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侵蝕水源清純漸行漸遠 住在水邊沒水喝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3月30日 17:20 南方都市報 | |||||||||
因為被水環繞,我們生活的地球被稱為“藍色星球”,因為污染,藍色正在一點點褪去。水,這樣一種對人類生存如此重要的物質,正在人們的漠視下,漸漸變得不純凈。廣東,正面臨水質性缺水的威脅。 如今行走在廣東任何一個城市,想要找一條清澈見底的河流已經是非常困難的事情。就算是在廣大的鄉村,因為人們毫無節制地使用、浪費、污染,經過農業、工業化生產和生
珠三角水網污染嚴重 親水成了遙遠的夢 今年50來歲的廣州人張先生還清楚地記得,在他小時候,珠江還是一條清澈的河流,許多人一到夏天就會蜂擁而至,到珠江里暢泳。而數十年來,廣東經濟在以驚人速度騰飛的同時,這條曾經擁抱過千萬人的母親河,在即將投奔大海的時候,卻變得骯臟、臭氣熏天,特別是在上個世紀90年代,人們走過珠江岸邊時,無不掩鼻而逃,厭惡,毫不掩飾地寫在臉上。 張先生說,如果不是近年來廣州市政府大力整治珠江環境,也許終有一天,忍無可忍的人們會造一個巨大無比的蓋子,將這條廣州市的母親河掩埋成一條不見天日的“地下河”。 同樣的狀況發生在廣東的第二大城市深圳,放眼深圳街頭,與市民生活密切相關的深圳河、蓮塘河、布吉河、筆架山河、福田河、新洲河、皇崗河、鳳塘河、大沙河9條河流,沒一條河流可以與“干凈”二字扯得上關系,全部都水體發黑,臭味陣陣,而這些河流至今尚未得到有效治理。 廣東省由于地處亞熱帶與熱帶的交界,雨量充沛,省內河流眾多。據有關資料統計,全省集水面積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干支流河道共有640條。在這些河流中,主要河流有珠江水系的東江、北江、西江和非珠江水系的韓江、榕江、漠陽江、鑒江等,流域面積在30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東江、北江、西江和韓江,是廣東省的四大主要河流。其中東江、北江、西江與珠江三角洲諸河,為構成珠江流域的四大水系。珠江流域面積45.4萬平方公里,在廣東境內11.1萬平方公里 僅占全流域的24.5%,卻占廣東全省陸地面積的62.5%。廣東多年平均降水量1774毫米,為全國均值的2.7倍;地表水資源量4380億立方米(含來自珠江、韓江等上游注入本省的客水)。 水源如此豐富的廣東,如今卻面臨著“住在水旁沒水喝”的困境。據廣東省水文局近日公布的一季度江河水庫水質調查的結果顯示,廣東省江河水庫60個代表站的水質監測超標站點比上季度增加6個。主要是溶解氧、氨氮等有機污染超標,部分站點的重金屬亦超標。除東江、西江水系各河段、粵西部分代表站、漠陽江、韓(梅)江水系韓(梅)江干流及部分支流水質均在Ⅲ類以上外,整體形勢嚴峻。珠江三角洲河口區為全省水污染最嚴重的地區。超標站點主要集中在廣州,8個代表站全部超標,其中水質極端惡化、超Ⅴ類的站點有5個。Ⅳ類水是不能飲用的,Ⅴ類水已經失去水的功能! 去年12月廣東省人大常委會執法檢查組曾對廣州、汕頭、佛山等7個市進行了檢查,發現作為主要飲用水源地的珠江廣州河段西航道、花都區巴江河、流溪河白云區段、市橋水道都是IV類水,有的指標甚至達到了V類。面對這樣的結果,近年來不斷有專家大聲疾呼不能漠視廣東省水質持續下降的情況。 工業、農業、生活污水 水質持續惡化的罪魁禍首 制造著所有一切惡果的,正是我們人類自己。有關數據表明,珠江三角洲區域每天排放的工業廢水達235萬噸、城市生活污水660萬噸、農村生活污水240萬噸。這1000多萬噸的污水,大部分都是未經任何處理,就流入了我們的江河湖海。 有專家說,自人類邁入工業化時代后,工業發展和水源污染就像是一對形影不離的兄弟,總是讓人們在兩者之間難以尋求平衡的支點。廣東目前所面臨的困境,恰恰是最好的體現。經濟最發達的珠江三角洲地區目前已經成為廣東省污染物主要排放區,污水排放量占廣東全省的70%,其中工業污水占廣東全省工業污水量的61%。而珠江三角洲的經濟龍頭城市中,廣州、江門、佛山三市污水總量占珠江三角洲地區的70%以上。珠江三角洲的前航道、西航道、后航道、雞鴨河道、佛山水道年納污水超過一億噸!每天,大量含有重金屬、有機物的污水,通過千千萬萬個排污管道流入珠江流域,一點一滴,都讓密布在珠江三角洲的水網沉重喘息。 令人遺憾的是,在一些人高呼著經濟發展就是一切的口號高歌前進的同時,他們不假思索為圖方便大量排污的行為,卻沒有得到有效的制止。據報道,廣東茂名市政府2004年2月就關閉了高州水庫庫區內的土法煉金廠、造紙廠等重污染企業,一個月后即有部分煉金廠復工,半年后發現紙廠全部復工。一直到2004年底廣東省人大檢查,該庫區部分污染企業仍未關閉。大量的工業污水已經讓廣東的河流水源不堪重負,而1億多名生活在廣東城鎮鄉村的居民和外來人口還要令其雪上加霜:據統計,目前廣東的生活污水排放量以每年5%的速度遞增,數年前就已超過了工業污水的排放量,至去年為止,廣東生活污水的排放量已經占到了所有污水排放量的70%。 