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何春中
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夏建中認為,春節是中國人的傳統節日和一種社會儀式,不放鞭炮,節日會顯得蒼白。
夏建中說,人畢竟是有感情的,從社會學意義上來講,所有的節日都是人類的一種
社會儀式,這種社會儀式總得通過一些相應的活動來舉行。它需要全家人或一個家族乃至一個村莊的人積極參與。中國傳統的春節也是一種社會儀式,是一種家庭和村落團結的象征,有感情上的寄托。它不同于基督教文化,也不同于其他國家的文化傳統。春節放鞭炮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延續有一種儀式上的意義,是一種家庭團圓和喜慶的象征。在中國人的內心深處,這種儀式就如同祭祖一樣。它的重要性就如同西方也有圣誕節一樣,當這一天來臨時,教堂里的活動幾乎是通宵,至少也會到半夜12時。
他說,現在的春節較之以前已經越來越簡單,如果再禁止放鞭炮,節日的氣氛會顯得沉悶和單調,過節和不過節又有什么區別?恢復允許百姓節日放鞭炮的傳統是有必要的,它使人民群眾享受到過節的祥和氣氛。特別是對許多年輕人和小孩子來說,一年中盼的就是這一天。讓老百姓過一個熱熱鬧鬧、平平安安的春節,這也是各級政府的心愿。“但政府關于燃放鞭炮的規定,民眾應該自覺遵守,應提倡文明燃放。不能不分時間、不分場合地放煙花爆竹。燃放煙花爆竹引起傷亡,這方面的教訓這些年全國各地都有。”夏建中表示,鞭炮解禁會使一些民眾不顧社會公德,不分場合和時間燃放。這對公共安全也會構成一定威脅。比如今年春節在北京的許多小區,都過了夜里12時了,還有人在放鞭炮。由于鞭炮聲此起彼伏,小區里停放的小汽車的報警器也不停地尖叫。一些居民特別是一些老年人對此反應強烈。
夏建中還表示,這兩年,全國各地對節日期間放煙花鞭竹都陸續解禁,而解禁之前,地方政府也大都進行了聽證或征求廣大市民的意見,這也表明政府部門在公共決策方面越來越善于傾聽民眾的意見,執政的理念也在發生變遷,越來越人性化,這無疑是一種社會進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