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管者責任是糾正違規 訪證監會副主席史美倫 | ||
---|---|---|
http://whmsebhyy.com 2001年12月26日 07:48 全景網絡證券時報 | ||
人民日報記者 劉韜 在香港證券界素有“鐵娘子”之稱的史美倫女士到中國證監會擔任副主席已有九個多月的時間了。記者日前就我國證券市場發展和上市公司監管等問題對史美倫進行了專訪。任何市場都有當地色彩 記者:兩個月前,曾有媒體報道,說您認為中國的證券市場不該有“中國特色”,這一觀點立即引來不少爭論,您對此如何看待? 史美倫:首先,必須澄清的是,我從來就沒說過中國的市場不該有“中國特色”,任何市場都會有當地的色彩,比如香港和東南亞的市場中家族公司居多;德國證券市場中銀行持股的色彩濃厚等。中國的證券市場自然會有它的特色,經濟體制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換,證券市場處于轉軌階段,這可以說是“中國特色”。當時我說,“我不知道你指的‘中國特色’是什么”,結果被演繹成別的意思了。一方面,正確認識市場的當地色彩很重要;另一方面,所有市場都應有一個國際通行準則,那就是公平、公正和有透明度。監管就是要提高違規成本 記者:您在證監會里分管上市公司監管工作,今年是我國證券市場的“監管年”,證監會出臺了不少規范上市公司行為的法規,同時也曝光了不少上市公司的問題。請問,為什么上市公司違規現象會屢禁不止?對上市公司的監管目標是什么? 史美倫:上市公司是證券市場的“產品”,這個產品的素質高低將直接影響到市場的發展。今年查處了幾個大案子,有證監會查出的,也有媒體揭露的。我們總的原則是,不規范的就一定要糾正,要在規范中發展。規范運作的上市公司是證券市場健康發展的基礎,中國證券市場11年的成績來之不易,必須要夯實基礎。當然,11年中也有很多問題監管沒有跟上,實際上,市場永遠走在監管者的前面。監管者不可能杜絕問題的發生,他要做的是保證市場的健康發展,提高違規違法行為的成本,讓違規者對其違規行為負責。 國內上市公司的問題主要出在公司治理結構上。包括沒有形成有效的公司管理機制,許多公司國有控股股東的代理人并不能代表出資人的利益,市場上股票不能全流通等等,都需要在各方面的努力下,逐步加以解決。目前建立公司治理結構,關鍵是要建立公司的制衡機制,真正做到上市公司與大股東在人員、財務和資產的三分開,在關聯交易、利益有沖突時用條例來規范公司行為。證監會加強了對上市公司的監管,監管的目的是要提高大家對違規行為的認識,樹立守法經營的觀念。對上市公司的監管要著眼于長遠,比如在公司治理結構中獨立董事制度的建立上,盡管短期內可能無法馬上見效,但我相信三五年內獨立董事將推動公司治理文化的建設。這樣就提供了一個有效的公眾監督渠道,它將有助于減少公司董事會和管理層的違規空間。加強監管不是打擊股市 記者:有觀點認為,“監管力度的大幅加強不利于股市的成長”。這個觀點您贊同嗎? 史美倫:目前市場上“加強監管就是打擊股市”、“加強監管就是擠泡沫”等觀點都不正確。監管是證監會的分內責任,為的是打好市場基礎。加強監管是針對市場一些特別惡劣的行為。如果證監會對違規行為置之不理將更不利于市場發展,對投資者信心更是打擊。比如對上市公司的巡查,為的是把問題遏制在萌芽狀態,而不是任由其發展蔓延。實際上不查并不代表沒有問題,但早查就能盡早解決問題。投資者對市場和監管者的信心是證券市場的“公信”,從長遠來看,監管者打擊違規,對市場盡責就是提高市場的“公信”程度。 證券市場在優化資源配置方面功能發揮的不很理想 記者:有人認為,“目前的市場‘先天不足’,應該‘推倒重來’”,您如何看待這個觀點,您認為目前我國證券市場發揮了優化資源配置功能嗎? 史美倫:說“推倒重來”就嚴重了。目前我國證券市場經歷的階段也是其他新興市場經歷過的,這個問題還得放到我國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的大背景下看。證券市場當初是為國有企業改革,但隨著經濟的發展,證券市場在經濟發展中扮演了更加重要的角色,成為企業融資的重要渠道。目前證券市場在優化資源配置方面功能發揮的不很理想,上市公司籌集資金很多沒有用于有效益的項目,所以市場僅僅具有資源配置功能。證監會推行市場化,但市場化的前提應是自律,公司在這方面還遠遠不夠,比如增發,由上市公司自行決定是否增發,可如今卻變成了一些上市公司圈錢的途徑,大量資金被用于炒股、委托理財等與實業投資無關的領域。我希望市場的自律能得到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