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年終獎金分紅讓人眼紅的行業之一--證券業,今年可能要過“凄涼”的守歲關:有的不僅獎金沒戲,有的甚至將面臨裁員風險。據記者了解,目前,券商年底的裁員風潮已經悄悄拉開帷幕。
各施絕招
由于各家券商之間的經營方式、往年的節余大小、公司的營業部多少、公司業務膨脹的快慢等的不同,使得各家券商的裁員方式各有特點。
一家擁有大量營業部的綜合類大券商,希望采取將下屬營業部的工作人員,轉換成經紀人的方式裁員。該類經紀人與正式的營業部工作人員不同,經紀人與營業部的關系如同保險公司與保險經紀人之間的關系。這種方式的優勢在于,可以消除公司裁員所帶來的影響。另外,一旦公司未來業務發展需要補充人員,就可以得以及時滿足。這種對現有人員采取“蓄水池”的調整方式,被業內稱為“存量調整”。
有的公司則是一方面采取“存量調整”,另一方面采取“增量調整”,進行結構改革。深圳某一證券公司的一些營業部成功引入了自己所屬的大集團公司擁有的保險營銷方式與營銷理念,將“跑街先生”機制引入證券營業部,這種新方式給公司帶來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承受新增人員帶來的新壓力的同時,原有人員還將承受新的“一刀切”的裁員壓力。根據了解,此次該公司年末裁員將采取按比例的辦法,最高幅度達到20%。
另一家北京的大券商,將采取“一刀切”的裁員方式,只是在比例上略有不同,最高幅度將達到10%。該公司的一位營業部負責人告訴記者,沒有辦法可想了,只能等待執行裁員任務。
當然,也有的公司采取比較溫和的方式,比如采取“末位淘汰制”。將員工一年的表現分門別類進行打分,根據分數的高低進行排列,排在末位的員工自動下崗,淘汰出局。但容易出現的問題是,誰能保證打分中沒有人為的痕跡?
不過,也有公司視人員流動為正常行為。例如上海的一家曾經是合并重組而成的大券商,在其合并初期,用人制度上就進行了嚴格的限定:各個部門名額都有嚴格限制,每年各部門算各自的帳,如果需要進人,就必須減少現存的人員,否則,就不允許再擴招新人。所以,每年公司各部門都有人員離去,當然,也有新的人員自動補充進來,形成了較為良好的循環機制。據了解,依照去年的情況,該公司今年投資銀行部裁員10多個人,被裁人員是今年4月離開公司的,到7月份左右,公司就從北京和上海的名牌高校中吸納了20個新人員。
同樣,也是上海的一家合并重組的大券商,采取的裁員方式很有特色:員工年滿45歲,級別保持不變,但不再擔任相應的職務。這樣,將使公司的中高層騰出一些位置出來,補充新生力量,使公司更富有活力和競爭力。
前兩年,由于證券市場過熱,加上創業板將開的熱浪襲擊,使得一些券商人員膨脹過快。如今,業務收縮就成為裁員的正常理由。位于深圳的一家股份制大券商,對投行人員進行大規模的裁減,比例高達30%。這種因業務縮水而局部減員裁員的現象,在北京和其他大城市的大券商中比較普遍。
流水不腐
離開證券公司的人員有被動的,也有不少中高級人員是主動離開的。
從證券公司的發展歷史看,每一次的合并重組,規模擴張,都是證券從業人員尋找新崗位的時機。目前,券商的規模擴張運動依然在進行,一些地方性的證券公司正在進行規范改制,實現規模擴張。一些擁有大券商從業經驗的人員紛紛跳槽到新成立的公司,謀取比原來公司待遇和級別好的位置。如新成立的渤海證券公司,就吸納了南方證券公司的一些人才。而廣西證券公司也從原有的大券商中挖了不少人才。
證券市場的不斷發展壯大,使得證券從業機構不斷增多。一些人員不再稀罕證券公司的有限收入,而是轉戰高收益、高風險的公司。
因此,在某種意義上講,新生的證券機構吸納了證券公司的原有一批優秀的人才。所以,仍然是需要大發展的證券行業,對于所需要的人才來講,不是過剩,而是發展空間還很大。
除此以外,由于證券行業依然是朝陽行業,因此,對人員素質的要求應當是一流的。而證券公司畢竟已經有10多年的發展歷史,原有人員的老化現象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淘汰老的一批人員,補充新的血液,成為證券公司向前發展的必經之路。
網絡技術在不斷地超速度發展,其帶來的技術手段革命的結果是證券公司所需要的直接操作人員減少,很多原有的崗位不再需要人員。因此,裁減公司低層的工作人員,成為必然。
當然,前段時間由于業務的調整,將多余人員清理出局,成為一些公司“瘦身”的主要原因。
潮起潮落,低迷的行情使券商效益大幅下滑。有數據表明:全國證券公司營業部2400多家,行情低迷時日成交額在40多個億,分攤到每個營業部的交易資金只有100到200萬元,證券營業部能獲取的收入也只有5000元左右。加上返傭,營業部的收入還將打折扣。所以,主要收入依托經紀業務的公司,今年歉收已經是板上定釘。而效益不好,裁員對任何一個企業公司講,都是十分正常的現象。只是由于證券公司業務的單調和重復,使得這場將進行的轟轟烈烈裁員“瘦身運動”幾乎席卷整個行業,頗為悲壯。
裁員調整業務,是證券公司發展到現階段躲不過的坎。
“強身”才能立穩腳跟
其實,在這場熱熱鬧鬧的“瘦身”運動中,也有些公司并沒有加入進來。
位于廣州的一家大券商,就沒有實施裁員計劃。記者與這家公司的一位負責人交談,得到的觀點是:我們以前有積蓄,目前的經營困難不需要通過裁員來釋放。而且,市場本身是有周期性的,如果一家大券商只能在市場行情好的情況下才能生存,那么,這樣的公司的未來發展是不具備抗風險能力的,其生命力也是容易很弱的。如果眼睛向內,提高自身的免疫力,才能在未來的發展中立足。
企業發展理念最終體現在企業文化上。這次證券公司的裁員行為,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一個公司的企業文化。
記者與深圳一家從銀行脫鉤的證券公司工作人員攀談,從中了解到,盡管該公司今年也逃不出歉收的結局,但到現在為止,并沒有打算通過裁員釋放風險。他們說,公司一貫的發展原則是穩健發展,因此,規模和業務的擴張并沒有因為行情好壞而改變。當然,也不是按部就班地過自己的小日子。在與國際接軌的壓力下,公司將目光放的更長遠了。這種頗有人情味的做法,對于以后防范海外機構挖人才,穩定人員隊伍,不失為良策。
一位即將離開證券公司、登陸證券投資基金管理公司的老資格人士告訴記者,他對公司采取一刀切裁員的方式及其反感。他表示,盡管自己是主動走的,但看到其他同事被迫下崗心里十分難過,這是券商的短期化行為和不成熟的表現。作為一成熟的企業或公司,應該有能力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用人機制,任何時候都應該有進有出,而不能隨意被市場行情好壞左右。
一位投資銀行人員認為,現在的裁員或者是人員流動,只是一次預演。未來幾年,中外合資的證券機構和外資證券機構,將吸納中國證券業拔尖的優秀人員;我國證券投資機構之間的人員流動更加頻繁。當然,低層次人員被淘汰的現象將趨于正常。只有這樣,我國券商隊伍才能在流動中壯大。
(記者盧曉平)
訂短信頭條新聞 天下大事盡在掌握!
    新浪企業廣場誠征全國代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