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奢侈?按照沃爾岡拉茨勒的說法,“奢侈是一種整體或部分地被各自的社會認為是奢華的生活方式,大多由產品或服務決定。”根據這一定義,《環球》雜志對中國富裕階層的奢侈方式進行了系列采訪調查。
《環球》雜志記者/夏海淑 特約記者/郝燕
從上海國際頂級私人物品展上的火爆交易,到歐美銀行對大陸理財市場的樂觀預期,種種跡象表明:中國的富裕階層正在壯大。根據波士頓咨詢公司的估計,他們大約擁有1.44萬億美元的可投資資產。
西方有本暢銷書叫《奢侈帶來富足》,事實當然相反,富足才是奢侈的前提。于是我們毫不驚訝地發現,對于奢侈生活的追求,已經在這部分“先富起來的人”中間流行開來,許多時候,他們的一擲千金,甚至能讓歐美的老牌豪門為之咋舌。
但問題是,有了錢,中國富人們真就能夠享受到“與世界同步”的奢侈嗎?
奢侈品服務調查公司的驚愕
在奢侈生活的方方面面,奢侈品無疑是最引人注目的標志。按照國際通用的解釋,它是指“一種超出人們生存與發展需要范圍的,具有獨特、稀缺、珍奇等特點的消費品”。顯然,這樣的東西中國人已經不再陌生。
2005年年底,美林證券在一項報告中預測:未來8年,中國將以14.8%的最高成長速度領軍全球奢侈品市場。更好的數據來自那些已經進軍中國的名牌。“自1992年進入中國以來,我們沒有一年的營收成長率在50%以下。”路易威登公司的主席Yves Carcelle說。
沒有人能否認,中國正在成為全球奢侈品市場上最令人眼熱的一塊蛋糕;但同樣不能否認的一點是:中國人恐怕正在“享受” 著全世界最糟糕的奢侈品服務。
2006年年初,專業奢侈品服務調查公司International Service Check在歷經一年的調查后發現:中國的奢侈品消費者對Dior、Fendi等11個國際頂尖奢侈品牌的服務滿意率普遍只有30~50%,其中最低的一個品牌滿意率僅為14.1%。
該公司中國區總裁Ron Cune告訴《環球》雜志:這個結果令他們“非常震驚”,因為公司在全球進行專業調查10年來,從來沒有遇見過這樣的情況。
作為一個大學時代就在名牌店打工的資深專業人士,Ron Cune分析說,中國奢侈品業的服務人員恐怕還沒有理解什么是“服務”,只是在賣東西。
Ron Cune記得,十幾年前在歐洲打工的時候,他受到的最基本的培訓就是當客人進來的時候要看著對方的眼睛說“hello”,然后讓顧客自由挑選,但隨時注意對方是否需要服務。但在中國,能達到這種基本要求的銷售人員并不多,“他們總是立刻問你,有什么可以試一下嗎?”
當然,這還算好的,在International Service Check一年來整理出的5000多份調查表上,更多的顧客抱怨的是:售貨員對我完全視而不見!
在其中的一些調查表上,顧客們表示,她們看到合適的商品后希望能得到銷售人員的幫助,但“她們只是遠遠站在一邊,看著我們”,要不就是“專心致志地擦玻璃抹地,好像什么事情都不能讓她們分心”。
其實不用研究這些調查表,我們也不難了解中國奢侈品服務的現狀。各大網站的相關論壇上,抱怨大牌們服務水平的帖子比比皆是。在《時尚》的美容論壇里,對國際名牌專柜BA(美容品銷售員)的“控訴帖”總是能得到大家的熱烈響應,其中一條關于歐泊萊的投訴帖,回復竟有200多條。
為什么在全世界奢侈品廠商紛紛搶灘中國的今天,我們卻只能得到這樣的服務?
