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于凌波/文王凡
2003年徹底斷奶中國郵政尋找資本航線
2003年將徹底斷奶的中國郵政正在醞釀著將自己最好的孩子送出去。
有消息稱,國家郵政總局將整合北京、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廣東六個省市郵政業務,組建建國家控股的郵政總公司赴港上市。從設想分拆速遞業務上市,到整合盈利區域業務上市,中國郵政正在尋找最佳的資本航線。
區域上市還是分拆上市?
實際上有關中國郵政將把速遞業務分拆上市的說法由來以久,近期為何又轉換為整合六省市業務海外上市的方案?
作為方案制訂者的國家郵政總局對于任何上市問題都諱莫如深,該局新聞處楊處長甚至稱:“沒有這回事。”
但郵政上市的方案轉換并非空穴來風,北京郵電大學中國郵政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楊海榮教授在接受采訪時稱:“雖然郵政上市還停留在尋找思路階段,但實際上去年有關方面就提出了區域業務整合方案。”
“以前的思路是按‘條’來運作上市,即按照業務專業化經營原則將盈利業務單獨提出來上市,比如速遞網絡較為獨立、增長迅速,一直被視為上市重點。而新思路是和電信一樣,將占整體業務權重大的區域整合上市。”楊海榮說。
據了解,郵政儲匯、速遞和物流是中國郵政分拆的三大重點,也是中國郵政最為依賴的盈利業務。其中郵政儲匯收入占中國郵政總收入的1/3,而速遞業務也占據10%,將這些業務分拆出來無疑會更具資本吸引力。但中國郵政管理高層認為郵政業務“全網全程”特點非常突出,如果將有關業務完全分拆出來意味著要再建相應的網絡,而實際上郵政全網業務很難分拆,郵件費用分攤錯綜復雜,很難定價和結算。而如果以區域整合上市對解決業務網絡分拆造成的難題相對容易。而且盈利地區的郵政業務基本都實現了收入大于支出。整合上市符合三年盈利的要求。
楊海榮透露:“郵政高層目前更傾向于區域整合上市。”
被選中的京、滬、江、浙、閩、粵六省市是中國郵政的香餑餑。據稱,這六省市郵政業務的規模和效益占全國郵政的半壁江山。其中北京猶為突出,作為全國第一個上繳利潤的地方郵政局,該局去年郵政業務總額達30多億元,上繳利潤數億元。今年1-6月,北京郵政實現業務收入17.3億元,實現收支差額2.3億元,位居全國第一;而上海早在2000年就成為第二個上交稅后利潤的地方省市郵政局。江浙地區的郵政業務也早已扭虧為盈,其中江蘇郵政2001年完成業務總收入35.2億元,首次實現盈利6886萬元。廣東省郵政局宣傳中心有關人士表現:“廣東郵政業務量占全國10%,2001的盈利超過1億元。“六個郵政強勢地區的結合將形成一個不多見的盈利的郵政實體。這在國際郵政業中也極具競爭力。”有關人士評價。
EMS的尷尬
業內人士透露:“實際上中國郵政上市方案的轉換也充分考慮了EMS發展并不盡如人意的現實。”
速遞業務曾被視為中國郵政最佳上市資源。該業務既沒有一般郵政業務的普遍服務負擔,又面臨增長飛速的市場,中國郵政憑借先發和壟斷優勢完全可以在速遞領域所向披靡。但現實是中國國際貿易逐年高速增長,中國郵政EMS的國際速遞業務市場占有份額卻逐年萎縮,市場占有率從97%下降到40%。隨著UPS、聯邦快遞、TNT、DHL等國際速遞巨頭介入中國國際速遞市場,其強大的運輸網絡和技術優勢使中國郵政丟失了大批客戶。即使在外商尚未伸手的國內速遞市場上,EMS也被眾多反應迅速、服務周到的中小民營速遞公司包圍,被搶去了相當業務份額。
有關中國郵政與貨運代理公司、小型速遞公司的官司不斷也反映出另一個市場競爭事實。中國郵政在行業界限逐漸消失的變化中,沒有及時利用自身的技能和資源優勢進入相關行業的市場,尤其是在與國際速遞業務緊密相關的進出口貿易貨運代理業務市場江山盡失。1992年,中國國際貨運代理業務開放,當年批準的國際貨運新的代理企業達400家,目前已達2000余家。而中國郵政一直徘徊在國際貨運代理市場之外,坐失良機。有郵政專家分析,加入WTO后,中國已承諾在3年內要逐步放開、直至完全取消對國外速遞貨運公司的市場準入限制。中國郵政EMS將面臨更大的挑戰。在這種情況下暫緩將其單獨剝離上市也是一種不得以的應時之舉。
政企未分何談上市?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即使在國際郵政總局內部,對上市也持一種不明朗的態度。有觀點強調,“郵政目前仍是政企合一的機構,這種體制下根本無法實現上市。”
