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同此中國年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1月21日 22:34 21世紀經濟報道 | |||||||||
本報記者 亞楓 波爾的“中國年情緒” 這本是一個中西結合的和諧家庭:年青的美國丈夫波爾、中國妻子玉琳生活在廣州番禺區麗江花園里——一個坐落在廣州南浦島上的和諧文化社區。夫妻倆剛剛歡度了西方的圣
玉琳想利用春節長假游歷一番,去歐洲、澳大利亞,哪怕是三亞也行,“過年,不就是那么回事嗎?”她說。 但波爾卻想“中國年”初體驗。 在他的概念里,中國年張燈結彩,爆竹轟鳴,“非常漂亮”。或許是遠在異國他鄉,他對親情有著深深的想往,于是擅自作主,用生硬的漢語,電話邀請遠在湖南的岳父、岳母來穗過年,想感受“闔家歡樂,共同守歲”的氣氛。 對于妻子的冷淡反應,丈夫十分不解:“為什么你那么喜歡圣誕節,卻不那么喜歡中國年?”妻子反問:“你不是中國人,你懂什么是春節?”“你懂圣誕節,我就懂春節。”波爾回答。 波爾顯然不夠“理智”,時至今日,他對于“年”字仍不甚理解,不知如何用英文表述:顯然,如果把“年”簡單直譯成“year”,會貽笑大方;而如果譯成“Spring Festival”——“春節”,卻不足以表達出“年”的內涵,這讓波爾一直很困惑。 波爾對于“中國年”的理解來自于兩個方面——玉琳的解釋和自己公司的“中國年攻勢”。 在波爾的感覺里,玉琳似乎對于“年”也不甚了了,說不出所以然來。“年,就是‘中國圣誕節’。”這是玉琳最核心的理解,除此之外,玉琳覺得“連‘年味’都淡了,還有什么好談的?”。但就是對“中國圣誕節”的說法,波爾也隱約感覺不妥,“圣誕節是紀念耶穌的節日,‘中國年’好像誰也不紀念。” 相比而言,波爾覺得還是自己所在公司的宣傳來的更直接——“賺取中國春節(‘年’的英文譯法)最大商機”:大紅的宣傳冊子,大紅的客戶賀卡,大紅的客戶禮品,公司的洋老板甚至穿起了唐裝迎來送往。 波爾當然不會知道《說文解字》上“年”的本義——“年,谷熟也”,也不會理解《爾雅》里說的“夏曰歲,商曰祀,周曰年”。在波爾的印象里,“‘中國年’應該是紅火的,熱鬧的”。雖然現在已經遠不如從前紅火,不過他相信,只要中國的經濟不斷強大,“中國年”就不會消亡,只是內容會不斷翻新:“外企、商家會提醒你,春節到了,應該怎樣怎樣過。按照他們的說法去做,你一定有大把花錢的機會。”波爾詭異地笑著。 年是商業的,不再是溫情的 當商業行為上升為一種文化,必將橫行肆虐,無孔不入。傳統而溫情的“中國年”也概莫能外,而深諳商業之道的跨國公司更是對“中國年”趨之若鶩——因為在這個中國最盛大的傳統節日里,蘊藏著無限商機。 過一回年,人們將花銷掉多少鈔票? 去年,一項針對京、滬、穗三地春節消費的調查顯示:有1/3的被訪者表示春節期間的花費在1000元以下,28.9%的人準備春節支出1001至2000元,23.3%的人準備花2001元到4000元過春節,還有2.4%的人準備春節開銷1萬元以上。而全國假日旅游部際協調會議辦公室發布的統計報告則顯示:黃金周期間全國共接待旅游者6902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313億元,比上一年同期增長8.1%,旅游者人均花費支出453元。 眼下,手機短信拜年和電話拜年已成為公眾春節拜年的最主要方式。上海移動的一位市場人士說,2005年春節期間的手機短信量超過100億條,短信市場的總營業額在10億元左右,這還不包括語音短信和傳統的電話業務。到2006年初,中國手機用戶已突破3億,成為全球最大的手機市場。所以,相信今年春節的短信市場將有更可觀的贏利空間。 “春節經濟”的蛋糕體量如此之大,分享者自然不少。 距離過年尚有一段時間,“兩樂”就打起了“2006中國年”的主意。百事可樂以明星演繹的街頭求愛浪漫故事詮釋“人人有愛,百事可樂”的主題;在可口可樂2006年的新年廣告中:兒子在外,不能與家人歡度春節,由產品引起對家的眷戀,于是放下一切事情,回家與父母團聚…… 麥當勞從2001年歲末起就推出其身著唐裝的吉祥物——“Hello Kitty”貓,為店堂增添一份喜慶的情調。諾基亞公司在新品發布中以中國傳統的“紅”、“黃”為包裝的主打色,由壽桃頭、小辮髻的中國孩童充當“形象大使”。 