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潘圓
(本報北京12月2日電)本指望在今天召開的資本市場規范與發展研討會上上演的一場多空對壘,由于吳敬璉、許小年、陳淮的缺席,而變成了一邊倒地炮轟。董輔礽、蕭灼基、曹鳳岐、吳曉求、韓志國以及各金融證券研究部門負責人組成的豪華陣容,讓人們傾聽了一次多方的詳盡傾訴。
在這場對“推倒重來”論的炮轟中,人們聽到了一些大膽的建議與直率的評論。這些言論與其說是給空方聽的,勿寧說,這是說給監管層聽的。這是對股市暴跌的反思,更是一次對決策層的爭奪。在四個多小時的研討中,眾專家三問監管層。
批“推倒重來”是否小題大做——如何看待資本市場
由于空方不肯接招,有人認為,對“推倒重來”論的興師動眾,實在是小題大做。對此,著名股份制專家劉紀鵬強調,討論的意義并不只在學術上澄清是非,而是要在實踐中影響決策層。事實上,誰的觀點占上風,往往就制定什么樣的政策,所以“這不只關系到學者的理想,而是關系到資本市場穩定,國家經濟穩定的問題。”
著名經濟學家蕭灼基說:“推倒重來,依據何在?后果又是什么?這句話并不是說說那么簡單。它所引發的結論其實是要從根本上明確股市發展的思路。股市是要發展還是要萎縮?加入WTO后中國的資本市場是要開放還是要封閉?我們應該從實際出發規范股市,還是要按某種理論來規范?時值中國資本市場發展的關鍵時期,這種討論是必要的也是必然的。”
“當務之急是穩定市場、樹立信心,信心比資金更重要。”專家們認為,信心來自政府對資本市場的正確估價,以及發展資本市場的正確思路。
蕭灼基強調,必須明確,資本市場是建立市場經濟體系中重要的一環。對改革開放具有重要意義。對股市要正確地分析評價,不能因為個別公司的造假行為,而將資本市場看成一團漆黑。政府對發展股市的政策必須堅定,不能搖擺,政策應該是平穩的。百家爭鳴是必要的,但要分清是非,要正確引導公眾,樹立公眾對資本市場的信心。
點評:毫無疑問,這場由北京大學金融與證券研究中心、中國人民大學金融與證券研究所聯合主辦的研討會,希望來一場理論上的“糾錯反正”。但缺乏了不同的聲音,會議的客觀性顯然打了折扣。主辦者將此次會開成一個團結大會的希望已然成空。
1000點是否比2000點好——我們要什么樣的監管
蕭灼基說,2000點危險,還是1000點危險?滬市從去年7月到今年7月,用了一年的時間上到了2000點。有人擔心,2000點存在大量泡沫可能引發危機。但問題并沒在2000點時出現。2000點對經濟發展起到了好的作用。再看看1000點會是什么樣?如果股市到了1000點,國有資產將縮水2萬億元,券商的代客理財業務將損失幾百億元的資金,并且損失的基本都是國有資產。證券公司破產可能會引發金融風險,股民的個人資產也會大量縮水!“哪個對國民經濟的危害更大?”
