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 于海濤)有關專家日前指出,近期國債現貨市場的成交出現了較大幅度的下降,國債市場的流動性問題因此顯現出來。要解決這種問題,完善國債市場體系建設是根本出路。
該專家表示,市場流動性的一個基本特征是維持與促進國債市場的“自我實現”機制。如果市場參與者預期市場的流動性在可以預見的將來繼續保持在一個較高的水平,他們
就更愿意持有債券,更積極從事交易。因此,如果存在這樣一個市場,其充分的流動性有助于提高整個金融市場的效率,這樣的市場就是所謂的核心金融市場。在很多國家,國債市場正是最能符合這種要求的市場。因為國債的信用風險幾乎為零,而且發行主體相同,不同國債的付息時間、期限都比較穩定,因而不同國債之間具有很強的可替代性或同質性。
在國債市場行情看漲時期,向上的行情吸引了大量的投機者的參與,因而市場的交易是活躍的,市場也就沒有什么流動性問題。而在下跌時期,投機者紛紛退出,投資者也在等待市場的底部。因此市場參與者的入場意愿很低,導致交投淡靜。市場的流動性問題因而凸顯。
國債市場的流動性問題在近期表現如此明顯,說明我國的國債市場的建設還有待進一步深化。
首先,市場的活躍(即流動性的提高)有賴于投機者的參與。而我國的國債市場的交易機制是不能夠進行融券做空的。因此,在市場下跌的過程中,投機分子的退出就必然會降低市場的流動性。所以,我國國債市場的交易機制的完善,還有待于允許融券做空機制的建立。
其次,應當完善銀行間市場的“雙邊報價商”制度。目前存在報價商的權利與義務不對等的問題。一方面,報價商要履行“做市”的義務,而另一方面,承銷新債方面的優惠和從央行融資融券的便利卻難以做到。這就影響到了報價商切實履行做市義務。他們在行情下跌過程中,往往只能報出“虛盤”,影響到市場的成交。
第三,應當發展柜臺交易市場。6月出臺的柜臺交易,可謂生不逢時,從短期來看未能夠發揮其提高市場流動性的作用。在試點的基礎上,應當將柜臺交易逐步推廣開來。增加參與柜臺交易的成員,除商業銀行外可以增加證券商成員。另外應增加柜臺市場的可交易品種。活躍柜臺交易,可以對銀行間市場和交易所市場的流動性起到積極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