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電影節 觀眾的電影節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1月12日 16:24 經濟觀察報 | |||||||||
史博/文 什么是我們所期盼的電影節?紅地毯?明星?閃光燈?那么倫敦電影節則告訴你了它獨特的人文、創新與平民氣質。正如《衛報》對倫敦電影節的評論:“倫敦可以很驕傲地自夸道,這個本年度最大、最主要的電影節,是僅有的一個為大眾——而不是為了媒體——而存在的電影節。”
從10月19日到11月3日的倫敦電影節,適逢英國海軍史上的最大勝利——特拉法加海戰勝利200周年紀念日,倫敦最大的公眾廣場——特拉法加廣場豎起了一面巨大的電影屏幕。坐在臺階上相擁的情侶、趕著回家匆匆瞥上一眼的行人、背著行囊的無所事事的游客、毛毛的細雨、悠閑的鴿子、電影在廣場上空曠的對白與遠處飄來敦實的鐘聲……構成了倫敦電影節最自然的一幕。 沒有競爭的電影節 本屆倫敦電影節已經是第49屆了,兩周多的時間,280多部來自60個國家的最新情節影片以及數不盡的短篇、實驗電影和動畫片,在倫敦秋日的冷雨下,讓所有的電影愛好者感覺到一些暖意。對于他們來說,惟一的問題就是,在這精心選料調配的電影饕餮大餐之中,該如何安排自己的時間? 與充斥著美國好萊塢影片的院線不同,倫敦電影節一直十分關注歐洲本土電影、非洲電影和亞洲電影,例如本屆電影節就特別介紹了幾部韓國和印度的電影。倫敦電影節沒有設置競賽制度。少了在戛納電影節、柏林電影節常出現的激烈競爭,倫敦電影節通過對影片的精心選擇,將重點更多地放在了對創新精神的發掘和強調上,這無疑增加了它的自由與年輕的氣息。電影節的藝術指導桑德拉·希布倫索(Sandra Hebron)認為:“正是因為沒有競賽制度,倫敦電影節吸引了眾多的電影制作者,因為他們不需要彼此競爭。倫敦電影節已經成為一個傳播創造力的慶典,我們在選片上也更傾向于挑選一些新的電影制作人,他們中很多人是第一次拍電影。” 改編自約翰·勒卡瑞(John Le Carre)的暢銷小說的《不朽的園丁》(The Constant Gardener)是本屆倫敦電影節的開幕影片,由英國本土明星拉爾夫·費恩斯(Ralph Fiennes)和拉切爾·威茲(Rachel Weisz)演繹,講述的是發生在非洲撒哈拉沙漠的故事。這是一部強硬的、與眾不同的片子,在小說的基礎之上,影片進行了充滿想像力的改動,紅色的肯尼亞、藍而灰的倫敦,一系列醒目的景象形成視覺上的強烈對比。 芬蘭導演卡瑞·帕賈卡(Kari Paljakka)憑借其獨特的、充滿力量的作品《為了活著的和死去的》(For the Living and Dead)獲得了本屆電影節導演獎——薩瑟蘭郡獎(The Sutherland Trophy)——這是為第一次在倫敦電影節參展的,最有原創性和創造力的電影導演而設立的。電影來源于20年前導演偶然間看到的一個電視訪問:一對夫婦在一次意外事故中失去了他們最小的兒子。其坦白的、連貫的對于悲劇發生之后的經歷的描述令帕賈卡深深感動。于是對這對夫婦的重新追蹤以及共同生活的探討組成了這部電影的主要內容。父親對扛在肩上的小兒子棺朽輕輕的拍打、母親每晚在刷牙前必吃的鎮定藥片、每天在兒子房間逗留、吃飯桌子上還依舊擺上的為兒子盛好飯菜的碗筷……這些安靜的細節,為我們創造了深刻的而又痛苦的情緒。電影一直在闡述一個主題——如何面對家庭成員的損失以及最重要的——如何繼續生活。導演帕賈卡仁慈地給觀眾創造了一個隱私的、堅定的、悲傷的家庭的肖像,影片放映之后,導演帕賈卡在與觀眾交流的時候說道,他想要更多的人去了解另外一部分人的生活。導演對劇中人物的同情和尊敬,在觀眾默默拭去的眼淚中得到了最好的評語。 TMC經典短片獎 倫敦電影節上的短篇電影獎項——TMC經典短片獎,經過六年的成長,如今已是歐洲最有分量的短片電影獎項,成為倫敦電影節的又一亮點。評委更是明星陣容,從大導演居林德·札達維奇、艾倫·瑞克曼,到演員海倫·米林、凱特·溫斯萊特,通通是英國人,更體現了評審團的獨特文化視角。 今年共有459個電影短片遞交,其中6個入選11月2日的TCM經典短片獎頒獎典禮。最后大獎被開心組合(The Happy)的《簡·勞埃德》(Jane Lloyd)奪得,開心組合也因此獲得了1萬英鎊的獎金。這個只有3分鐘的短篇講述了一個懷揣好萊塢式夢想的女人的生活,沒有一句對白,在重疊的背景音樂下,她的出生證明、生日蛋糕、畢業證明、駕照、護照……她的生活成為了寫有她的姓名的眾多證件的跳躍性剪接。通過這些證件,我們知道,她在洛杉磯安頓下來,在這里,她終于成為了一位著名的脫衣舞娘,之后,她沮喪、服用毒品、最終進入監獄,這是好萊塢式夢想的另一副面孔,一個螺旋形的衰落。居林德·札達維奇在為《簡·勞埃德》頒獎時稱贊該片道:“善于創造性地講故事,使你從第一分鐘起就被其鉤住,最后你發現它的尖銳與感動,已經留在心里了。” 倫敦電影節的氣質 有人這樣評價幾個電影節所具有的氣質:電影節很像它的舉辦城市,柏林電影節是帶有政治色彩的、精確無誤的;威尼斯電影節是懶散的,戛納電影節是浮華而富有的,而倫敦電影節是年輕的、變化而多元的——毋庸置疑的酷! 毫無疑問,當人們看到有成就的導演做出的最新電影時都會感到興奮,今年的倫敦電影節并不乏著名導演的最新作品:斯蒂文·索德伯格(Steven Soderbergh)、特里·吉列姆 (Terry Gilliam)、莫森·馬克馬爾巴夫(Mohsen Makhmalbaf)、拉斯·馮·特里爾(Lars von Trier)、北野武(Takeshi Kitano)和麥克爾·溫特伯頓(Michaels Winterbottom)……但是發現新導演、挖掘有冒險性的新作品才是倫敦電影節別具一格的真正原因。正如本屆倫敦電影節的藝術指導桑德拉·希布倫索所說:“電影節,不僅僅是一次文化的盛典,它應該能提供爭論和辯解。” 倫敦電影節期間,觀眾可以通過網絡、電話或者票房訂票觀看影片,電影的導演、演員與制片可能就坐在你的身后,并在電影結束后與你一起討論有關其作品的一切。當你由一名觀者變成一名參與者,就會意識到電影的意義應該是給大眾帶來更多來自生活層面的自省。盡管電影有各自不同的節奏和風格,但是它們都創造性地分享著社會共同體,并且大膽地演繹著一個不斷變化的世界觀。在黑暗的影院里,無論是不為人知的詭笑,還是悲到心底的感傷,都是觀者和劇中人物命運的通話,而與其他附加的光環無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