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手打天下 好兒男為何不創業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2月24日 14:18 時代信報 | |||||||||
17年前,筆者的一位朋友“電大”畢業后去海南闖蕩。這哥們兒以前在一個小地方的樂隊做過爵士鼓手,又練過武術;剛上島時,他隨時隨地手上都捏著一對鼓槌、腕上戴一雙飾有銅釘的護具,還在牛仔短褲的屁股兜里揣一本小32開的《教你三招致富》。過海兩年,他去儋縣販過菠蘿,到陵水養過珍珠,往來瓊州海峽倒騰過“印度神油”。最落魄的時候,他孤身一人與狼狗做伴,在府城鄉下養雞。在那鬼影都難見一條的養雞場里熬過一個恐怖的臺風季節之后,他兩手空空,帶著一身被熱帶蚊子咬出的血包和疙瘩撤離了海南。
回大陸那天,站在“瓊州二號”快船的甲板上,遙望漸漸退遠的秀英港天際線,他將那對鼓槌和一條到海南后從未沾水的游泳褲拋入大海,算是對自己生平第一次“追求自由”的壯舉做了祭奠。 今年春節,這哥們兒駕一部進口原裝馬自達私家車來筆者家中拜年,談吐間氣宇軒昂,遞上名片,原來已是某某公司的老總。 談及1987年、1988年、1989年的“島民”生涯,一幫子自謔為“過海男人”的兄弟伙豪情萬丈,言語之中,并全無半點“往事不堪回首”的悲戚…… 17年前的一個凌晨,曾有數萬大陸青年聚集在雷州半島頂端一個叫做海安鎮的地方。那是一個與海南隔峽相望的袖珍碼頭。當那些來自重慶、成都、貴陽、昆明、長沙、內蒙、北京……來自中國內地各個省份的大陸青年浩浩蕩蕩涌至海安時,天尚未放亮。小鎮的碼頭上、灘涂上、屈指可數的幾家飯店旅館里,黑壓壓地擠滿了人——站著的人、坐著的人、躺著的人、相互依偎的人、亢奮交談的人、手勢夸張的人……這些目光炯炯的人佇立在由青轉紅的天幕下,就像是一支亡命天涯的“義軍”。這支“青年義勇軍”是為了掙脫單位、父母、以及既定的秩序給他們安排好的人生軌跡而“揭竿”的。他們中有醫生、記者、作家、工程師,有被稱為“第三梯隊”的政府機關青年干部,有畢業后拒絕分配的的大學生,甚至有剛剛走出神學院大門的和尚。他們呼朋引輩、壯懷激烈,惟恐被那口“中國傳統文化的大醬缸”(中國臺灣作家柏楊語)所吞沒。一個共同的理想蠱惑著他們——那就是“白手打天下”。 “白手打天下”,曾經成為那個時代的一面旗幟。而追求獨立,追求過程,將創業中的落魄、絕望與大喜大悲都當作人生必嘗的大餐逐一吞咽下去——這種精神,恰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所缺少的。 然而,17年過去了,“白手打天下”的精神并沒有在這塊古老的大地上燃燒成燎原大火。究其原因,我們不能簡單地將其歸結為傳統文化的“原罪”、或者當代青年創業精神的萎靡。 兩年前,重慶多家媒體均參與炒作了本市某大學幾名應屆畢業生創建中介公司的新聞。且不說這種炒作本身就證明了大學生創業的稀罕,僅看一大群青年記者給與該新聞正面褒揚的夸張熱情便可知道:這些記者都是在缺少創業新聞發生的社會環境中長大的。須知,倒回去17年,這根本就不是新聞!更可笑的是,該新聞見報后不到半年,這家公司就倒閉了。 幾個沒有找到工作的全國理工科名牌大學畢業生,在校團委的支持下,意圖以替別人介紹工作為“創業起點”——此一行為所蘊含的社會示范意義是很豐富的。令筆者感興趣的是:大學生們為何要選擇家政服務中介作為掘取自己“人生第一桶金”的起點?答案可能簡單得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學子們選擇家政服務中介作為創業“試水”,并非因為他們覺得該行業商機無限,或者他們擁有比社區中介機構更多的市場資源;理由僅僅是:干這行基本不需要投入。大學4年,個人創業從來就沒有被列入過學子們的人生計劃;他們既無創業目標,亦無創業資本,更沒受過相關訓練;這個社會,也沒有為創業者設計出一套完善的個人融資信用體系;而節衣縮食將孩子送進大學的中國家庭的“利益動機”,是建立在獲得“穩定回報”的基礎上的——于是,考公務員、進入實力雄厚的大公司做白領,便成為父母們對孩子的最大期望。由此看來,某校學子的此次“創業”,倒更像是一場做秀,秀給自己看,秀給媒體看。誰也沒把它真當一回事。 那么,下一步呢?當一家又一家“秀著玩”的公司倒閉之后,那些在媒體上熱熱鬧鬧、出盡風頭的“青年創業者”們的選擇就很“眾望所歸”了—— 回歸“秩序”,回歸既定的社會安排,重返求職大軍,到僧多粥少的人才大市場搶飯碗去! 一個以解決就業為導向的社會,只能挖掘出更大的就業困境;惟有一個以鼓勵創業、指導創業為導向的社會,方能變成求職者天堂。 日前,中科院發布《中國現代化報告》指出,中國經濟現代化程度與美國相比,仍然落后100年以上。中國人要彌補這100年的差距,沒有千千萬萬個體創業者的崛起,沒有獨立創業精神在中國大地上的濫觴與勃興——絕對沒門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