洗衣、做飯、排泄……這些是人們每天都要重復的同樣動作。自來水在上個世紀中就成為城市里人們安然自得享用的設施,人們再也不用肩挑背扛,到附近的河流打水。然而唾手可得的資源往往并不為人們所珍惜,水的浪費,成了我們每天不知不覺中進行的事情。就這樣,越來越多流進千家萬戶潔凈水源,排放出來時已污穢不堪。就算沒有工業污水的排放,城市里的河流也漸漸變黃、變綠、變黑、發臭。就算是在工業化程度較高的廣東,因農業、畜牧業而產生的水污染同樣不可忽視。從廣東省農業環保與農村能源總站了解到的信息表明,廣東目前禽畜業污水年排放總量超過5億噸,超過工業污水排放量,且大多數未經有效處理直接排放,成了我省江河一大污染源。 治理速度趕不上污染速度 這一條路還要走多遠? 破易立難。西方發達國家的經驗顯示,人們僅用10年的時間污染掉的一條河流,或許要花上百年的時間將它恢復為原來的面貌。 為了緩解污染,從2002年開始,廣東省各個城市紛紛向設立城鎮污水處理廠,宣布向水污染開戰。此前,全省21個地級以上市中仍有7個城市沒有開征污水處理費,52個設市城市仍有半數以上城市沒有投入運營的污水處理設施,就連經濟最發達的珠江三角洲地區的一些城市都沒有投入運營的污水處理廠。至去年9月,廣東共建成城鎮生活污水處理廠59個,日處理能力達508.3萬噸,污水處理總量居全國之首。有關統計數據表明,雖然廣東污水處理總量在全國居前列,但污水處理率還不高,直到2003年全省生活污水處理率仍然只有24.7%。而汕尾、揭陽、云浮等地也還沒有建成污水處理廠。 在這種狀況下,治理的速度遠遠趕不上污染的速度,廣東省人大去年年底的檢查報告指出,由于人均用水量高居不下,節水觀念弱,致使廣東的許多城市供水量與排水量快于污水處理設施能力增加,只好加大向環境“討水”的壓力。 建設的污水處理廠尚不能滿足需求,在另一方面,我們不得不面對的現實是,一些污水處理廠由于收費政策不到位,或污水管網不配套,并不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在最近召開的全國兩會期間,有關污水處理廠的問題成為代表委員們熱議的焦點。據建設部的最新統計,全國城市生活污水處理率達42%,但在已建成的城市污水處理設施中,有三分之一開開停停,還有三分之一根本就未運行。深圳目前每日污水處理量較全省的平均水平高,達到6成多,但據報載,由深圳市水務集團負責運行管理的4座污水處理廠,雖然每天設計處理污水總能力達到108.2萬噸,然而由于深圳市區排污管道鋪設混亂,這4座污水廠都或多或少地存在實際處理量不足的現狀。一方面是有近4成的污水不加任何處理就流入江河,一方面是污水處理廠“吃不飽”的尷尬。要解決這個問題,就必須投入大量的資金,重新鋪設排污管道,而首先就要順著那一條條留著惡臭液體,伸向河流的污水管,尋找它們的源頭。這個工程,不可謂不巨大。最近鋪設完畢的廣州市海珠區濱江東路排污工程,就耗時一年多。 水質污染被迫轉移取水地點 沒有標準,直飲水讓人放心? 盡管廣東水網豐富,但是面對大量的污染得不到有效治理的狀況,水--這條人類的生命線也變得越來越脆弱。我們身處的城市四處可以看到河流,但是沒有人愿意喝上哪怕是一口河流里的水。廣東省防總一主要負責人接受媒體采訪時坦言:“目前在全省異常干旱的嚴峻形勢下,其中有1600萬人屬于水質性缺水,即水源地受污染影響正常供水由于水體污染嚴重。不是沒水,而是沒有干凈的水,這種情況在去年年底的那一場大旱中達到了高峰。 去年進入11月以來,廣東一連數月無雨,水資源量偏少,江河水質普遍下降,一些城市由于水質污染被迫遷移取水地點。據檢查結果顯示,作為主要飲用水源地的珠江廣州河段西航道、花都區巴江河、流溪河白云區段、市橋水道都是IV類水,有的指標甚至達到了V類。深圳附近,龍崗河、淡水河、觀瀾河污染嚴重,尚未得到有效治理。湛江市區生活用水長期依賴地下水,地下水的超量開采已形成地下水漏斗,有引發海水入侵、地面下陷等地質性災害的危險。此外,佛山、高明等地飲用水源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污染。而廣東大部分農村未建集中的飲用水源地,農民自己打井取水,飲用淺層地下水,水質也難以保證。 而在另一方面,專家指出,由于自來水處理工藝落后,供水管網老化;輸配水過程中”二次污染“嚴重,供水水質不穩定并呈下降趨勢。廣州市民王小姐曾經數次打開家中的自來水管后,看到流出一兩條紅蟲,她并不認為這是一件稀罕的事情,現在,她家的自來水只用來洗衣、打掃衛生和沖涼,以任何方式飲用的水,都是購買瓶裝水。 2000年廣東省計劃投資80億元,在珠三角建造分質供水系統,力爭到2005年使1000萬人受惠,但是由于我國沒有統一的直飲水水質標準,”什么樣的水才能成為直飲水?直飲水真的能夠直接飲用嗎?“成為大多數消費者心理解不開的疑慮。在這樣的背景下,直到2003年底,廣東省家庭真正引入直飲水的只有30多萬人。而且,開通了直飲水的家庭,相當大部分只是用直飲水煮飯、煲湯、燒菜,日常喝水還是買桶裝水或沿襲傳統:燒開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