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呼吁,食品安全亟待集中管理,完善法規,成立統一的食品安全委員會;同時要建立宏觀評估方法,使問題食品能宏觀上得到監控,而不是出了問題再去普查
近期以來,媒體接二連三披露的食品安全事件,都是由國外的有關機構首先發現并提出警示的。
針對此種現象,記者采訪幾位業內權威專家了解到,中國與西方在現實國情和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上的差異、食品安全法律法規的不完善、多頭監管的管理體系以及技術手段的落后,往往是中國有關部門“后知后覺”的重要原因。
已禁化學成分不做常規檢查
國家明令禁止使用的蘇丹紅,為何不在常規檢測項目之列?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學院的教授胡小松解釋說,根據《食品添加劑標準》規定,幾種人工合成色素,如胭脂紅、檸檬黃等可以在食品加工中使用,但含量有嚴格的限定。中國目前的常規檢查中對這些色素都有立項,檢測的目的是“是否超標”。但對于蘇丹紅等禁止使用的成分沒有常規檢查,因為“禁止使用的化學成分多達幾千種,只是有人舉報或發生了安全事故,這種成分才會在今后的檢查中被列為重點檢查。”
發展差異使西方“先知先覺”
“西方國家普遍在上世紀50年代中后期完成溫飽。從60年代起,農藥、化肥、新技術所造成的環境污染對公眾的營養狀況和食品安全的挑戰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而中國還剛剛完成溫飽,現在關注食品安全的人群主要是城市居民。”胡小松認為。
他說,西方國家用半世紀建立起來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規、監管體系,我們不可能在短短幾年中趕上來。這也是蘇丹紅首先在發達國家被發現的原因之一。
法律法規是否完善
據了解,中國目前有關食品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規主要有《食品衛生法》、《質量法》、《動物防疫法》和《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等。
在今年的人代會上,多位代表提出議案,要求制訂中國的《食品安全法》。對此,胡小松教授提示,現行的《食品衛生法》是10年前制訂的。它規定,食品安全的監督監察部門是衛生部門,但現在農業、質檢、工商等多個部門都在履行食品安全的監管職能。
此外,《食品衛生法》規定的監管范圍也太窄。“現在《農產品質量法》已經到第二稿了,但是農產品和成品的界限如何界定?比如一棵白菜,它在田地里算農產品,要是套上塑料袋送到超市里,算農產品還是成品呢?這都是法律法規建設上的細節問題,值得認真研究。”胡小松說。
一個面包片歸六個部門管
“農業、質檢、工商、衛生、進出口、藥監,食品安全的監管部門有這么多。現在有個形象的說法,是一片面包的安全問題能扯出八瓣來。”
中國保健協會食物營養與安全專業委員會專家孫樹俠說,在中國,食品是最大的條款分割行業,涉及到很多部門,從以前的二十多個部門到現在國家六部委管食品,應該說是進步了,但問題還是很突出-———管生產的不管加工,管加工的不管銷售,使食品的加工與管理游離于各個部委之間,到頭來,是誰都在管,而誰也管不了。
胡小松教授則認為,中國的這種食品監管體系也有合理的一面,關鍵是嚴格管理。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學院的何計國教授告訴本報記者,相對于中國,美國的食品檢測制度更加市場化。
檢測標準不統一
胡小松認為,目前中國在食品安全監測技術上和西方相比還有很大差距,“主要體現在實行標準和檢測方法上”。
胡小松解釋說,食品標準不統一是困擾生產者、執法者和消費者的一大難題。去年震驚全國的毒“黃花菜”事件,充分暴露了同一個產品在不同部門之間標準不同帶來的麻煩。
除了標準不統一,檢測方法的差異也可能導致截然不同的檢測結果。“比如地磅和天平,由于感量不同,一個精確到公斤,一個精確到毫克,檢測結果肯定不一樣。”他說。
孫樹俠認為,國家應盡快建立宏觀評估方法,建立數據庫,使假冒偽劣、超標食品能宏觀上很快控制,利于清查,而不是出了問題再“寧可錯殺一千,不可放過一個。”
探討成立食品安全委員會
“發達國家都成立了食品安全委員會,如美國和日本,這樣利于食品的集中管理。”孫樹俠透露說。目前,食物營養與安全專業委員會的專家們已經在討論起草“食品安全委員會細則”,準備聯名向有關部門提交成立“食品安全委員會”的建議。
“另外,在國外允許第三方,包括民間組織對食品進行監測,盡最大可能地發揮公眾監督的力量。這一點值得我們借鑒。”
除另有注明外,本版內容由記者陳琳、楊丹、李蘭集體采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