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財政全額撥款再造鄉鎮衛生院化解農民看病難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2月21日 06:52 中國青年報 | |||||||||
本報記者 吳海鴻 寧夏鹽池縣花馬池鎮衛生院的李俊峰醫生,目前正在寧夏醫學院參加“寧夏鄉鎮衛生院傳染病醫生培訓班”。這是他從固原衛校畢業后到鄉鎮衛生院工作17年以來第一次參加培訓。
為期半年的培訓即將結束,李俊峰告訴記者,這個培訓班200多名同學都是來自各個鄉鎮衛生院的醫生。他認為,寧夏衛生廳等部門對這個培訓班非常重視———為期一個半月的理論學習期間,醫學院安排的都是教授講課,還請來北京的專家給大家上課;專業培訓期間,大家在銀川市各大醫院的傳染科等科室實習,也受到各個醫院的重視和支持。而且,所有的培訓費用都由衛生廳負擔,住宿免費,還每天給他們10元的生活補貼。 他說,這次培訓收獲特別大,許多鄉鎮衛生院醫生的業務水平有了明顯提高,并掌握了許多關于傳染病的新知識。 據悉,該培訓班結束后,寧夏衛生廳還要舉辦“鄉鎮衛生院全科醫生培訓班”和“鄉鎮衛生院婦幼醫生培訓班”。 1/3農民住院返貧 近年來,由于國家對鄉鎮衛生院的投資很少,也缺乏對鄉鎮衛生院醫務人員的培訓,許多衛生院運轉情況令人擔憂,基本失掉了應有的醫療保障作用。 2005年農工黨寧夏區委會選擇寧夏石嘴山市惠農區5個鄉,對1736個農戶共計4900名農村居民和轄區內26個村衛生室進行現狀調查。 結果顯示:96.9%的農民沒有任何醫療保險,自費看病;當地農民人均年收入2100元,人均醫療費用占人均總收入的28%;人均住院費為2706元;有2.6%的農民一次大病的平均花費(包括藥費、治療費、交通費等在內)6000元,相當于一個三口之家全年收入。住院病人有36.4%因病返貧致貧;因病住院欠賬或在村衛生室看病賒賬的現象十分普遍。 近半數的農民小病是硬挺著;92.15%的村民看病首選村級醫療機構;一旦得了急病和重病,82%的病人直接到縣級以上的醫院就醫,因為鄉鎮衛生院治不了這些病;有94.9%的農民因經濟困難需要住院而未能住院;有的農民說,他們是“小病不用看,大病沒錢看”。調查中有6人死亡,其中4人沒錢看病死在家中。 為了使鄉鎮衛生院能夠真正為廣大農民提供預防、保健和基本醫療等服務,2005年9月12日寧夏自治區黨委、政府出臺了《關于加強鄉鎮衛生院工作的意見》,自治區政府還下發了《關于加強鄉鎮衛生院工作的意見》,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轉發了自治區衛生廳、財政廳、發改委、扶貧辦《關于加強村衛生室建設的意見》。衛生部也將寧夏列為衛生部城市社區和農村衛生服務體系建設聯系點。 按照上述3個“意見”的安排和部署,自治區既加強了鄉鎮衛生院基礎設施等“硬件”建設,也注重培養基層醫療人才等“軟件”建設。 衛生院:財政全額撥款 在加強“硬件”建設方面:一是從2006年開始,寧夏鄉鎮衛生院改為全額撥款的事業單位,其業務經費和人員工資由各級財政予以保證。 二是將用3年的時間完成全區鄉鎮衛生院的改造工作,按照一鄉一院的原則,使其房屋和設備達到國家基本建設標準,每個行政村建起一個規范的衛生室。 農工黨寧夏區委會的調查顯示: 農村衛生室衛生服務功能低下。26個行政村衛生室,80%以上為各種形式的私營診所;這些村級醫療機構規模小、設備簡陋,還是靠“老三樣”聽診器、體溫計、血壓計從事診療工作,和10年前相比惟一的變化是大多數衛生室變成了農村夫妻藥店,村醫都沒有藥師資格證書,為農民提供的主要服務是賣藥。 上述藥店的藥品管理不規范,中西藥和商品、食品混放,過期、變質藥品存放柜臺。村衛生室的藥品采購渠道混亂,藥品質量不能得到保證,容易引發醫療事故。其實,寧夏一些偏遠鄉鎮衛生院狀況與這些村衛生室類似,條件也極其簡陋,主要功能也只是給農民賣藥。 現在,自治區政府決定鄉鎮衛生院業務用房的建設資金由自治區統籌解決,對村衛生室的建設采取政府引導、多方籌資的原則進行,對南部山區8縣(區)和紅寺堡開發區、川區移民吊莊村和納入扶貧范圍的鄉鎮,未達標的村衛生室,由自治區財政按每村1萬元的標準投資建設。據悉,今年自治區財政安排鄉村兩級衛生機構建設專項資金為5672萬元。同時,今年還爭取對鄉村醫療機構用藥實行零利潤。 