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據報道,不管是嚴格按照證監會要求成立與運作的14家公募基金,還是成百上千家正在等待走到地面上的私募基金,都在經歷一場變革,一種從外到內的逐漸更新自己的洗禮。來自國外基金管理公司的管理人員對中國基金的觀點也許更具有說服力。
比利時富通基金管理亞洲有限公司在歐洲是債市、股市的重量級機構投資者。它的資產管理業務重心放在全球化的基礎之上。總裁田仁先生對中國基金追求自身收益的做法持有異議。
不管是公募還是私募基金,基金管理人都應當給投資人帶來一定的投資回報。而這一回報,是建立在對投資風險的充分的估計之上的。
田仁先生對基金管理人的定位是,基金管理人不是追求自身收益的回報,這不是基金管理人職業化的要求。真正職業化的要求是基金管理者為投資人能夠帶來什么樣的收益。在富通管理公司自身沒有單純追求回報,而是追求在投資人的回報,和可以承受的風險確立以后如何做得最好。“這不是一個絕對值而是一個相對值。”
他認為,中國的基金管理,特別是中國部分私募基金管理,正在踏入一個誤區。因為很多機構在這些基金管理公司的引導下,目前追求的不單單是保本,而且要求保證收益。
“如果要求資產管理保證收益的話,中國從一開始就不要搞股市,同時這種誤區讓人忘記了資本市場本身應有的風險,忘記了資本市場的最根本的意義。為什么有資本市場?是因為需要有帶有風險性的投資!”
如果這一誤區現在不能解決,對今后10年到20年時間內的資本市場,乃至中國剛剛興起的基金業,不光是一個嚴重的損害,而且會讓中國金融體系不能夠發揮出自己應有的作用。
“另一個誤區在于基金管理公司和提供這些收益的所謂擔保人,這部分人在殺雞取卵。他們為了今天能夠拉到客戶,將明天的客戶封殺在今天的行為中了。因為這樣的操作,總有一天他們難以做下去,難以再回到對自己經營有利的方式上來。比如韓國早期的做法就是保證投資者的收益!韓國目前任何基金都難以銷售出去,因為在老百姓的心目中,基金不能保證收益就不再有購買的價值。”(億融)《人民日報海外版》(2001年07月28日第六版)
進入【新浪財經股吧】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