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安明靜發自北京
一位證券監管部門的官員10月15日告訴記者,已經有上十家企業向中國證監會和外經貿部同時提交了境外期貨交易的申請,其中大多數是金屬企業。據悉,目前中國內地只有7家企業可以從事境外期貨交易。
受中國證監會邀請,倫敦金屬交易所(LME)主要負責人10月15日與中國證監會就期貨監管有關內容進行交流。在前一天倫金所與《期貨日報》聯合舉辦的金屬期貨國際研討會上,LME董事長巴葛禮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稱,此次中國之行的目的之一是游說中國證監會為中國內地企業發放境外期貨交易的牌照。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金屬生產國之一,銅、錫、鋅產量居世界前列,LME自然不能不對中國巨大的潛在市場動心。其行政總裁西蒙坦言,中國內地市場對他們來說非常重要。西蒙介紹,目前已經有三四十家中國金屬生產企業的產品在倫金所注冊掛牌,成為倫金所期貨和約可以交割的標的物。但已經完成公司制改造的倫金所最關注的還是爭取中國內地企業去交易所進行期貨交易。
證監會方面對于“游說”的說法表示,邀請LME來華為證監會有關工作人員介紹英國期貨監管體制、法規以及交易所的風險控制等制度。至于發放境外期貨交易牌照的事情并不是由證監會一家所能決定的。
這位官員解釋,企業如果有需要通過境外期貨市場進行套期保值需求的,首先向中國證監會和外經貿部同時遞交申請,在這兩個部門經過初審和協商后,將材料上報國務院,由國務院最后確定允許境外交易的資格牌照。
目前,國務院僅批準了7家大型國企進行境外期貨套期保值的資格,其中三家石油企業、三家貿易企業,五礦是惟一金屬企業。五礦同時也是惟一經官方批準在LME交易的中國內地企業。并且規定這7家企業只限于從事套期保值業務,禁止其進行投機交易,對于套期保值的數量也有要求。
管理層對國企境外交易期貨進行了嚴格控制,并且禁止內地期貨經紀公司進行境外期貨的代理。一位期貨業資深人士稱,主要原因在于期貨發展初期,由于各種規章制度的不健全,中國內地企業去境外進行期貨交易虧損巨大,導致大量國有資產流失。當時一些香港以及內地的期貨經紀公司操作不規范,在代理客戶進行境外交易時頻起糾紛,也是后來國務院下決心整頓期貨市場,關閉境外期貨交易的原因。直到2001年5月,國務院才發放第一批獲準境外期貨交易的國企名單。
據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期貨業人士稱,雖然內地還未放開境外期貨交易的大門,但已有幾家國際知名的期貨公司在內地開設了辦事處,進行代理內地客戶進行境外交易的業務。
《國際金融報》(2002年10月16日第一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