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娛樂 > 傳媒觀察 > 正文
 

給帝王戲降降溫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6月09日 14:04 人民網-人民日報

  采訪人:本報記者 張鐵

  嘉賓:中國人民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張鳴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 尹鴻

  ●國民心理和商業炒作帶熱帝王戲

  記者:帝王戲的盛行,有什么深層次的原因?

  張鳴:這與我們的國民心理有關系。中國有漫長的帝王專制傳統,在專制時代,政治操作基本上都是按等級制、專制式和獨斷的方式進行的,這使得國民意識中有著強烈的帝王思想、等級觀念。這已經成為一種集體無意識,潛入到國民心理中,一直沒有得到很好的清理。正是這種帝王心理造成了對帝王的過分關注,成為帝王戲盛行的社會心理基礎,或者說收視率基礎。

  尹鴻:帝王戲的盛行,有三個原因。

  一是因為,在中國政治生活是日常生活的主要組成部分之一,政治對老百姓影響比較大。帝王代表了一種曾經有極大影響的政治體制,民眾自然會比較關注。

  二是因為,中國古代政治的透明度比較低,帝王與普通人生活相差較大,帝王的地位、生活狀態與普通人完全不同,有一種“陌生性”,對帝王的關注有一種好奇的成分。

  “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帝王戲、歷史戲中也投射了當代社會的價值、觀念和情感。由于有一定的時間間隔,想象、創作的空間大,受到的限制較少,這也是帝王戲盛行的一個原因。

  記者:帝王戲的盛行與目前影視創作的商業機制有什么聯系?

  張鳴:帝王戲的推行帶有一定的商業性。我們現在的帝王戲中,有大量陰謀、權術的內容,這種陰謀、權術的內容,有神秘性,也有戲劇性,自然能吸引人。收視率的吸引,使得創作者有意識地迎合國民的帝王心理,而不是以一種對歷史、對藝術負責的嚴肅態度在創作。

  尹鴻:與一些主旋律題材的影視作品不同,帝王戲主要是由社會機構贊助,或是商業資金投資,這決定了它必然是以市場為導向的。因此,一旦有一部帝王戲成功了,就肯定會有很多跟風、扎堆的。

  ●帝王戲也要尊重歷史真實

  記者:在帝王戲中,歷史的真實與藝術的真實是一種什么樣的關系?

  張鳴:在帝王戲中,即使是掛上了“戲說”的牌子,也不應該完全不尊重歷史的真實,因為“戲說”的人或事,大多是真有其名的人物,“戲說”久了,真實和虛幻之間的界限就模糊了。在所謂的“正劇”中,也并不是說所有的歷史細節都不能走樣,應該允許創作人員進行合理的加工,但必須要保證大體的趨勢、歷史的走向不能錯。比如說,我們的帝王戲,把“康雍乾”時代描寫成“盛世”,一味宣揚這幾個皇帝的“十全武功”與權術斗爭以及所謂的親民愛民等等,但是卻沒有看到,當時文字獄盛行,思想專制嚴重,他們仍然是專制、殘暴的封建帝王。

  尹鴻:我認為,藝術作品也在培養著歷史常識。帝王戲,特別是一些所謂的“正劇”中,也有歷史意識。并非所有的歷史都不可以重新解讀,帝王戲、歷史戲是在從不同的立場解讀并重構歷史。可以說,我們站在不同的立場———藝術的或者是歷史的———去了解歷史,就會有不同的認識和看法,現在我們的社會越來越多元化,價值觀、認識論都不盡相同,這也必然導致認識歷史時的多元化。

  記者:應該以一種什么樣的標準評價或者創作帝王戲、歷史戲?

  張鳴:帝王戲、歷史戲的創作,涉及到一個對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的基本評價問題。這個評價的標準,不能像現在的帝王戲一樣,是以結果論過程,只重視歷史人物、尤其是帝王的豐功偉績,而沒有看到豐功偉績背后是什么。我們評價歷史的尺度,應該是“人”。我認為,歷史戲也應該從“人”或是“人民”的角度評價歷史,看到作為“人”的歷史,把握“人”的視角與尺度。“以人為本”,應該是我們評價或者創作的“價值底線”。

  尹鴻:當影視作品中對歷史的重構顛覆了一些基本的價值觀,就會遭到建構與維護這種常識的人的批評。但對于那些完全是塑造人物,而不足以構成對歷史的重新認識的作品,用“細節真實”的標準去評價就是不了解藝術創作與歷史研究的差異性了。我們應該保持一種多樣性的歷史觀,用一種開放性的態度去對待批評,對待歷史,對待創作者和歷史學家。

  《人民日報》 (2005年06月09日 第十一版)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 】【多種方式看新聞】【下載點點通】【打印】【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
繽 紛 專 題
周 杰 倫
無與倫比時代先鋒
端 午 節
快樂端午精彩圖鈴
圖鈴狂搜:
更多專題 繽紛俱樂部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