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六大所確立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如何認識和理解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以及與資本市場的關系,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日前,記者就此采訪了國家統計局副局長賀鏗。
記者:請用具體的數據描述全面小康社會。
賀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就是要建設水平較高的全面的小康社會。1991年國家統計局與計劃、財政、衛生、教育等12個部門的研究人員組成了課題組,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提出的小康社會的內涵確定了16個基本監測指標和小康臨界值:1、人均國內生產總值2500元(按1980年的價格和匯率的計算,2500元相當于900美元);2、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2400元;3、農民人均純收入1200元;4、城鎮住房人均使用面積12平方米;5、農村鋼木結構住房人均使用面積15平方米;6、人均蛋白質日攝入量75克;7、城市每人擁有鋪路面積8平方米;8、農村通公路行政村比重85%;9、恩格爾系數50%;10、成人識字率85%;11、人均預期壽命70歲;12、嬰兒死亡率3.1%;13、教育娛樂支出比重11%;14、電視機普及率100%;15、森林覆蓋率15%;16、農村初級衛生保健基本合格縣比重100%。這些指標及臨界值是從中國當時的實際出發,參照了國際標準確定的,但與全面小康社會比較,不但標準較低,指標描述的范圍也還不夠全面。
用綜合評分方法對這16個指標進行測算,1990年全國小康實現標準為48%,2000年為96%。到2000年,尚有三個指標沒有達到小康標準。即農民的人均純收入1066元,實現了85%;人均蛋白質日攝入量73克,實現了90%;農村初級衛生保健基本合格縣比重實現80%。分地區看,東部地區基本實現,中部地區實現78%,西部地區實現56%。
到2001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達到95933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比1990年增長近兩倍。經濟總量從世界第10位躍升至第6位,生產力發展實現新的跨越。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勝利實現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三步走”戰略的前兩步目標。根據測算結果,我們可以豪邁地向全世界宣布:一個12多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人們生活總體上達到了小康水平。在新世紀,我們就是要在這個基礎上全面建設小康社會。
記者:從衡量指標上看,目前我們總體上達到的小康水平,與要建立的全面小康社會有什么區別?
賀鏗:目前,國民經濟保持了持續、快速、健康的發展,為實現第三步戰略目標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全面小康社會與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的區別是:
一是范圍不一樣。全面小康不僅包括物質的,更包括精神的和政治的。因此,江澤民提出的“我們要在本世紀頭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使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是對小康社會更全面的描述,是對小康水平提出更高要求。
二是標準不同。我們在小康水平上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應該有新的標準。比如,我們的國內生產總值到2020年要爭取比2000年翻兩番,那么,按照此目標,人均GDP就應該達到3500美元左右,符合世界銀行2000年關于世界各國收入水平四類劃分標準的中上收入國家水平。其它相關指標也是如此?梢钥隙,在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實現監測或量化時,不僅要提高反映人民生活水平的統計指標的臨界值,而且要全面反映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發展進程。
記者: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資本市場將發揮怎樣的作用?如何看待資本市場未來的發展趨勢?
賀鏗:小康社會是一個歷史范疇,在我國經過了由空想到科學的飛躍。我們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過程中,要在“全面”上下功夫,這其中就包括資本市場。從發達國家的經驗看,居民個人的金融資產等非勞動收入部分占了全部收入的很大部分,而資本市場就是實現這些收入的場所。近十幾年來,我國城市居民和農村居民的收入構成中發生了較大變化,財產性收入的比重逐步提高。例如,1989年城鎮居民財產收入比重還不到1%,而2000年已經達到了2%。隨著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的投資趨向會進一步增強,資本市場會進一步活躍。我國加入WTO之后,資本市場將進一步規范,投資環境會得到進一步改善。因此,一個更加發達的資本市場將為全社會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支持。
記者: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我們還需要做哪些工作?
賀鏗:我們應該始終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原則,不能只重視發展經濟而忽視制度建設,也不能片面追求平均水平,而忽視了全面發展和共同富裕。加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各項制度建設,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點;解決收入分配差距擴大,城鄉和東中西部經濟發展水平不平衡問題,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難點。只要抓住重點解決難點,我們在建設小康社會的過程中就能真正體現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并將建成真正高標準的社會主義小康社會。
(上海證券報記者 盧曉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