Ron Cune認為,主要原因之一是:中國服務業就業狀況不穩定,人員流動快,因此奢侈品公司來到中國后,“愿意花錢租房子,卻不愿意花錢培訓服務員……老板害怕自己花大錢培訓的員工很快就跑到別的公司去。”
另外一個更重要原因就是“中國人購買奢侈品,并不是沖著服務去的”。在剛剛富起來的大多數中國人看來,名牌還是一種身份的象征——顧客如此,銷售人員也如此。這直接導致了名牌導購的“傲慢”。
“花錢都花得不痛快”
中國人在購買奢侈品方面的“不平等”待遇,還不僅僅體現在銷售人員的服務態度上。
仍以名牌服飾為例,在上海置地廣場、北京王府飯店地下一層,那些專賣店品牌的檔次、裝潢的華貴、價格的高昂,已經不輸于巴黎、紐約的高級購物區;但是,如果你想買到和老外一樣的東西,卻并不容易。
在這些國際品牌專賣店里,很難見到最流行的款式,有的大牌甚至只進一批當季熱門服飾還要天南海北先借給模特、明星們穿一圈。最熱辣的款式在店里是看不到,更不要說試了。
那么湊合著買下不是那么新式的名牌衣服呢?首先,如果衣服不合身的話(歐洲時裝本來就不會考慮亞洲人的身材特點),店里通常不能提供最基本的改制業務;其次,如果你不小心弄壞了拉鏈或是掉了一粒扣子,那么對不起,店里也不會有現成配件的,你要等店長從香港或者歐洲調貨——如果他心情好的話。
在新浪某論壇上,一個網名叫珠珠的上海女孩訴說了自己購買某名牌皮包后發現鎖扣壞掉、店員拒絕修理的經歷,最后得出結論是:
“花了2000大元所能買到的就是一個不能使用的新包包、幾番投訴和奔波所需的時間和精力、店員蠻橫無理的態度和根本不是結果的結果。”
跟帖的Auauel則表示:“這些國外牌子的東西壞了,修起來是很麻煩。我一個手表的表帶壞了,竟然上海門店沒法修,說要退回香港而且要等三個月另加250元表帶錢。”
麻煩的當然不止是皮包和手表。年前,鐘先生預定了一輛名牌新款跑車,興沖沖地去提車時卻被告知車上有個部件不合格,要換好才能給他。鑒于這款跑車在中國都是定單進口,無法給他換車,他只能等。這一等就是兩個月,那是部件從歐洲海運過來的時間。
兩個月后再開上新車,鐘先生已經不大敢開了,這要是再磕到碰到換個啥都要兩三個月,誰受得了?他又開起了舊車上下班,跑車只在假日里顯擺一下。
“花錢都花得不痛快。”鐘先生向記者感慨。
我們不得不承認:無論國內外調查公司對中國大陸奢侈品市場有多么樂觀,這個市場實際上才剛剛起步。一方面,是我們自己還沒有足夠的平常心;另一方面,國際奢侈品商也還沒有把中國市場當成自己的主要市場,更沒有把中國顧客當成自己的主流顧客。
中國有錢人的休閑方式
當然,奢侈不僅僅是購買和使用奢侈品那么簡單。事實上,中國人看重的這些國際品牌在發達國家早已不是富人的專利。被他們認為是“奢侈”標志的,是另外一些東西,例如休閑方式。
在紐約,每到周末,城市上空經常有熱氣球經過,那是最時髦的運動休閑之一,還有跳傘、滑翔、滑雪、潛水、沖浪等,都是國際上流行的高級運動,但是這些對于中國的有錢人來說,還非常遙遠。
至少有三家游艇公司在10年前就開始在中國推廣他們的私人游艇,但這一全球富豪都熱中的奢侈嗜好,在中國卻始終不成氣候。
深圳金色海岸實業公司的曹一培總經理告訴《環球》雜志記者,他們公司很早就買進過私人游艇,但發現大陸還根本沒有這個市場。深圳市在私人游艇業務上做得最好的是實行會員制的浪騎俱樂部,但發展也不甚理想。
為什么會這樣?部分原因是“一艘游艇開起來一個小時要花7.2萬元”的“燒錢”方式,讓中國有錢人有些不適應。
但金錢之外的因素更是人們所不能忽視的。
首先,買游艇需要有駕駛執照。在中國,由于玩的人太少,熱氣球、滑翔、游艇等項目現在還屬于體育部門管的健身運動項目,沒有全國性的管理辦法,到底哪個部門發執照都還沒有準兒。
其次,游艇買回來容易,維護要有專業人員來做,停靠還得有碼頭的位置,但目前在中國,沒有幾個碼頭開辦這樣的租售業務。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點,中國的有錢人沒有邀請幾家人一起出海的習慣。大多數人最多能想到,游艇是炫耀給生意伙伴看的東西——也就是說,我們的有錢人,沒覺得游艇這玩意兒有啥樂子。
