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B股開放后,出于對管理層發展B股市場的樂觀預期,境內投資者一度表現出了空前的投資熱情。但是就在境內投資者大規模涌入的同時,境外機構投資者,尤其是持股比例較大的機構投資者,所做出的選擇卻是集體離場。有關數據表明,截至2001年中期,境外大股東持股比例僅剩一成多。境內外投資者所做出的不同的投資選擇,在相當程度上反映了B股開放政策的階段性效果:投資者結構境內化、散戶化。
重新恢復B股市場對外資的吸引力被普遍認為是B股開放政策的初衷之一,因此開放后相關B股上市公司外資大股東持股比例的變化,就成為衡量開放政策是否達到預期效果的一個重要關注指標。對比2000年年報數據,2001年中期報告所披露的前十大股東持股數量直接反映了2001年上半年在B股市場實施了開放政策的背景下外資大股東的持股動向。
根據對已經公布中報的B股上市公司2001年中期報告的考察,并結合對應的2000年年報進行對比分析,可以看出在2001年上半年B股上市公司的股東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
一、B股股東人數空前增加,持股結構趨于分散。從2000年年報數據看,絕大多數B股公司披露了B股股東人數情況,除了少數股本較大的公司如東電B、陸家B等股東人數較多外(分別達到18251戶和19560戶),1萬戶以上的寥寥無幾,1萬戶以下的占了九成多,并且4000戶以下的占了四成多,平均起來,2000年底B股上市公司的B股股東人數不超過5500戶。其中茉織華B股東數最少,僅有616戶,另外杭汽輪B、聯華B、帝賢B、雷伊B、深本實B等均不足2000戶。
從2001年的中報公布情況看,也有不少公司對截止到6月30日的股東人數情況進行了披露,相比2000年底出現急劇膨脹的現象非常突出,下表列出了對兩個數據均有所披露的部分公司,平均膨脹倍數超過3倍。其中杭汽輪的股東人數膨脹了9.27倍,從1198戶增加到了12306戶;山航則從3379戶增加到22622戶,膨脹了5.69倍。股東人數的大幅增加主要原因顯然是由于開放政策后境內投資者的迅速增多。持股結構也由此大大分散,比如凱馬B股2000年底的人均持股超過37000股,到2001年6月30日尚不足7000股;再如上柴B股2000年底人均持股33000多股,2001年中期才6600多股,整個市場的散戶化趨勢由此可得佐證。
二、外資大股東數量與持股比例大減。與股東人數急劇膨脹這一現象相對應的則是外資大股東的持股比例急劇下降,境外機構投資者戶數也大幅減少。2000年年報顯示,盡管整體而言,外資股東已所剩不多,但仍有近2成的公司外資大股東的持股比例在20%以上。比例較高的主要集中在兩類公司,一是有外資法人股的公司如茉織華B高達54.84%,深華發B、大江B、中集B等也均在40%以上;二是有戰略投資者的公司如華新B(27.8%)、江鈴B(36.13%)以及長安B(15.34%)等。從已經公布中報的公司情況看,2001年上半年九成以上的外資大股東有減持的舉動(其中包括已獲準流通的外資法人股),平均減持比例超過四成。減持幅度較大的有郵通B(6.27%→0.39%)、錦港B(3.68%→0.39%)、杭汽輪B(23.51%→2.71%)等。在外資大股東整體減持的趨勢下,還有兩個現象值得關注,一是前十大股東中境外機構投資者數量大幅減少的趨勢未有改變,有的甚至已在2001年上半年悉數離場,比如匯麗B股原有的4家境外機構已經全部退出前十大股東之列,而茉織華B也由6家減少到2家;二是個人投資者(幾乎都是華人投資者,包括境內自然人)在前十大股東中占據的位置增多,比如凌云B原十大股東中的2家境外機構也已退出,取而代之的是5個中文名的個人投資者。由此可見,開放政策并沒有遏止住境外機構投資者的撤退步伐,更談不上吸引新的境外投資力量,反而是投資者境內化趨勢蔓延。
三、外資大股東持股比例不減反增的情況雖鳳毛麟角卻也不是絕無僅有。在外資大股東紛紛減持的大潮中,也有逆勢而動者。此類公司數量雖少,增持比例也有限,但反映的一種外資投資取向卻不可忽視。比如耀皮B股的第一大股東、也是其外資法人股的皮爾金頓國際控股公司持股數量就從8385.62萬股增加到9250.71萬股,比例由原先的17.2%增加到18.98%,并且其中的一部分還是從流通市場購入;深萬科B第二大股東也在2001年上半年增持了0.05%。
訂短信頭條新聞 天下大事盡在掌握!
    新浪企業廣場誠征全國代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