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品牌又開國際玩笑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3月28日 23:10 法制晚報 | |||||||||
浙江省工商局的專項抽檢結果顯示,10個國際知名品牌的服裝存在布料弄虛作假,以及PH值、色牢度等安全性指標不合格等問題。記者從京城幾家商場了解到,相關名牌服裝在北京市場上也有銷售。 跟帖讀者:程桂香
追名牌者應警醒 隨著近年來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消費者開始盲目崇拜名牌,各種媒體上狂轟濫炸的廣告也成了引領消費時尚的“頭羊”,似乎不管質量如何,只要電視上有名、廣播里有聲,就是好牌子。于是各種各樣的“名牌產品”充斥市場,使消費者的消費理性日益脆弱。 在盲目崇拜名牌的消費環境中,也就難怪會有某些外國的低端品牌趁亂搶灘,依靠自我宣傳、高端定位蒙騙消費者,更難怪國內的一些企業拉大旗當虎皮,隨便搞個外文字母當品牌,用“洋字”蒙騙消費者。 事實上,媒體的廣告能制造出一夜神話,卻難以制造出真正的質量過硬產品。對于消費者而言,遍地名牌還不如沒有名牌。國際品牌接連開出國際玩笑,足以讓理性的消費者警醒:拜拜吧,那些靠廣告撐起來的所謂名牌! 跟帖讀者:陸欽 根源在于市場監管不力 國際名牌技術先進,質量過硬,講信譽,是我國許多消費者的一般認知感。所以,當國際品牌也“失信”時,消費者倍感意外和失望,這無疑是“迷信”國際名牌的心理反應,同時也是對民族品牌“不自信”情緒的流露。似乎查出的是國內服裝名牌的質量問題,就是“意料之中”,很“自然”的事情了。 事實上,無論洋企業還是本土企業,都有逐利的沖動。當產品質量在市場上得不到有效的監管時,企業自然就會很本能地偷工減料降低成本,以追求利潤最大化。所以,國際名牌也會因地區“環境氣候”不同而“南桔北枳”,在我們這里做出失去信譽的事情。 此事說明,國內外企業的良心和自律都是靠不住的,只有建立和完善市場經濟秩序和質量監測體系,才能最終維護消費者的利益。監管部門應該積極補上這個薄弱環節。跟帖讀者:吳應海 想知道國產品牌的不合格率 在普通老百姓心目中,洋品牌服裝一般都十分重視質量,現在連這種檔次的衣服都有安全問題,那國產品牌服裝,特別是那些沒有品牌的土服裝,質量豈不更糟得一塌糊涂? 報道說,洋品牌的服裝之所以被“逮”住,一是布料作假誤導消費者;二是PH值不達標,破壞人體的平衡機理;三是色牢度差,容易引起皮炎。那么,如果用這三條標準來對國產的服裝進行一次大檢查,普通的國產服裝到底有多少不合格呢? 作為一名只買得起國產服裝的消費者,我真的很想知道結果。我想,絕大多數國人也和我的想法一樣,都在期待權威部門給我們一個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