可以想見,中國沿海城市的碼頭出現大批私人游艇的情形,短期內還很難出現。
相對于私人游艇的絕對高端,休閑潛水則是相對平民化的奢侈運動,它同樣在10年前開始在內地發展,目前已經擁有90家俱樂部。中國潛水協會秘書長蘇科承認,這一運動目前正遭遇瓶頸。這一方面是由于缺少優秀的教練——他們正在通過與國際潛水組織合作來解決這個問題。
另一方面的原因則更無奈一些:中國沒有合適的潛水場地。“目前就只有海南,比較好的還有西沙,但是國家還沒有把西沙開放給老百姓,而東海水域的水質又不好……”也就是說,如果我們想享受在清澈海水里和魚群嬉戲的潛水樂趣,在國內看來希望不大。
從私人游艇和休閑潛水的發展,我們不難看出:限于環境,限于社會的消費水平,限于大多數人的審美觀和價值觀,中國的富人雖然財富的絕對數字已經很高,但是在奢侈方式上,卻還是非常典型的發展中國家的消費模式。
商務信用卡巨頭美國運通集團3個月前公布的一組數據從另一方面證實了這個結論:通過對中國8個城市1200名富有人士的調查,他們發現中國有錢人最常光顧的休閑場所還是餐館——這和工薪階級并沒有太大區別。
拿什么培養“Old-Money”
如果說休閑方式的單調落后和消費服務方面的不足,對大多數中國富裕階層來說還不是大缺憾的話,有些問題則是他們不得不面對的考驗。
有遠見的人都知道,只有培養好后代,才有可能讓中國富裕階層由暴發的“New-money”變成有貴族氣質的“Old-money”。但恰恰是在這一點上,中國的富有階層很無奈。
深圳有位高爾夫迷曾經花錢請泰格伍茲陪不到十歲的女兒打了一場球。但當這位兒童選手成年以后,她的父親會發現在中國沒有一所重點大學有高爾夫獎學金,更不要談聯賽,要想把女兒培養下去,唯一出路只能是出國。
事實上,不惜花費大量金錢送孩子到國外接受高等教育,正是中國富裕階層的普遍選擇。在某雜志2005年針對商業精英的一項調查中,76.7%的人選擇了未來把孩子送出國學習。
不過出國學習至少是孩子中學之后的事情,此前怎么辦呢?
以幼兒教育為例,據調查,在國內的雙語幼兒園里,外教的水平良莠不齊,曾有幼兒園發現自己的外教原來是出租車司機;而打著蒙臺梭利等先進教育方式的幼兒園,也多數停留在販賣概念的層面上——在這種情況下,中國的有錢人能夠讓子女享受到的最多是“昂貴的教育”,而絕不是“奢侈的教育”。
在教育之外,環境也是令中國富裕階層頭疼的問題。高質量生活環境的許多要素如科學的城市規劃、良好的治安,乃至清新的空氣,都不是花錢能夠辦到的事情。
比較具有中國特色的環境還在于:他們必須面對大眾的排斥。寶馬車撞人會立刻引起人們最大的關注和憤慨,在百度搜索頁面輸入“寶馬撞人”四個字,你可以立刻找到15萬個相關網頁……歐美的寶馬車主們恐怕很難想像這樣的情形。
那么,在享受奢侈生活方面,中國的有錢人有什么令老外無法比擬的強項嗎?有。一些非常浪費社會資源的項目,正是目前中國富人們最熱中的享受,比如極其浪費的餐桌。一頓商務餐,可以讓野生動物、熱帶魚、貓蛇烏龜都上餐桌,這絕對是比爾蓋茨們難以想像的。
另外,農村的富人圈地蓋房子,占山頭砌豪華墓地;城里的高檔娛樂城人聲鼎沸,缺水的北方一樣有整夜循環的SPA……但顯然,這樣的奢侈與生活品質無關,更不能得到大眾的尊敬。
一方面是大眾對富有階層高出一般人太多的生活水平心懷芥蒂,另一方面富人卻很難通過這樣的生活方式獲得尊重或實現某種人生價值,這大概就是中國式奢侈的結果。
而對中國富人來說,他們是否能夠意識到這一點,也許將決定他們未來的社會地位以及是否能享受到真正的奢侈。因為奢侈的生活方式并不完全是個人財富所能決定的,它需要整個社會的進步和富裕——在這個方面,擁有更多財富的中國富裕階層也必須承擔更多的責任。-
《環球》雜志授權使用,其他媒體如需轉載,請與本刊聯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