吳曉求指出,有人認為指數越低越好,這樣下去只會帶來災難。如果政府不在10月22日果斷叫停國有股減持,而是聽任市場的下滑,那么很有可能引發大的危機。韓志國指出,股市干凈與否,是否完美,與股價指數并沒有直接聯系,1994年,上海股指曾跌到325點,但那時股市的行政色彩比現在更濃,與完美根本不沾邊。
中央財經大學證券研究所所長賀強認為,股市是波動的,人為制定一個調整的指數的做法并不可取。中國的股市不是簡單地跌多少合理的問題,監管層監管不應著眼于指數的高低,而是應著眼于查處違規、違法問題。此輪股市暴跌所反映出的政策市效應再次引發了人們對政府職能以及監管思路的思考。
有關專家認為,監管思路不當是造成政策市的主要原因。賀強指著他們所制訂的宏觀政策、周期性政策對股市影響的圖表說,中國股市是典型的政策市,一直在政策箱中運行,有明確的政策頂、政策底。1997年、1999年時政策底是1000點,而這次的政策底1500點。10年來,政府一直在以不同的政策干預影響著市場。
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到底怎樣?政府在監管中到底是什么樣的角色,應采取什么樣的監管政策與思路?曹鳳岐指出,“9.11事件”后,美國政府為了扶持資本市場的信心,做了大量的工作。世界上沒有政府不管市場的,關鍵是如何管?“政府應該從此輪暴跌中反思監管思路。”劉紀鵬說,目前的監管思路還是危機型的,而不是發展型的。如果不明確發展的思路,等到股市漲到1800點,乃至2000點后,可能又會有壓市的政策出現。
針對監管能不能下猛藥的問題,中國人民大學研究生院副院長楊瑞龍強調,監管進度要與股市發展程度相適應。“不監管不得了,監管過度也不得了。”曹鳳岐說:“我一直是強調規范的,曾經參與起草過兩部有關資本市場的法律,但規范監管必須考慮市場的承受能力。如果力度過大,把市場搞死了,就無所謂規范的問題了。規范必須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不能下猛藥,不能設想一口吃個胖子。”
“只查處是不夠的,要以積極的建設性的態度來制訂政策”,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金融系副主任姚長輝說,目前中國股市一個突出問題是許多上市公司從一級市場拿到的資金,沒有直接投資到產業上去,上市公司這么做的原因之一是稅賦過高。投資要看收益。如果稅賦過高,企業無錢可賺的話,當然缺乏投資產業的積極性。因而他強調,政府調控市場不能一味硬來,應該從降低利率及稅賦上下功夫。
點評:先規范后發展,還是先發展后規范,是一個困擾了證券市場多年的話題。在這種兩難的選擇中,成本顯然是決策天秤上最重的砝碼。如果選擇前者,會不會有崩盤的危脅,它所帶來的陣痛我們能否承受?如果選擇后者,一時的發展是否將要我們付出更大的代價呢?
清查違規資金對不對——證券市場與貨幣市場什么關系
在大數人看來股市暴跌是由減持國有股引起的,但今天這一看法遭到了質疑。有關專家指出,國有股下跌是否具有這么大的殺傷力值得考慮。賀強說,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幾乎每次股市政策的松緊變化都與資金政策有關。1993年、1997年兩次清查違規資金入市,兩次引發股市下跌。此次股市下跌也與政府清查違規資金有關。劉紀鵬指出,股市暴跌,清查違規資金入市是導火索。政府清查違規資金顯然是受到了“股市泡沫過多,套住商業銀行,可能引發金融風險的觀點的影響。”
中國投資史研究會會長曹爾階指出,巨額違規資金入市,將增大銀行的風險,但如果迫使違規資金回到銀行,又將產生什么樣的影響呢?股市暴跌促使我們思考這個問題。他說:“在資本市場與銀行間一直存在一種資本爭奪戰。資本市場天生就要與銀行爭奪貨幣,否則就無從發展。人們總認為,股市危險,銀行安全。但事實證明這是一種偏見。大量不良資產的存在使得銀行已不是萬無一失的避風港。藏富于民,也要散險于民。資本市場恰恰具有這樣一種職能。目前發達國家資本市場與銀行所擁有的資金比例是1∶1,我國是1∶4,銀行資金向資本市場轉移的空間還相當大。“認識到這一點有助于我們改變一下監管的思路。”曹爾階指出,如果銀行直接投資股市,肯定是不行的,但如果不允許上市公司用貸款投資證券則未必可取。“這是制度性的虛假,就如同告訴企業這是給你打醬油的錢,你不能用它來買醋一樣。很難做到也并不合理。”他說:“市場經濟的大雨已將河水與湖水沖到一起,如果非要找出一滴雨,分出它是河水還是湖水,又如何能說得清呢?”
吳曉求強調,要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待問題,不能對分業經營的模式做絕對化的理解,資本市場的發展離不開銀行的支持。他認為,今后銀證合作將普遍展開,商業銀行要向資本市場提供金融服務。為此要鼓勵金融創新。銀證合作有助于提高銀行的競爭力。“銀證合作的前提是為此要建立風險過濾機制。”
點評:中國的資本市場還是一個不成熟的市場。中國的商業銀行是國有一統天下。這些原因都決定一旦打開銀行資金入世的口子,是必面臨更大的風險,這個過濾機制又該如何建立呢?這個問題必須慎重考慮。
訂短信頭條新聞 天下大事盡在掌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