三是全面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作。今年寧夏共有11個縣(市、區)的農民參加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與的農民240多萬人,農民參保率從去年的66%上升到82%,對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農民,中央財政每人每年補貼20元,自治區與各地財政也補助20元,農民個人交10元,這與國家的要求相符合,在西部省區能夠這樣一步到位的還不多。 鄉鎮醫生:提高待遇,集中輪訓 在加強“軟件”建設方面:一是積極推進鄉鎮衛生院改革。據了解,目前寧夏鄉鎮衛生院醫生主要是各個衛生學校畢業的中專生,有些自考獲得了專科學歷。由于鄉鎮衛生院條件差,收入低,用人機制不活,根本吸引不了大學畢業生,個別大學畢業生想進衛生院工作也進不去;一些衛生院工勤人員超過了醫生人數。 現在衛生部門合理調整鄉衛生院布局,積極推進鄉鎮衛生院人事制度改革,實行全員聘用制,面向社會公開招聘具有醫學大專以上學歷人員。大力推進分配制度改革,使收入與技術水平和貢獻掛鉤,向優秀人才和關鍵崗位傾斜。縣級衛生行政部門按照公開、公正、擇優的原則選聘院長,實行任期目標責任制,賦予其用人權、分配權和獎懲權。 二是加大鄉村衛生院人員的培訓力度。農工黨寧夏區委會的調查還顯示:鄉村醫生的醫療技術水平低,難以滿足農民就醫需求。鄉村醫生大部分為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培養的“赤腳醫生”,年齡偏大和知識老化,學歷層次低,大多數近10年沒有接受過培訓;當地農民形容鄉村醫生“小病看不了,急病不敢看”。農民看病難的突出問題是農村缺少良醫。 鄉鎮衛生院的情況同樣不容樂觀。醫生基本為中專學歷,一旦參加工作就幾乎沒有進修提高的機會,像鹽池縣馬花山鄉鎮衛生院等偏僻山區的衛生院只有1名正式醫生。 衛生部門已經從2005年下半年開始,用3年時間,對全自治區188個鄉鎮衛生院年齡在45歲以下的骨干醫療技術人員和公共衛生人員進行集中培訓,到2008年,每個鄉鎮衛生院必須有1名女性婦產科專業人員,有3名以上骨干衛生人員。自治區財政3年安排培訓費100萬元。其次是從2006年開始,用兩年時間,為自治區南部山區8縣(區)和紅寺堡開發區、川區移民吊莊村和納入扶貧范圍鄉鎮的行政村各培訓1名村醫,并由自治區財政給予每人600元的補助。自治區在寧夏醫學院建立了農村衛生人員培訓基地,全面啟動了農村衛生人員培訓工作。 三是認真做好城市醫療機構對口支援農村衛生工作。結合衛生部的“萬名醫生支援農村衛生工程”,建立健全工作機制,實施城鎮醫療機構對口支援鄉鎮衛生院建設的“321”工程,即自治區級醫療機構、院校附屬醫療機構、部隊駐寧醫療機構對口支援3所鄉鎮衛生院;市級醫療機構對口支援兩所鄉鎮衛生院;縣級醫療機構對口支援1所鄉鎮衛生院。對口支援工作從2006年全面實施,任務一定3年不變。嚴格執行城鎮醫療機構人員在晉升主任醫師和副主任醫師職稱前,到農村累計服務1年的制度。積極組織醫學院應屆畢業生參加自治區“畢業生就業實習計劃”,安排他們到鄉鎮衛生院實習。 據了解,“萬名醫生支援農村衛生工程”是衛生部的項目,城市醫生到鄉鎮衛生院服務發生的所有費用:基層住宿費、生活補助、交通費等,東部地區的由各自省財政負擔,西部地區的由國家財政負擔。寧夏衛生廳出臺了《寧夏回族自治區城市醫療機構對口支援農村衛生工作管理辦法》,明確規定城市醫療機構在鄉鎮衛生院工作期間,差旅費以及其他福利待遇由選派單位根據派出人員實際工作時間和表現確定并支付,獎金不低于選派單位的平均獎,選派人員不得接受受援衛生院的任何補貼和獎金。 四是逐步提高鄉村醫生補助標準。考慮到鄉村醫生補助標準偏低的實際,2005年政府給鄉村醫生每人每月補助20元至30元。自治區規定,從2006年開始,鄉村醫生的補助每月不低于100元,并隨著農民收入的增長而提高。自治區財政對南部山區8縣(區)及紅寺堡開發區、川區移民吊莊村和納入扶貧范圍鄉鎮的村醫每人每月補助50元,剩余的50元由當地財政解決。這一措施的實施將對穩定鄉村醫生隊伍發揮積極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