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達、聯合利華、米其林……如果這些世界500強企業的名字出現在上海證交所的行情板上,和我們的“老八股”排在一起翻紅翻綠時,你是否會認為是遙遠的夢想?
記者近日從上海外國投資工作委員會獲悉,上述這些跨國公司目前已完成了股份制的改造工作,有的則已完成了輔導期。不久以后,這些世界知名品牌很可能會陸續在滬深交易所上市交易,改變中國證券市場的現有格局。
跨國企業加速本地化
中國證監會有關人士指出,有關允許外資公司在滬深股市上市,會分三個階段進行,最有可能先行一步的是中外合資企業。因此,不少跨國公司尋求了這條捷徑———與中國本地優秀企業強強聯合,或收購本地品牌,通過新組建的合資企業達到上市目標。
位列《財富》500強中第43位的英荷合資聯合利華公司,一直以來要上A股市場的決心使它成為中外媒體關注的熱點。
這種執著來源于它長期以來實行的“成為本地化的跨國公司”的全球經營戰略,包括品牌本地化、資源本地化、員工和管理層本地化、產品研究開發本地化,以及籌資的本地化。它深信,作為一家生產日用消費品的公司,只有更好地“本地化”,才能生產出當地消費者喜歡的產品。因此,該公司的股票已經先后在倫敦、阿姆斯特丹和紐約的證券交易所上市;另一方面也在一些國家發行當地范圍上市的股票,如印度、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巴西等新興證券市場。
為了達到這一目的,聯合利華先在收購當地知名品牌上做文章。聯合利華全球有400多個品牌,其中大部分是收購當地品牌并推廣到世界各地。
在中國,聯合利華仍舊堅持這一策略。目前它在中國推行的12個品牌中三分之一是本地名牌。中國牙膏的第一品牌“中華”早在幾年前就歸屬于其旗下。在食品行業,繼收購了上海知名品牌“老蔡醬油”后,又在1999年一氣買入了北京的食品名牌“京華茶葉”和冰激凌名牌“蔓登琳”。
世界膠卷業大王柯達公司行動得更早,步伐更大。從1994年開始,它就開始了全行業的收購計劃。1998年,經過3年多的談判,柯達出資3.8億美元收購了福達、公元和阿爾梅3家企業,成立了兩家中外合資股份有限公司。其后,柯達又進一步染指相機業,今年9月,與上海知名相機企業———海鷗公司合資成立了達海照相機廠。
自1998年柯達公司在中國加快本地化步伐以來,柯達膠卷在中國市場占有率已經高達63.1%,穩居龍頭老大;以“柯達快速彩色”為標志的沖印店已經發展到中國700個城市6000多家,成為僅次于中國郵政的最大零售網絡。
擁有世界輪胎第一品牌“米其林”的米其林集團雖然進入中國的時間最晚,但它的上市意識卻是最強的。2001年3月,它與上海輪胎橡膠(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簽署協議,組建了投資規模達2億美元的上海米其林回力輪胎股份有限公司,米其林集團和上海輪胎公司分別占70%和30%的股份,主要生產和銷售轎車子午線輪胎、鋼絲和混合膠料。
早在去年已經做好了上市準備的德律風根微電子公司名字可能有點古怪,但上海貝爾公司和著名的本地高科技公司復星集團是其主要股東,使它成為微電子行業中的佼佼者,其主導產口厚膜混合集成電路在國內市場的占有率和銷售額連續三年名列同行業之首。今年1到8月,公司銷售收入已達1億元,稅后利潤為2000萬元,其近三年的分紅已經超過6000萬元人民幣。
爭上市搶占市場份額
是缺資金,還是缺少知名度?這些跨國企業上市的目的何在?
