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于海濤
在中國證券市場,重股輕債的“跛足”缺陷已日益明顯。特別是企業債券市場,使整個資本市場的發展極不平衡。據最新統計,目前滬深市場發行股票近5000億股,上市流通A股約1300億股,而企業債、可轉債合計才200多億元。也有數據顯示,目前我國企業債券的存量約為400億元左右,盡管如此,也僅占A股流通市值的2%。在中移動債券上市前,在上海
證交所交易的企業債券僅有10只,9月份日平均成交總量不到1000萬元。企業債券的發行規模與國債和政策性金融債相比,也存在著較大的差距。
于是就出現了一個很奇怪的現象:一方面,數百家企業排在證監會門口等著發股,另一方面,滬深交易所僅有6家企業(都是中央企業)的13只上市債券。按《公司法》規定,凈資產不低于3000萬元的股份公司就可發行債券,而欲發行股票的困難程度是眾所周知的。難道是因為企業采取股票融資比通過發債融資更為有利?業內人士分析認為,公司的“短視”是最主要的原因。國家計委經濟政策協調司證券處的安義寬副處長認為,之所以產生上述現象,一是有關方面沒有把企業債券作為中國資本市場的有機組成部分,沒有認識到企業債券與股票是企業進行市場融資的兩種基本方式,各有利弊,都要協調發展。二是前一時期出現的亂集資都被看作是企業債券出了問題,使人們對企業債券產生了誤解,影響了企業債券的正常發展。因此,要用全面的、客觀的、發展的觀點,提高發展企業債券市場的認識,積極推進企業債券市場健康有序發展,充分發揮企業債券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
有專家從純理論上分析得出結論,與發行股票融資相比,企業通過發行債券進行融資的綜合成本反而更低。首先,在債務融資中,債務的利息計入成本,因而它有沖減稅金的作用,而在股權融資中向來就存在著對公司法人和股東“雙重納稅”問題,加大了企業融資的財務成本。其次,債務融資可以使公司更多地利用外部資金來擴大公司規模,增加公司股東的利潤,即產生“杠桿效應”;而在股權融資中,新股東固然可以向公司提供更多可運用的資金,但同時也增加了分配公司利潤的基數。再次,在債務融資中,公司原有的管理結構基本不受影響;而股權融資會使公司的管理結構發生相應的變化,甚至引發新老股東的權益糾紛。
同時,有分析人士表示,資本市場結構性失衡固然影響了債市的發展,反過來看其實也正孕育著債市的空前機會。其中中移動這次發行上市是中國進一步擴大資本市場的重要標志。有專家指出,從企業債券市場發展的經驗和教訓來看,加快發展企業債券還必須解決兩個問題。一是要大力發展債券流通市場。企業債券存在和發展的基礎是發行之后的流動性。一般來說,企業債券的流動性越強,企業利用債券進行融資的空間就越大。但由于目前企業債券流通市場的深度、廣度有限,缺乏相關做市商制度予以配套,從而使企業債券難以大規模發行。二是要建立健全市場信用體制。發債企業有責任在債券到期日償還本金和利息,這就必須以健全的社會信用體系為其提供保障,這也是當前我國經濟生活中急需強化的薄弱環節。
訂短信頭條新聞 天下大事盡在掌握!
    新浪企業廣場誠征全國代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