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劉興祥
離年末只有一個多月了,一些上市公司明顯加快了“備戰”年報的步伐。近期的有關統計數據顯示,在年末突擊重組中,上市公司通過出售資產來實現盈利的大大增加:僅自11月10日以來,就先后有約20家上市公司向大股東或關聯方出售資產。
從以往經驗來看,年末重組幾乎是慣例,今年也不例外。其中,生財最有道的莫過于ST鞍一工,通過大賺土地買賣差價,在短短幾天內一進一出就凈賺9000萬元。公司廠區土地總面積為56.06萬平方米,由于使用期限將滿,經申請,鞍山市土地管理局11月8日同意將該土地使用權出讓給公司作為工業用地,其每平方米價格只不過42.60元。但是,僅僅幾天后,經過重新評估,該土地的價格就飛漲了10倍,公司將這塊土地中的26.08萬平方米以426元的單價轉讓給關聯企業。公司今年前三個季度的凈利潤是-7300萬元,因此,靠“倒手”出售資產將可能使公司全年扭虧為盈。
大肆出賣資產的ST公司不在少數。ST成百一口氣賣掉了多項資產,包括以1113.55萬元出售成都市高新區石羊鄉石橋村房屋及用地,以921.73萬元出售郫縣犀浦商店及土地,以近800萬元的價格轉讓其持有的四家公司的法人股。無獨有偶,ST猴王也將猴王研究院、猴王物資貿易公司等七家子公司轉讓給第一大股東,轉讓金額為1850萬元。對于陷入多年虧損的這些公司來說,此舉的意義自然不言而喻。
與出售資產大量增加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盡管津百股份、浙江廣廈等公司仍然進行了資產置換,但是,從總體來看,上市公司與大股東之間進行資產置換的關聯交易大為減少。專業人士指出,這與今年開始執行的《非貨幣性交易準則》有較大關系。按照這個準則,資產置換將再也不能給上市公司帶來當期利潤了。對于一些迫切需要扭虧為盈或者避免出現虧損的公司來說,資產置換自然會受到冷遇。
然而,在新要求之下,一種更復雜的資產重組方式也因此產生了。這就是,在上市公司大舉出售資產的同時,公司同樣購買了資產,而且交易對象往往均是大股東。專業人士指出,這種復雜的交易模式其實是將以前的資產置換通過兩次資產買賣來完成的,即上市公司在向大股東出售資產的同時也向大股東買回另一項資產。如此迂回運作的結果就是,上市公司在出售資產中往往會帶來可觀利潤。按照新的會計準則,如此進行交易是能夠為上市公司帶來當期利潤的。既然有這種動力,上市公司出售資產自然變得不亦樂乎。
按照現行會計制度與準則,盡管上市公司向大股東等出售資產可以影響到當期利潤,但是,令投資者難以樂觀的是,這筆盈利能否拿到手還很難說。這是因為,大股東并沒有掏出真金白銀,上市公司只不過是多了一筆應收帳款,實現的盈利也只不過是帳面富貴。因此,對于年末發生的突擊出售資產,大多數只不過用作粉飾報表而已。
值得關注的是,在年末出售資產熱潮中也不乏一些昔日績優股的身影。其中,最惹人矚目的是四川長虹。日前,該公司將所持有的兩公司股權及分紅權以8700多萬元的價格出售給四川長虹電子集團有限公司。盡管公司聲稱本次股權轉讓是為了調整產業結構,集中精力做好主業,但是,聯系到公司近年來不斷下滑的業績、以及上半年勉強盈利的現實,此次緊急出售資產也是可以理解的。
在證券市場越來越重視實質重組的情況下,專業人士指出,投資者應該對報表重組保持較高警惕,對其中的“水分”要有充分估計。
訂短信頭條新聞 天下大事盡在掌握!
    新浪企業廣場誠征全國代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