業內人士指出,通過在當地股票市場上市增強與當地社會的融合度,加速企業本地化步伐,是這些跨國企業急于上市的一個重要原因。
對中國這個新興市場未來發展前景的看好,也是其積極尋求參與中國證券市場的原因之一。柯達公司總裁裴學德1994年曾經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說:“只要中國有一半的人口每年拍一卷36片裝膠卷,就足以將世界影像市場擴大25%;中國每秒多拍500張相片,便相當于多了一個與日本或美國相等的市場,中國的潛力比其他任何地方都要大。”事實證明了他的預期。中國影像市場由1996年柯達公司在全球的第17大市場,已經迅速躍升為2000年的第二大市場。
聯合利華在華的年銷售額已經達到了60億人民幣,雖然只占全球銷售額的2%,但聯合利華預計,在2003年使現有業績再翻一番。
還有一個方面就是這些跨國企業也希望籍上市,用股票期權等國際通行的手段來實現對本地高層管理人員的激勵,增強員工的凝聚力。德律風根公司的常務董事丁曉軍指出,企業的競爭最終體現為人才的競爭,而人才的競爭離不開機制和體制的創新,比如股票期權制度,對于留住高科技人才就非常有用。聯合利華的有關人士也指出,一旦上市,他們將為一定比例的員工提供股票,由此加速本地化的進程。
國企借光外資走向國際化
外資希望通過合資方式早日進入證券市場,國有企業也正在通過與國際知名企業的合作尋求國際化的捷徑。
光明乳業就是其中的一家。通過這些年的經營,光明乳業在全國奶制品行業的綜合指標躍上了第一位,成為全國最大規模的生產銷售乳制品的企業。至去年年底,光明的銷售量已連續6年以30%的速度增長。然而,作為國內乳業的領跑者,光明希望盡快與國際品牌縮短距離。于是,去年年底,它接受了全球頭號乳業品牌法國達能現金參股5%。至此,光明的股本結構為:上海牛奶公司與上海實業控股公司各占40%股權,余下20%則由達能亞洲有限公司等四家公司持有。
達能選擇光明,是因為它目前在中國的業務雖然發展得很快,但仍受到網絡、經營渠道、奶源乃至生產等多方面的制約,借助光明它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另外,它還看中了光明乳業即將上市的優勢,希望籍此“一只腳”跨進中國資本市場。
然而,光明公司認為,他們獲得的更多。根據雙方協議的規定,此次與達能合作,光明可以在中國市場上無償使用達能品牌。光明乳業的總經理王佳芬認為,有一個國際公司的品牌,是一種很好的學習國際化的平臺,在技術和管理上達能會給予光明很多支持。光明要利用這個機會學習國際品牌的內涵、經驗,然后走自己的國際化之路。
有這種想法的不僅僅是光明乳業,在上海外資委提供的外商投資股份公司名單中,我們還看到了另外一些熟悉的名字:永新彩管、中橋基建等,這些知名的國內企業接納外資入股,無疑也是有著深謀遠慮。
外資上市上海領跑
根據外資委的有關統計,目前已完成股份制改制工作,還未上市的有14家企業。除了柯達、聯合利華、米其林、德律風根、光明乳業、永新彩管、中橋基建等8家企業之外,還有斯米克陶瓷、鑫谷光電、嘉樂股份等。“上海外商投資企業的上市沒有脫班過,一直是走在前面的。”上海外國投資工作委員會外資審批管理處的徐處長在說這句話時臉上洋溢著自豪。
事實的確如此。在1995年外經貿部公布《關于設立外商投資股份有限公司若干暫行規定》(以下稱暫行規定)之前,上海推進外資入市的工作已經展開了好幾年。1992年,由香港佳運集團持股的聯化合纖股份有限公司(現為上實聯合)即進入A股市場,打響了上海外資入市的第一炮。此后,大江股份、海鳥電子等一批企業也相繼上了市。在暫行規定公布后,上海更是積極推進外資企業的上市改制工作。據悉,目前上海已有51家在境內外上市的外資企業,在上海本地股中占有相當大的比重。
進入新世紀,國家有關部門鼓勵外資上市的政策不斷出臺,上海市更是加緊了這方面的工作。上海市有關領導在一次全市的外資工作會議上指出,在入世的形勢面前,上海要力爭在擴大開放領域上取得先發效應,按照國家規定,指導符合條件的外商投資企業在國內證券市場上市。
據了解,除了這14家企業外,上海外資委還在受理10多家知名外商投資企業的申請。徐處長認為,只要符合外資企業的產業導向、符合《暫行規定》的有關內容,外資委將會以最快的速度幫助這些企業完成改制工作。
不過,改制之后的上市之路并不一帆風順。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就在這14家企業中,有一些早在1998年就開始了上市的運作,但時至今日仍然沒有結果。
徐處長指出,作為保薦人或承銷商的證券公司和律師事務所等中介機構的選擇非常重要。一些券商和中介機構還習慣于按照國有企業的模式為企業制定改制方案,不根據外資企業上市的運作方式來行事,最終使服務企業在上市過程中一波三折,延誤了上市的最佳時機。
他認為,外商投資企業要進入證券市場,必須符合幾個條件:一要先期進行股份制改造工作,成立外商投資股份有限公司;二要有持續三年盈利的業績;三是要符合國家的產業政策。他說,目前存在著這樣一種現象:一些效益好的外商投資企業唯恐改制之后被其它發起人瓜分利潤,希望繞開先期的改制過程,上市報批后再改制。這在現階段是不可行的。
上海是我國外商投資最密集的地區之一,現有各類外企2萬多家,其中不少是全球各行業的領頭羊,積極吸納這部分企業進入中國證券市場,對于改善目前我國上市公司的股權結構,推動證券市場的國際化有著重要意義。因此,在采訪中徐處長多次表示,入世之后,上海外資委的工作很繁重,但他們仍將把引導外資企業上市的工作放在重要位置。
(《上海證券報資本周刊》記者王曉峰)
訂短信頭條新聞 天下大事盡在掌握!
    新浪企業廣場誠征全國代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