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證券市場周刊》記者調查證實,有關部門已就個別糧庫涉嫌違規動用國家儲備大豆在期貨市場上交易展開全面調查。據悉,疑犯已被移交司法機構。如果此事發生在五六十年代,動用國儲糧恐怕是要掉腦袋的;即使是在今天——糧食供給較為充裕的狀況下,也是一個極為嚴肅的問題——擅自動用國家戰略儲備、擾亂期貨市場正常運行。
明天出版的《證券市場周刊》第95期刊登了記者對此事的詳細報道。
據報道,此前,大連大豆S0205合約(2002年大豆5月合約)巨量交割,已經引發了業內外密切關注和激烈爭論,隨著這場爭論話題不斷延伸,背后點點迷惑初現端倪。某報的報道更似乎證實了其中疑云。
5月漸遠,余波未斷。由于刊登《誰敢挪用國儲豆》一文,連豆5月合約空方主力――某國有糧庫,將某報告上法庭。案件本身并不復雜,但從中反映出諸多期貨市場中的深層次問題。解剖這些問題,對期貨市場的長遠發展裨益久遠。
2002年9月27日,國務院正式批復中國證監會關于申請開設棉花期貨及恢復玉米期貨品種的報告,原則上同意有關部門進行前期調研及相應的準備,時機成熟時另行上報。這意味著,中國政府對期貨市場發展給予了充分的肯定,但熱望年內推出的兩個期貨新品種實質上被押后,股指及石油等期貨品種的推出暫時更不大可能被考慮。國務院謹慎批復開設期貨新品種的報告原因固然很多,但也許與不久前盛傳國家儲備糧――黃大豆被私自拿到期貨市場上去炒作不無關系。
目前,連豆11月合約又在不斷暴出多逼空行情,體制上的“五月病灶”依稀可見。市場上的各種傳聞不斷,真假難辯論,對艱難前行的中國期貨市場終究不是福祉。由于國儲糧涉嫌被卷入期貨市場,既使國家儲備糧的管理工作被蒙上了一層陰影,也使得尚未贏得社會各界充分信任的期貨市場愈加尷尬。一方面,以中國經濟體之大,十分需要一個與之相匹配的期貨市場;另一方面,無論是市場參與者還是政府主管部門,依然對這個市場疑慮重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