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汪靜 匯豐銀行有意入股內地證券公司一事日前被匯豐銀行中國總部發言人張丹丹證實。在內地有關證券合營方面的政策還不明朗的情況下,張丹丹的表態極為審慎,她再三強調“非正式”這三個字,因為匯豐與幾家內地公司的接觸仍處于很初步的階段。但有關業內人士指出,匯豐的這種前期“準備工作”是相當必要的,一旦時機成熟,匯豐就可以搶先“跳出來”。
增加印象分,
市場值得期待
了解匯豐銀行的人知道,匯豐并不以投資銀行業務見長,在國際投行中,匯豐銀行排不進前十位,它實際上更多的被理解為混業經營的綜合性銀行。匯豐有意入股內地證券公司,有關業內人士認為其目的有二:一是搶占市場,提前獲取信息;二是建立起中、外資本“對流”的業務平臺。
BNP百富勤的報告顯示,中國證券市場目前已成為亞洲除日本以外最大的市場,股市綜合市值接近5000億美元,而到2005年,這個數字將上升一倍。2001年11月14日,中國證監會與對外經濟貿易合作部聯合發布的《關于上市公司涉及外商投資有關問題的若干意見》,原則上同意外資企業比照“國民待遇”進行上市審核,這對于急于進入內地證券市場的外資銀行來說無疑是一大利好消息,因為外資銀行的主要競爭業務來自高附加值和高收益的中間業務,以及不占用資產但收益甚高的投資銀行業務。
匯豐投資銀行及資本市場亞太區行政總裁歐智華表示,匯豐切入內地證券業有三項“企圖”:一是提升匯豐安排內地企業海外上市(香港或紐約等)、進行企業融資活動的能力;二是協助匯豐的跨國企業、香港大型藍籌公司客戶,分拆內地業務,以A股形式在內地掛牌;三是便利香港大企業以第二上市或預托證券的形式在內地上市。據悉,目前如聯合利華、奔馳汽車等大型的國際公司都有意到內地上市。
目前,內地在證券合營政策上尚未放開,僅有的《中外合營證券公司審批規則(征求意見稿)》中,除了將合營業務圈定在“股票(包括人民幣普通股、外資股)和債券(包括政府債券、公司債券)的承銷,外資股、債券的經紀業務、自營業務”,并沒有具體可操作性的規范條款。
據相關人士預測,有關規定有可能在年內出臺,而事先的溝通和接觸,則有利于將來抓住市場機會。根據我國加入世貿組織的相關承諾,三年內允許成立中外合資證券公司,其中外資合營者的出資比例或在合營公司中擁有的權益比例可達到33%,而三年后可增加到49%,五年之后可達到51%。
讓內地券商真正嗅到證券合營態勢的,還是今年3月7日長江證券與法國巴黎銀行旗下的投資銀行百富勤簽署的構架性協議。雖然此合作還僅限于紙面,并無實質性操作,但有關專家認為,它不僅為國內證券公司帶來新的理念,同時還是中國資本市場進一步對外放開的信號,是外資間接進入中國證券市場的信號,也是一種股市擴容的信號。在此之后,合營之勢將不可逆轉。
實際上,在此之前,基金合營已經扮演了投石問路的角色。2000年8月,華安基金管理公司與英國富林明資產管理公司簽訂技術合作協議,標志著基金業中外合作正式啟動。其后,銀河證券與英國施羅德集團簽署基金管理合作備忘錄,申銀萬國證券與法國巴黎資產管理公司和國際金融公司達成基金管理合作協議,海通證券與富通集團簽署基金業務戰略合作協議,還有鵬華基金與美國順景投資集團、國泰君安證券與德國最大券商安聯集團等等,眾多合營者不斷涌現,已不能稱之為新聞,截至目前,合作者已高達18對。
合營雙刃劍,
最終鹿死誰手?
面對外資進入的咄咄逼人之勢,國內幾大券商均煞有介事向記者表示,目前主動走出去尋求合作,正是一種積極應對的方式。一方面,中國證券市場的發展與擴容需要新資金源源不斷地入場,以保證市場供求的平衡,而合營是有利于將境外資金引入國內證券市場的。BNP百富勤就背靠歐元區最大的銀行——法國巴黎銀行,使得合營券商在爭取QFII(合格的境外機構投資者)、QDII(合格的境內機構投資者)項目上具有優勢。另一方面可以通過合作加強與國際資本市場的聯系,帶來豐富的市場機會,比如中外合資基金的推出、外資企業允許發行A股、A股市場引入QFII等等。此外,合營的過程也是對國際投行先進管理模式、全新金融工具和成熟投資理念的借鑒與吸收過程。
然而與發展了近百年的國際投行(銀行)相比,國內證券業在競爭上幾乎不具有契合點。國內券商資本規模小、實力普遍較弱是有目共睹的。美林證券(1999年末)一家的權益資本是155.27億美元,總資產3281億美元,而2000年中國內地全部101家券商的凈資本總額才236.4億人民幣,總資產3000多億人民幣,加起來也只有美林一家的1/6到1/8。
而且,據華夏證券分析師李先生介紹,國內券商一般側重于傳統業務,一二級市場業務占其總利潤的80%,而像摩根斯坦利、高盛等國際投行,每項業務不超過30%,而傳統業務則不超過50%。像財務并購、過橋貸款等投行業高利潤業務,國內券商仍不具備開展條件。這里面的關鍵原因是人才與信譽度不能勝任。
此外,在管理經驗和對國際運作規則的理解上,國內券商也與國際水平不可同日而語。悲觀一些的看法是,臺灣券商(以中小投資者為主)在外資投行(銀行)大兵壓境時幾乎全軍覆沒,雖然開放進程過快是造成這一慘痛教訓的重要原因,但是臺灣券商與內地券商在規模上有一定的可比性,所以很難想象,當外資投行(銀行)取得合營企業控股權之后,內地券商又會是一個什么樣的狀況。
有關專家指出,證券合營是把“雙刃劍”,如果能用好這3~5年的時間來壯大自己,國內券商也有進一步發展的希望。一方面,國內證券業需要進一步聯合重組,增加實力,以便在未來競爭中提高話語權。另一方面,國內券商也要有意識的擴展自己的海外渠道,利用外資的品牌優勢和影響力以及其對國際規則的嫻熟運用,協助自己到海外市場融資。
一向是“悄悄的進城、打搶的不要”的中國國際金融公司(簡稱中金公司),就是內有建設銀行的根基,外有摩根斯坦利的強大品牌支撐,目前已成功代理了諸如中石化、中石油、國貿中心、招商銀行等國內多家大型企業的海外上市,而這種成功模式具有可復制性和可操作性。
股票短信一問一答,助您運籌帷幄決勝千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