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還會過年嗎 保衛春節首先要經營春節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2月05日 10:06 新華網 | |||||||||
新華網銀川2月4日專電 (記者 何豐倫 孟昭麗 何云江) 歲末年初,隨著民俗學家和大眾傳媒對“保衛春節”一浪高過一浪的吶喊,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春節作為傳統文化重要組成部分傳承的重要性。然而,不少接受記者采訪的人士認為:單純“保衛”必定勢單力薄,在“經營”中“保衛”才能使春節更像春節。 “保衛”聲浪日益高漲
在互聯網上打出“保衛春節”的字樣,能夠搜索到數千條與這一關鍵詞有關的網頁;通過專用搜索引擎,能搜索到上萬條與春節相關的各類新聞。作為數千年傳統文化重要象征符號的春節,在全球化、現代文明浪潮襲擊下的式微,引起國人高度關注。 最早提出“保衛春節”概念的是河南大學教授、著名民俗學家高有鵬。他大聲疾呼“我們還會過年嗎?”,強調春節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作為民族文化的重要“非物質遺產”,在全球化、現代化新的文化語境下,更應注重對它的“保護”。 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廣西儒學會副會長錢宗范對此表示贊成。他認為,年是中華民族對豐收的紀念,是民族情感和生活的特殊標志。春節作為希望的象征,是整頓一年情緒、向美好未來重新出發的最佳時機。錢宗范說:“吃年夜飯前的‘祭灶’、晚輩向長輩拜年的鞠躬或磕頭、窗外周天寒徹卻狂飛勁舞的鮮艷紅燈籠、墻上活靈活現的年畫,以及每家門前五顏六色的掛旗,都構成了對傳統民俗的顯影和致禮! 不少學者表示,應該強化春節中的“親情”意識,強調尊老愛幼,樹立民族精神,做到情感與精神的完全回歸。 “傳統”的市場潛力巨大 相對于學者們“保衛”呼聲日益高漲,富有經濟頭腦的企業家們看到的則是傳統文化背后孕育的巨大市場。 “窗花年畫、門神春聯、舞龍舞獅、秧歌鑼鼓、元宵燈謎……這些都是極富民族氣息的“傳統”市場,我們的考察和研究表明,這一市場潛力非常巨大,隨著中國人從大眾化的春節走向個性化、家族式的春節,能夠帶來上千億元的收入!苯洕畔⒎治鰧<覐埫稌痴f。 張枚暢隸屬于新加坡著名的華美雅咨詢公司,早在15年前,公司創立不久就開始關注現代化對傳統文化節日的沖擊,并試圖從“沖擊-回應”角度來尋找潛在的巨大商機。如今,公司在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等海外華人社區開辟的春節市場,每年都能帶來可觀的收入。 張枚暢這樣評價中國春節氛圍式微、洋節行市見漲的現狀:“吃穿住行只是現代文明帶來的物質滿足感,而內心的滿足感只有在親情中才能感受到。商家目前還只挖掘了淺層次的消費市場,對于消費者個性化心理的需求尚未來得及深入研究! DIY慢生活重拾春節溫馨 記者在貴州、廣西、寧夏等地采訪時發現,不少商家開始著手挖掘市場中的深層次消費方式。貴陽一家服務公司就推出了包括臘月二十四掃除、二十四剪紙貼窗花、年夜飯、春節贈禮在內的“春節套餐”服務,這一服務吸引不少消費者。桂林近郊也推出全家學習制作傳統年畫的服務。 貴陽明日服務公司負責人鄭海蓉告訴記者,快節奏的生活忽視了春節本身應該具有的深刻內涵,公司推出服務的宗旨在于推動年輕人像老年人一樣“參與春節”,參與老年人熟悉的剪紙貼窗花,撰寫春聯,制作燈謎等一系列活動,都是老年人耳熟能詳,年輕人頗為新鮮的活動。 鄭海蓉所在公司的統計表明:剪紙、插花、包粽子、蒸年糕、做風箏、制燈謎……讓大批消費者絡繹不絕,80%的顧客表示,這樣的春節服務很有意義,希望明年還能提供這樣的服務。 廣西民族學院學者鄭維寬用“自己動手”來概括這種度過春節的方式。他說:“快樂感與賺錢多少并不成正比,快樂感來自于對自己喜歡事物的投入程度,經營春節的實質在于營造一種家族和家庭共同參與、共同努力的氛圍。年輕人的積極主動,長輩老成持重,孩子的活潑好動……能夠最大限度地實現家庭成員間感情溝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