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三,銀廣夏在連續12個跌停板后被首度打開,成交量急劇放大,當天1.04億股的交投占流通股的37%,似乎預示著該股的下挫進入尾聲,應該有利空出盡之感。但奇怪的是同一天卻有許多強莊股跳水,如天津磁卡、中大股份、天山紡織等,大盤也被拖累創出新低,為什么會這樣反常?這里有機構之間的資金鏈問題。也許在最黑暗的日子即將過去前,一大批融資機構悲壯倒下了。
銀廣夏對市場的沖擊實際上有“兩波”,第一波涉及到大莊家中經開。當東方電子放巨量下挫時,大資金“挖東墻補西墻”的兌現幾近瘋狂。其實當時還有一些個股同樣大幅跳水,像廣鋼股份、沙隆達等,因為銀廣夏有數十家機構重倉持有,出現資金缺口時,只能無奈平倉其他股票。第二波沖擊則發生在本周,因為銀廣夏跌停板打開,就意味著債權人可以和你“結賬”,或者直接從你的賬戶劃走資金,錢不夠還債,就大肆拋售其他股票,一了百了。如果講在銀廣夏停牌期間,甚至復牌后一直跌停板,債務人以賣不出去為擋箭牌,尚能喘口氣,但當巨量放出能逃出去時,黃世仁們是絕不會客氣的。因為放債的知道,現在不把錢“搶回來”,就會迅速貶值,果然,放出1億股的巨量之后,又重蹈跌停板,債主們逼人實在太急。
一只銀廣夏從流通市值86億元,快速貶值到20多億元,猛然間“消失”60余億元,波及的跳水股有10多家,除了基金和上市公司還能吃“大鍋飯”湊合著生存外,民間機構和部分大戶,不少已清倉出局。
現在滬深股市流通市值短期縮水4000億元,相當于70只銀廣夏的暴跌損失,如果一只銀廣夏“打倒”10只強莊股,則7月份之后的大盤下跌,股市中至少有700只莊股中的機構受到重創。不過大盤回落的節奏較慢,個股拉升的幅度大小不一,加上大多數沒有銀廣夏那樣亮麗,所以市場并沒有感受到像銀廣夏暴跌那樣的“慘烈”。但4000多億元的市值流失,卻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按目前機構資金實際占市場50%份額測算,各類機構損失或賬面虧損2000億元,包括基金、券商、上市公司、各種社會機構、私募基金等。
相比個人投資者的2000億元損失,眾多機構同樣數額的“赤字”性質就大大不同,其中向銀行融資、同業拆借、透支做莊等方式融入比例不低。上漲時是“多贏”,雪球越滾越大,大挫時必然是“俱虧”,因為銀行為保本要收回,債權人為“棄息保本”要抽資,債務人要拋售股票還債。
機構投資者融資觸角伸到方方面面,抗危機能力很強,一般小風浪均能靠拆借資金化解,但真的山窮水盡,又會一瀉千里不可收拾,正所謂“成也機構、敗也機構”。
中國股市此波大調整,不是國有股減持所致,也與宏觀經濟面無關(就像上漲時一樣),是大批機構像早期個人大戶一樣,必須付出的“成長代價”,市場經濟永遠是把雙面刃。(上證綜研 郭憲)
手機鈴聲下載 快樂多多 快來搜索好歌!
    新浪企業廣場誠征全國代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