央視春晚廣告“寸秒萬金”,跨國公司業已成其擁躉。2005年,NEC通訊(中國)將春晚最為昂貴的零時報時廣告收入囊中,投入資金高達上千萬元。另聯合利華、寶潔、高露潔、豐田汽車、肯德基、中美史克等跨國公司也將成為央視春晚廣告熱情參與者。 但在這些攻勢面前,“中國年”外表熱鬧了,卻不紅火,除了7天以上的長假,很多人甚至找不出興奮的理由: 雯玲是供職于寶潔公司的一位職業女性,很西化、很現代,卻難掩對“年”的深深情愫。她特別懷念小時候,大年夜跟著父母提著燈籠走親訪友、四處拜年,懷念舉家圍坐一起吃年夜飯,和美而又暢快,懷念新年期間頓頓都有豐盛的美餐——“真的溫馨、很浪漫,很有情趣。” 但是,現在的年卻怎么也找不到那種人情味了。“年”仿佛已迷失在城市森嚴的鋼筋混凝土建筑群里;曾經,拜年時,看到的是親友們舒暢的笑臉,如今,除了冰冷電波傳過來的短信,還剩下什么? 雯玲說,其實她父母也不像從前那樣熱愛過年了,“從前,他們的朋友過年只會喝酒,哪會有什么可樂出現?” 也就是酒店推出全新的過年方式之后沒幾年,年夜飯改在飯店里也就司空見慣了。今年某飯店19.8萬的天價年夜飯酒席,讓雯玲更是不屑,“春節難道是用來顯富擺闊的嗎?” 雯玲也說不出“年”的問題出在哪,是什么破壞了傳統中國年的味道,是西化、商業化、人情的冷漠,還是現代化?不過,她隱隱地覺得中國年的文化之根正被侵蝕、被改變。 環球同此中國“年” 社會在發展,中國年被改變是遲早的事,就像圣誕節被徹底商業化一樣,而其暗含的“源頭”卻在“文化進口”。 時下,“美英文化”強勢輸出,不斷攻城掠地。也是在這一大背景之下,圣誕節、情人節等西方節日一下子為中國人所鐘情,其火爆程度,讓有幾千年傳統的“中國年”也覺遜色。而真正意義上的“中國年”卻在種種影響下,逐漸變味、淡化,讓一些習慣于傳統的人感覺到無所適從。 “文化進口”實際上是“搶先馴化”的延伸。所謂“搶先馴化”是說,假設幾個民族同時在馴化身邊的動植物,供生活之屬,一旦某一個民族率先馴化出幾種動植物,那么其他民族則會直接采用過來,放棄繼續馴化的努力。也就是說,因為“美英文化”有了圣誕節、情人節,中國只需直接采用,喪失了繼續創造這些節日的可能。 問題在于,中國延續了數千年的節日緣何沒有被輸出去,卻反倒不斷“進口”? 實際上,文化輸出與文化進口,說到底永遠與民族經濟的興盛程度有關。美英文化今日的強勢源于美英經濟的強勢,強勢的經濟支撐之下,美英文化就成了被“搶先”馴化的動植物,發達的咨詢、迅捷的交通、快速的網絡,又使得這些節日容易被其他國家、民族采用。 正如中國強盛時,中國文化自發出口到周邊的日本、韓國以及東南亞地區,中國強盛了千年,文化也就出口了千年,漢文化一度成為影響亞洲的主流文化。 在中國歷史上,也有過幾次大規模的“文化進口”,其中最大的一次就是漢魏以后佛教的傳入,雖經過魏晉隋唐時代被消化吸收,形成了儒、道、佛三教合一的宋明理學,成為兩千多年中國傳統文化的主導力量。但還可以清晰地判斷出,佛教輸入之始,恰是中國經濟衰退之端。 深值慶幸的是,時下,中國“文化出口”又再度抬頭。近年來,新儒學在全球內被不同民族、不同膚色的人討論著。即使是“中國年”也呈現出發揚光大的趨勢。 雞年新春,美國、英國、法國等許多國家以及聯合國、歐盟等國際組織的領導人紛紛發表賀辭,向中國人民和海外華人拜年;紐約州繼紐約市之后將春節定為法定假日;英國外交部首次舉行中國新年招待會…… 在此之前的猴年新春,美國迪斯尼樂園專門舉辦了“中國春節之夜”主題活動,法國“老佛爺”百貨全店采用春節特色裝飾。亞洲的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等各國政府每年都對春節給予高度重視,世界各地春節活動如火如荼…… 顯而易見,全球興起“春節熱”,其背后的力量是中國經濟的崛起——百年貧弱之后,2005年中國成為全球第6大經濟大國。如同圣誕節,“中國年”、“春節熱”之興,也將是中國企業的商機。 春節的歡樂祥和氣氛并不亞于圣誕節。隨著世界對中國越來越關注,春節必將吸引更多的外國人,使他們對這個充滿文化底蘊、內容豐富的歡樂節日產生濃厚興趣,每年一到時候,就和中國人一樣期盼著春節的到來。“普天同慶中國年”的夢想,或許在明天就可變成現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