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債不敗神話破滅打擊投資者信心,二級市場價格走低加大發行壓力
-記者何曉晴
受新債流標影響,財政部于日前發出通知,決定原定于10月第3周在銀行間債券市場發行的10年期記賬式國債推遲發行,具體發行時間另行通知。這說明曾經火爆一時的國債發行
已經開始遭遇寒流。
據悉,財政部原計劃于今年第四季度在全國銀行間債券市場再發行2只記賬式國債。其中10月份第3周將發行10年期國債,該品種為固定利率附息債,利息按年支付;12月份第2周將發行2年期固定利率國債,利息同樣按年支付。
新債發行相繼受冷遇
近段時期以來,銀行間國債市場及交易所國債市場新債發行相繼受到冷落而流標,達不到預定的發行規模,再加上新債在二級市場的價格節節走低,給新債發行也帶來了壓力,打亂了財政部的計劃。
如10月23日剛剛結束發行的記賬式(十四期)國債,原計劃發行300億元,其中,260億元為招標量,40億元為基本承銷量。然而,從此次發行結果來看,原來一度在交易所國債市場里備受追捧的新債這回卻來了個180度大轉彎,機構投資者紛紛反應冷淡,最后的實際投標量僅為184億元,較原計劃減少76億元,僅占計劃招標量的70.77%。如果不算40億元的基本承銷額,50家承銷商中最終中標的只有42家。而此前在9月20日,記賬式十三期國債在交易所發行時,機構投資者的投標量卻高達640億元,超額認購倍率達到2.2倍。真是此一時彼一時也。
其實,在交易所國債市場新債發行曾一度牛氣沖天的同時,銀行間國債市場新債發行需求不暢的苗頭早已顯露出來。之前在銀行間國債市場發行的記賬式九期國債和十二期國債就相繼出現了冷場,最后均未完成發行目標。
需求不暢苗頭早露
7月18日財政部在銀行間市場發行的記帳式九期國債,該期債為10年期固定利率債,實際中標利率達到了招標利率的上限2.7%,競標結果顯示,投標總量加上基本承銷額只有173.3億元,遠低于計劃發行的260億元,僅完成計劃發行額度的66.65%。
還有,9月17日結束發行的記賬式十二期國債也遭遇了同樣的冷遇。該期國債發行總額為220億元,其中,基本承購額為55億元,招標總量為165億元。盡管期限較短僅為三年,相對長期國債來說利率風險較低,同時其發行利率上限也達到了2.3%,略高于二級市場相同期限結構的品種。但從招標結果看,市場表現并不踴躍,甚至受到了某些機構投資者的冷眼,在51家承銷團成員中,有20家放棄投標,有效投標總量為136億元,占計劃招標量的82.42%。
年關資金吃緊無心戀戰
一些業內人士認為,近期國債發行市場遭遇寒流有著深層次的原因。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新債不敗神話的破滅嚴重打擊了機構投資者的信心。近幾期國債均相繼跌破面值,特別是記賬式十三期國債自10月11日上市以來連續下跌,至上周五跌幅已經超過2元,令一級市場的投資者膽戰心驚,幾乎所有承銷機構都深度套牢。次新券的連續陰跌不止使投資者的心態失衡,他們都紛紛拋售債券,加入做空的行列,加劇了市場的恐慌氣氛。機構投資者為避免重蹈十三期國債投資失利的覆轍,紛紛采取觀望態度。
其次就是臨近年關,機構資金吃緊,無心戀戰。這從近期回購利率迭創新高就可以看出來。91天和182天的回購利率已經連續幾日站在3%之上,成交也相當活躍,另外,央行例行的公開市場操作,雖延續了固定利率數量招標的正回購,選擇了91天回購,但招標量逐漸縮小,這也從另一側面說明了市場資金的緊缺。
由此可見,要解決目前國債發行市場所面臨的窘境,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資金面、投資者的心理預期以及政策面等諸多方面的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