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股市是否要經歷一個積蓄期;補充養老保險基金不是國有股減持的目的;增發是保護落后、違背經濟學原理、必須批判的制度;目前國有股減持方式是增加市場泡沫;中國有沒有連續10年業績優良的公司;上市公司的利潤長期依靠委托理財是非常糟糕的
【記者劉世磊北京13日報道】自6月下旬至今,國內股市出現了較大幅度下跌,記者就導致股市下跌的原因和當前一些市場熱點問題采訪了中國人民大學金融與證券研究所所長吳
曉求教授。
記者:請您談一下近期國內股市下跌的原因。
吳曉求:近期國內股市下跌可歸結為一個內部因素,四個外部因素。
內部因素是:1996年3月份以來,國內股市總體上處于成長的過程中,中間雖然有幾次波動,但都是受偶然因素的影響,如1996年人民日報社論等,這5年股市總體上都是呈上漲態勢。現在股市是不是要處于一個積蓄期,要經歷一個消化、整理、再上漲的過程呢?這值得人們仔細思考。
不過,市場遲早都要進入一個穩定期,但由于外部因素的作用,這個積蓄期是不是真的來臨了呢?這幾個外部因素有些是需要認真研究的,有些可能是錯誤的。
從外部因素看,一是國有股減持。從6月15日開始,我就持批評態度。這是一廂情愿的辦法,缺陷的根源在于我們為什么要減持國有股﹖補充養老保險基金不是國有股減持的目的,而是國有股減持后資金運用的方向。減持所得資金可以補充社保基金,也可以用于西部大開發或環境保護。國有股減持的目的按十五大精神就是對國有經濟進行戰略性調整,從一些領域中退出來,整合資本市場,改善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如果把減持的目的看作補充社保基金,減持的價格只能越來越高。6月中下旬,還有很多人認為這個辦法好,實際是損害了整個市場,得不償失。
二是增發。這是一個保護落后的制度,是一個瘋狂斂財的制度,是一個違背經濟學原理的制度,是一個必須批判的制度。首先,和公司擴張性相違背。一個企業在正常運行過程中,它的資產規模是需要保持持續性,不能今天5個億,明天就變成50個億,大規模的擴張企業是無法承受的。增發破壞了企業穩定增長的原則。增發完成后,資金又要委托理財去了,公司的項目不可能需要那么多的資金,配股就可以解決。配股時每10股配3股,就可以使一個公司的凈資產擴大50%,對一個企業來說擴張速度已經很快了,如果一下子擴張1倍甚至2倍,是無法想象的。從經營的跨度,經營能力上也達不到。起初,申請增發的多為喪失配股資格的公司,現在甚至發展到有配股資格也要棄配選增,這是非常滑稽的、不好的導向。其次,增發還損害了市場淘汰落后的功能。有些企業越來越差,募股得來的錢都花光了,本來可以通過退市機制退出市場,現在搞增發又可以維持兩三年,怎么會退出呢?增發計劃書能相信嗎?還是那些人,上市公司效益還是那樣差。增發損害了市場的效率和投資者信心。
三是虛假信息的披露。現在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搞得投資者摸不著頭腦,不知是真是假。在一個灰色的市場中,人們不知道前面有多少個陷阱。
四是查處違規資金。從宏觀上,清理違規資金是必要的,我不贊成銀行資金無原則、無約束地進入市場。管理層需要建立相應的風險防范機制。銀行資金要通過必要的環節、必要的渠道流入證券市場。要防止資本市場出現信用創造。同時,也要防止另一種傾向,即銀行資金一分錢也不能進來。從本質上講,市場的資金都來自銀行。關鍵是有一個科學的渠道,一刀切的做法是不科學的。從發展的角度看,市場需要金融創新,不能用傳統的眼光看待銀行和資本市場的關系。
記者:現在有人認為股市的市盈率太高,需要消除泡沫,您如何看待這一問題?
吳曉求:現在股市的市盈率在50倍左右,中國股市的市盈率是價格不真實的反映。一是因為上市公司只有35%左右的股份可以流通,如果剩余的65%股份可以流通,是可以達到30-35倍市盈率的。二是上市公司中現在有1/3左右的企業微利或虧損,一家公司0.01元的業績,股價10元,市盈率就是1000倍。把這兩方面因素考慮進去,中國股市市盈率并不高,現在有1/3的企業市盈率就在30倍附近。人們認為股指偏高,要擠壓泡沫是可以的,但目前國有股減持方式不是擠壓泡沫而是增加泡沫。40倍以上的國有股減持價格本身就是泡沫。如果25倍市盈率是恰當的,為什么不按25倍市盈率減持呢?這種減持方式是助長泡沫,市場無法接受。減持價格定低些,通過轉讓、配售的方式,經過股價除權,就可以把市盈率降下來,這并不難。
記者:今年中報期間一大批傳統績優股紛紛落馬以及銀廣夏事件使得人們對上市公司的業績和成長性產生了懷疑,請問中國是否存在真正的藍籌股?
吳曉求:現在長虹、紫光等公司都在預警,僅有屬于穩健型的海爾還可以。中國到底有沒有連續10年業績優良的企業呢,這是個深層次的問題,是關于中國企業文化的問題。為什么績優股總是各領風騷三五年,中國的企業難道真的做不大嗎?很多企業在股本擴張后都不成了,當初說東方電子多么好,現在成了下跌的領頭羊,這都是人為炒作一些概念。上市公司業績變臉快,怎么能讓投資者堅持長期投資呢?
記者:現在有很多公司參與委托理財,對這種不專心實業投資,專心炒股的現象如何看?
吳曉求:上市公司從事委托理財未嘗不可。多余的資金放在銀行對企業來說是一種資源的浪費,通過利用這些富裕資金使其增值可以提高凈資產收益率、每股收益。可怕的是有些公司募集來資金幾年不投產,利潤的80%-90%都來自委托理財。作為短期資產調整是完全可以的,但是如果利潤來源長期都依靠委托理財是非常糟糕的事情。(完)
短信發送,浪漫搞笑言語傳情
訂手機短信接收滬深股票實時行情股價預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