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證監會接連下達兩項關于委托理財的《通知》,從上市公司和證券公司兩方面分別提出要求,規范此項業務。
此前市場連續幾個月的下跌,已經暴露出委托理財的風險,特別是保底條款不具備法律效力,使得上市公司不斷終止委托理財協議。
2001年公布中報的1153家上市公司中,有165家進行了委托理財,占所有上市公司的14.31%。
本報記者黃靖濤
近日,中國證監會發布的《關于規范證券公司受托投資管理業務的通知》對受托人資格、受托資金來源、委托業務運作以及受托雙方的權利義務關系等都做了較為詳細的規定。《通知》在使一直處于灰色地帶的委托理財合法化的同時,要求證券公司要取得相關資格才能進行委托理財。業內人士認為,證監會此舉有利于防范和化解市場風險,將券商的委托理財業務真正變成國際上公認的低風險業務。
在此之前,針對當前上市公司募集資金用于委托理財的問題,中國證監會還公布了《關于進一步加強股份有限公司公開募集資金管理的通知》(征求意見稿),加強對上市公司募集資金的投向管理,《通知》規定:上市公司無論是首發、增發、配股或發行可轉債,今后都應當建立募集資金的專戶存儲制度,不得將募集資金用于委托理財、質押或抵押貸款、委托貸款等變相改變募集資金用途的投資。
委托理財風險有多大
根據不完全統計,2001年公布中報的1153家上市公司中,有165家進行了委托理財,占所有上市公司的14.31%,加上其后公告委托理財事項的陜解放A、蘭花科創等7家上市公司,涉及委托理財的上市公司達到172家,委托理財金額累計216.65億元,平均每家委托理財1.25億元。無論是參與委托理財的上市公司家數,還是委托理財的金額今年比去年有了較大程度的增加。
最近被證監會通報批評的遼河油田(000817)和聯通國脈(600640)兩家上市公司,委托理財分別達到了11億元和4.8億元,相當于公司凈資產的49%和39.7%,儼然就成了投資公司。
有分析認為,持續了三年多的大牛市使上市公司進行委托理財的投資收益率絕大部分超過10%,部分超過15%,遠高于同期銀行存款利率。但是從今年6月份開始的市場調整跌幅已超過30%,即使是從年初計算,整個市場的跌幅也超過20%。不少資深人士分析認為,券商管理的資產不可避免地面臨或多或少的縮水。假設券商管理的資產狀況和大盤同步縮水,加上管理成本,券商的損失將在25%以上。按照保守估計,216億元受托資金的縮水幅度按10%計算,券商的潛虧也遠超過20億元,這還不算這些券商承諾的保底收益。
日前東風科技發布的公告將委托理財的風險披露出來,該公司委托上海華銘投資進行的理財資金1500萬元已于2001年8月30日到期,該筆資金及保底收益10%未能按協議規定及時收回。另外一條消息稱,H股的廣船國際(317)存放在四家非銀行金融機構的4.9587億元資金,四家信托公司已無力償還,這些逾期未收回的信托存款累計計提壞賬準備金已經超過4億元。
最近不斷傳來上市公司提前終止了委托理財協議的公告,顯然一些感覺比較“靈敏”的上市公司,嗅到了政策和股市的雙重風險。根據中國易富網提供的統計資料顯示,目前已收回的資金為80多億元,占上市公司用于委托理財資金總額的30%左右。
保底條款不具有法律效力
《通知》規定,“受托人不得向委托人承諾收益或者分擔損失”,“受托人管理的全部受托投資持有一家公司發行的證券不得超過該證券(總股本)的10%”,“受托人收取委托管理傭金和合同規定的其他權利”。專家認為,此規定可以降低上市公司委托理財的風險,同時也給券商提供了相對穩定的收入來源。
法律專家認為,對于以前委托理財合同中有保底約定的,由于是違反法律法規強制性規定的合同,如果發生爭議,法院會判決解除合同。事實是有相當部分上市公司委托券商理財是全權委托,多數協議有隱隱約約的保底條款。在市場行情好的時候,可能雙方都會按協議辦事;但市道不好時,過去打的擦邊球現在卻成了很好的開脫借口。
北方股份中報披露了在今年4月將3500萬元交付國泰君安委托理財的詳細事項,其中重要的一條是,當資產管理的年收益率低于或等于6%時,國泰君安不收取管理費和業績報酬,并補足公司6%的年收益率;而截至上半年,委托理財已虧損34.68萬元。根據這一條,投資者自然理解為,即使委托理財下半年再虧損,國泰君安也將補足北方股份6%的收益,即210萬元。
但國泰君安卻在日前公開發布聲明稱,當年收益率低于或等于6%時,國泰君安不收取管理費和業績報酬;北方股份誤以為我方有保6%年收益的承諾,實際情況是雙方簽定的合同中沒有任何保證收益的條款。國泰君安還稱,北方股份已就中報中與合同不符的陳述向公司道歉。
根據業內人士分析,委托理財資金是按照基金的管理方式整體運作的,國泰君安募集的上市公司受托的資金就超過了17.8億元,如果按照北方股份受托資金虧損率和保底收益計算,國泰君安此段時間僅這部分資金不僅拿不到分毫管理費,而且還面臨虧損1.25億元。
最近提前終止委托理財的中信海直董秘姚旗認為,法律風險是委托理財這種資金運用方式所面臨的額外風險,保底委托理財和全權委托理財可能違反相關法律法規,上市公司一旦出現損失時可能得不到法律的保護。證監會此次出臺新法規,健全和規范上市公司委托理財行為,對上市公司是有益的。
雖然保底條款不具有法律效力,但是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某ST上市公司董秘告訴記者,該公司委托理財虧損嚴重,如果按照規定應該從季報披露,但這無疑給公司本來就很難看的季報“雪上加霜”,所幸涉及的委托理財的金額并不巨大,券商提議提前終止協議,并且按照保底條款計算收益。業內人士指出,由于券商競爭十分激烈,為了不得罪客戶,有的券商就只好吃“啞巴虧”了。
暴露出體制問題
經濟學家、北京邦和財富研究所所長韓志國認為,上市公司委托理財是中國股市中獨有的現象,這種現象導致了中國股份經濟機制的多重扭曲,從表面上看是個資金問題,但實際上是體制問題,它暴露出了中國股市融資政策的內在缺陷。
韓志國認為,投資者把錢投給上市公司,是看中他們自身的管理水平和經營能力,上市公司把大量資金用于委托理財,就意味著其自身不具備利用投資者的錢來擴大盈利的能力,在這種情況下,上市公司就只具有“圈錢”功能,而不具有優化資源配置功能,這顯然是與上市公司的上市初衷相違背的。同時,上市公司把高額溢價籌集的錢委托給提供固定回報或變相固定回報的受托方,不但可以輕輕松松地獲得巨額投資收益,而且還可以以相對較高的比例向以面額計價的股份持有者提供回報,這就使上市公司很容易應付市場和投資者的壓力,并會因此助長經營者舍本求末的傾向,使他們對實業投資更不感興趣。
清醒看世界 評2001年十大新聞贏掌上電腦MP3大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