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膏致癌起源英國三流小報 激人共鳴誤傷高露潔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4月22日 07:57 北京青年報 | |||||||||
北京青年報: 蔡方華 高露潔牙膏的致癌傳聞近日來“峰回路轉”。據媒體駐國外記者的追蹤采訪,美國弗吉尼亞工學院的科學家彼得·威克斯蘭公開澄清,他從未說過高露潔牙膏有致癌危險,“致癌說”的始作俑者、英國的《旗幟晚報》顯然夸大了他的研究工作,至于超市將高露潔牙膏下架則是一種“過度反應”。至此,我們大體了解到,高露潔致癌風波是一起以訛傳訛、
一家英國三流小報的“新聞”在中國引起這樣大的反響,不能僅用“公眾懷疑一切”、“公眾反應過激”來進行簡單概括。對于普通公眾來說,他們不可能了解《旗幟晚報》在英國新聞界的權威程度,也不會懂得三氯生、哥羅芳等陌生詞匯的準確含義,也就是說,他們不可能根據自己的常識和理性對此做出正確判斷,在涉及自身安全的問題上,他們只可能采取“寧可信其有”的態度。要求公眾擦亮眼睛,顯然是一種苛求。 在致癌問題上,公眾為什么會下意識地“寧可信其有”呢?這種心理反應究竟來自于何處?梳理高露潔風波的各個環節,我們不難看到,在公共衛生方面,我們社會存在著一種雙重脆弱。第一重脆弱是指質量監管體系不盡如人意,劣質奶粉和蘇丹紅“你方唱罷我登場”,讓我們看到現行的食品、藥品管理體系如同一件百衲衣,雖然幾經修補,但仍然存在著許多疏漏,對涉及公共安全的商品,在質量監督和管理方面也遠遠說不上周密,各種質量標準的制定與執行都存在著滯后的、反應不及時的問題,相關科學研究更是很少聽說。 正是由于公共防線的脆弱,導致公眾在衛生和安全問題上不斷遭受打擊,安全感也變得異常脆弱。麥當勞在英國“涉紅”、肯德基在中國被查證使用了蘇丹紅,徹底摧毀了中國人原本存在的“名牌的就是安全的”思維定式,由此產生了“懷疑一切”的意識,他們不再相信職能部門含糊其詞的“表態”,也不相信專家的“說法”,所以,盡管高露潔牙膏在中國的市場占有率和認知率都很高,但和致癌傳聞相比,它的信譽度就變得不堪一擊。這樣的“雙重脆弱”加重了公眾的心理負擔,在媒體報道和新聞評論的助推之下,子虛烏有的傳聞很容易就放大成為一場衛生危機。 盡管高露潔致癌風波接近平息,但我們應該吸取教訓,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國家有關部門應建立快速反應機制。非典之后,我國衛生系統建立了疫情網絡直報體系,這種快速反應機制對控制疫情、平息恐慌是非常重要的。同樣,在商品質量問題層出不窮的現實局面下,質量監控的快速反應也必不可少,這個反應機制應該包括情報收集與分析、質量風險評估、危機干預等環節,在遇到蘇丹紅示警和牙膏致癌傳聞這類事件時,這個機制應該及時做出分析,并把結論提交給國家有關部門進行公開發布,從而指導進一步的查控行動,這樣有助于減緩公眾的恐慌心理,把危機控制在社會能承受的范圍之內。如果職能部門的表態總是“表示關注”、“尚無證據”,只怕高露潔風波還會一再上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