郵政上市設想目前的確還停留在決策層,操作層面還沒有任何動作。記者了解到被列入整合上市之列的六省市郵政局并不知曉上市動向。北京郵政局辦公室主任李小燕稱:“上市主要由國家局來做,地方局目前對于上市進程并不清楚。”
楊海榮也認為,中國郵政上市,最快也要2-3年。因為要解決的問題太多了。
“在政企不分的情況下談整合六個盈利省市郵政業務上市,實際上超越了中國郵政的發展現實。”楊說:“即使政企順利分開,整合業務還面臨復雜的成本確認。如何區分設置合理的郵路、如何解決普遍服務與盈利業務的關系?如何解決省際間結算等一系列難題都擺在面前。不解決這些問題,就會對上市形成障礙。”
但中國郵政發展已迫切需求建立融資通道。近幾年國家雖然有補貼,但郵政建設資金來源渠道一直未能打通。目前郵政部門每年除提取固定資產折舊外,基本上沒有其它來源。2003年斷奶后,中國郵政建設資金短缺將更加嚴重。
在中國郵政“十五”期間的十大戰略中,可以清晰的看到“積極推行資本經營,實現資產保值增值”被列為重中之重。據稱,中國郵政高層曾公開表示,中國郵政經營將逐步實現由業務經營向資本經營的轉變,通過資本經營,盤活郵政資產,保證企業資產的保值增值,實現企業經營規模的良性擴張,并對企業閑置資產和不良資產采取出租、出售、置換、租賃等多種形式,實現資產優化。
2003年斷奶后,中國郵政將實行政府職能和企業職能的完全分離,現行體制內的法制、行業管理、郵票發行、資費政策和國際郵政事務等政府職能將被剝離出來。而一旦中國郵政改制成企業,按照國家目前對大型國有企業的政策,采取國家控股的方式上市順理成章。
德國郵政成功上市操作手法也令中國郵政蠢蠢欲動。2000年10月,德國郵政以7.45億美元收購敦豪26%的股份,掌握了敦豪的控股權。由此德國郵政不僅擁有一個龐大的陸上郵政網絡,而且控制了一個國際性的航空貨運公司。當年11月20日,德國郵政股票分別在德國、英國、意大利、荷蘭、奧地利、瑞士和西班牙上市發行,股票的發行價達21歐元,通過上市,德國郵政籌集資金高達234億歐元。
另外,日本政府正在考慮允許私營公司進入郵政市場。為了鼓勵私營公司進入郵政市場,日本政府準備讓私營公司分享日本郵政現有的18萬個郵筒。明年4月份日本還將組建郵政上市公司。而從中國城際速遞的飛速發展來看,效仿郵政業務的民營公司已是如火如荼。如何利用民間資本拓展未來的速遞業務也將是中國郵政必須思考的問題。
有郵政專家指出:雖然中國郵政還在扭虧和斷奶之間打轉,但實際上中國郵政的業務版圖和影響力不容小覷。資本助力將為其帶來很多改變。據稱,高盛、摩根斯利等海外眾多大型投行希望介入中國郵政上市的行動也表明:郵政的獨特概念受到資本市場的青睞。
相關
斷奶后時代
2003年近在咫尺。
1998年郵政和電信分營后,由于沒有了以往電信資金的支撐,郵政系統當年就虧損了142億人民幣。從1999年起國家每年分別向郵政補貼80億、50億、30億、10億,而2003年是個“徹底斷奶”的坎。
2001年中國郵政首度宣布扭虧,郵政業務收入達471億元,較1999年凈增184億元,而三年間成本僅由457億元增至459億元。全國有21個省級郵政實現盈利。但外界質疑在國家補貼30億元的情況下,是否真的盈利?2003年后在完全沒有補貼的情況下,又能否保持盈利?但中國郵政畢竟是中國最大的物流連鎖店,這一招牌的價值還無人能及。中國郵政下設有67000多個局所,其中電子化局所16200多個;有覆蓋全國城鄉的運輸、配送網絡和201個郵件處理(物流)中心;有35000多臺汽車、510多輛郵政火車、8架專用飛機。這一資源基礎將決定其在中國物流領域長遠的霸主優勢。
中國郵政最大的賣點還在于郵政金融遠未挖掘的潛力。
上個世紀末,中國郵政儲蓄資金就達4560億元,僅次于中國四大國有商業銀的儲蓄額,這一數字并正以年均30%的比例增長。
郵政金融有其他眾多金融機構難以企及的網絡資源,據了解,北京的郵政儲蓄網點已達452個,僅次于工商銀行;儲存款余額180億元,平均每5個北京人中就有1個在郵政儲蓄有存款。目前郵政儲蓄在全國1700多個縣、市實現了通存通兌,有營業網點2萬多個。
另外,郵政金融機構不同于老牌商業銀行,它們沒有過去政策性貸款留下的沉重呆賬負擔。郵政利用自身現有的網點,還省卻了商業銀行無法省卻的網點建設費用。
據了解,中國郵政目前在成立郵政儲蓄銀行方面還未有任何實質性運作,但正在開辦電子匯兌業務、并爭取在年內有開放式基金的代理業務。郵政金融的業務拓展實際上正孕育著中國郵政新的機會。
(小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