國有股、法人股向外資機構轉讓、QFII機制啟動,困擾市場多年的非流通股問題再次成為公眾矚目的焦點。由新主流證券媒體率先發起的非流通股全流通問題大討論隨后展開。
二、市場大幅度調整,證券業虧損面大幅擴大
截至2002年11月,滬深兩市的市價總值與去年年底相比絕對值減少了3175.07億元,相對值減少7.29%;滬深兩市的流通市值與去年年底相比減少了1389.02億元,相對值減少9.60%,投資者資產縮水幅度較大。
證券公司經紀業務萎縮,投行業務舉步維艱,券商經營普遍遇到困難。探索新盈利模式成為重要課題。
三、證券市場進入全方位開放新階段
自6月公布外資參股證券公司、基金公司有關規則后,外資參股基金管理公司已獲準籌建,首家外資參股證券公司近日獲準設立。
11月4日,國務院批準發布《關于向外商轉讓上市公司國有股和法人股有關問題的通知》,暫停8年之久的向外商轉讓非流通股工作重新啟動。7日,《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境內證券投資管理暫行辦法》發布,允許外資進入A股二級市場。
我國證券市場進入證券服務業、非流通股市場、A股二級市場全方位開放的新階段。
四、主流機構投資者加快組建但收益不佳
6月17日,中國證監會主持召開了盛大的證券投資基金國際研討會,揭開基金大發展的帷幕。2002年設立開放式基金15家,而去年僅設立3家。目前,獲準設立的封閉式基金54只,開放式基金為18只,基金公司管理資產總規模突破1200億元。
由于市場調整幅度較大,基金凈值下跌較多,封閉式基金折價率較高。基金規模擴大和收益形成巨大反差。
社保基金入市也進入倒計時階段,保險資金入市政策又有所放寬。
五、上市公司并購呈現一“內”一“外”新特點
外資獲準進入我國證券市場從事并購活動。9月,美國新橋投資集團公司作為國外戰略投資者進入銀行第一股——深發展。
上市公司管理層收購(MBO)不斷升溫,其積極意義以及由此引發的問題引人注目。
六、證券司法工作獲得突破
11月25日,中國首例證券民事糾紛案“紅光案”以法院調解方式結案,標志著人民法院審理證券案件獲得突破。最高人民法院高層表示,年底之前將出臺有關證券民事訴訟的司法解釋。
七、三板市場正式定位
8月20日,中國證券業協會負責人宣布,采取措施便利退市公司在股份轉讓系統(通俗的叫法為“三板”)掛牌交易。此舉使代辦股份轉讓系統完成了“解決原STAQ、NET系統掛牌公司的股份流通問題”的臨時性歷史使命,多層次證券交易體系加快形成。
八、資本市場與貨幣市場加快融通
記賬式第15期國債成為第一只同時在滬深兩個交易所、銀行間、銀行柜臺三個市場發行和流通的國債,統一的國債市場已呼之欲出。由于參與國債交易的機構增多,資本市場與貨幣市場出現了加快融通的趨勢。
九、期貨市場再度成為熱點
期貨市場繼續保持健康的恢復性增長。預計2002年全年的成交額約達38000億元,有望比去年增長25%以上。棉花、玉米等新品種已得到了國務院的批準進入了籌備的最后階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