鎧甲主角與誤會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3月26日 18:14 經濟觀察報 | |||||||||
亦歐/文 “窮人與富人是不是要分區居住”,無論從題目的體積或是密度,都足夠大,但在網絡的海洋中,仍然難阻下沉的速度,在這里,一塊石頭與一座山峰都只能在海面上漂浮一小會兒。
但房地產商在輿論焦點上盤踞的時間,無疑是最長的。泡沫、房價、經濟適用房、貧富分區,每一次爭論都參與者眾。 回溯到三年前,中國經濟舞臺上,地產商正踩著悠揚的旋律,心花怒放,哪像現在這樣焦慮不堪。客觀地講,由于中國住宅市場開放,公房變私房,無產者變為有產,社區業主委員會的選舉更讓人看到民主程序的城市演練,既是GDP的扛鼎者,又是體制進步的啟蒙者,于是就有“居住改變中國”的宏偉命題誕生了。那時候的熱點是“房地產有沒有泡沫”,就像一位導演得了奧斯卡獎,被問到“您是不是累著了?”房地產商只能報之以同樣無可奈何的微笑。 從城市再造、街道特色、民居風格、社區文化、傳統回歸、哲學思辨、民主建設,房地產幾乎成了所有前沿問題的擔當者,由房子帶來的變化被好事者越挖越深,地產商們也不知不覺地以為自己披上了轉型市場的金鎧甲。 事實上,在121調控,以及831土地大限之后,一位觀察人士曾說:“都那么明顯了,房地產公司還抱團喊冤呢,還覺得房價不高、泡沫挺少呢,為什么不考慮除銀行之外更豐富的融資方式,為什么不相信土地閘門會關上呢?”而且是集體無意識,不過地產商有自己的算盤,哪個地方政府不在乎GDP的壓力呢?只要是有GDP的需求,地產商就不會閑著。 任何一個西方經濟學中的房地產經濟周期,都無法被套用來分析中國的房地產市場,我們在過去的50年中,城鄉截然分開,即使是在80年代,農民也是在“進廠不進城”的一道紅線之下踏入了工業化的洪流。因此1998年打開的住宅市場,令土地以及銀行資金幾乎是瞬間釋放,本來就是資金密集型產業,又在不到6年時間里高速運轉,坐在這趟超快列車上的房地產商們,以為由他們拉開了一段長得不能再長的財富征程,中國城市化還有二十年光景,我們豈不是要再忙活二十年?在忙不迭擁抱財富的同時,他們也把眾多的本來不屬于自己的角色責任攬了進來。這個時代的悲哀之處在于,財富的力量居然可以席卷從來就在它對立面的東西。 問題在于這只是一段從浦東機場出發的磁懸浮列車,速度超快,每小時450公里,但車程只有7分鐘,這樣的列車成本太昂貴了,我們征地、用地的規模以及速度,銀行用于市政房產的資金,前所未有。但在地面享有空中的飛行速度,著實不易。 當不少房地產商正嘆息自己沒有像順馳那樣攻城掠地時,孫宏斌卻宣告收縮陣地,放慢腳步。 與地產商在政策收縮之后驚醒相比,他們的舞臺角色與生活角色也發生了方向相反的演變,從“居住改變中國”,到“經營城市”,之后居然被扣上了“非支柱產業”的免戰牌,似乎他們階段性的歷史使命完成了,而擔當歷史責任的必要也越來越輕淡了。 但在另一方面,由于明星地產商一貫的“話語權優勢”,不擔當歷史責任,怎么能回避社會責任呢?于是,由于房價引出的爭論,幾乎把房地產商引入了一個道義枯竭的尷尬境地。 從有沒有泡沫(僅僅是產業問題),進而到房價是高是低(涉及社會中有一定購買力的人群),再到窮人的房子怎么辦(純粹的社會問題)。房地產商下了磁懸浮列車,卻已經丟不掉飄浮在空中的感覺了,雖然表面上看起來只是個別的地產商比較活躍,實際上這也是地產商整體生存狀態的一個寫照,為什么家電或是汽車廠商就沒有跳出一個輿論明星呢? 當然也有例外,比如潘石屹。地產商中無論潘石屹,還是任志強,都在貧困山區、綠色工程方面,擲去千金。還是潘石屹比較聰明,他絕不會把職業角色與社會角色混在一起,因此他盡管可以拍一部票房可憐的電影,但卻從未宣揚過他為貧困山區捐過多少錢,事實上他確實在這方面做了不少事情。他寧可讓人說成是娛樂化的犧牲品,也不愿意讓人把“社會責任感”的標簽貼到自己的門面上。因為比起商業來,“社會責任”對現代商人而言除了自律之外,其隨之而來的外延簡直就是“老虎咬天”。但此次“窮人與富人是否分區居住”之爭,老潘居然頂盔冠甲出臺與任志強爭論了起來,堪稱是地產圈2006年最讓人意外的事件之一。 站在舞臺上的大亨們,眼看著頭頂的鎂光燈一盞盞打開,披在身上的金色鎧甲,越晃越亮,直到刺痛了臺下觀眾的眼睛。要搞清楚的是,娛樂化歸娛樂化,那是個人選擇,如果超出這個邊界,就可能會帶來一點點麻煩,實在沒有什么必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