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千余種新藥97%變臉 廣東藥品價格虛高被曝光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01日 13:59 新華網
新華網廣州4月1日電 (“新華視點”記者楊霞) 今年起,廣東省醫療機構藥品實行統一“網上限價競價陽光采購辦法”。一輪接一輪“競價”和“專家砍價”程序,成為決定全國數千廠家的數萬個藥品最終是否入圍的必經門檻。 在這場史無前例的藥品價格比拼大戰中,藥廠如何令藥品“變臉”的行徑,藥價虛高的種種“水分”,在“陽光”之下暴露無遺。 千余種“新藥”97%是“變臉” 陽光采購建立了統一的網上平臺,企業今年2月開始報名,競價情況全部在網上進行,一些不為公眾所知的數據逐一呈現出來。 一位醫院管理者對記者說,這個平臺就像一個舞臺,皇帝穿上“新衣”是怎么樣的呢?在大街走一走公眾就知道了。 列入本次陽光采購的藥品品種,以通用名計算共有6440個,品規(即同一品種、各種規格)數量達49349個。“一藥多名”現象泛濫,冒出來的大量所謂新藥,名目繁多的劑型,以及各種不同的規格、包裝讓人咋舌,有的甚至連在三甲醫院藥房干了幾十年的藥學老專家也聞所未聞。 阿奇霉素有商品名97個,左旋氧氟沙星有商品名92個,克林霉素有66個,加替沙星有61個,頭孢他啶有59個……總共有155種藥品,被套上了10個以上不同的商品名“馬甲”。 還有不少企業的藥品,通過換劑量、換包裝、改劑型、改容量等,想方設法規避招標、競價。一個藥品就擁有幾十個品規的屢見不鮮,如注射劑,左氧氟沙星有62個規格、克林霉素有54個規格。 廣東省醫藥采購服務中心副主任楊哲說:“有的將注射劑改成片劑、膠囊、干混懸劑,有的將片劑改為膠囊,有的將硬膠囊改為軟膠囊,有的將顆粒劑改為口服液,甚至有的將普通片型轉換為梅花狀等異型片,也當新藥報批。” 本次陽光采購中,有1339個參與議價的所謂“新藥”,從未在廣東市場銷售過。據采購中心專家組分析,其中真正有技術含量的新藥只有35個,其他絕大多數是改劑型、改組方、改規格、改包裝,通過“變臉”成了“新藥”。 專家出手“擠掉”多少水分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藥學部副主任鄺翠儀以“主談判官”身份,3月28日和29日,參與了這次陽光采購設置的重要環節——與企業代表面對面談判。她是從5000多名有關專家組成的專家庫中,隨機抽取出來的專家之一。 “我作為藥師,平時已有藥價虛高的印象了,通過談判,虛高情況果然一一得到了印證。”鄺翠儀說,企業在自主定價上有很多不符合國家要求,“甚至可以說是離經叛道”。 很多藥品屬于市場調節價,定價隨意性非常大。如某公司生產的阿魏酸鈉注射液(5ml:0.1g),最高價格為253.1元一支,而同競價組中乙公司生產的同類同規格藥,最低價格是1元一支,相差了253倍。同樣是聚肌胞注射液(2ml:2mg),最高價格為42.03元一支,而最低價格為0.24元一支,價格相差175倍。 “在談判中,企業基本上不會因為專家要求降價,就肯老老實實降的。”鄺翠儀說,有種每片才3克重的藥,報價45.2元,談判開始后改報29元,專家認為降得不夠,繼續談判,幾分鐘后,廠家改22元,到最后確認了20元的報價,降價達55.7%。 據她介紹,企業一般都使勁夸大成本。專家曾經把一盒42.48元的藥壓到27元,企業說自己科技開發費就是一盒4元,但到底這個科技開發放在哪里,卻根本說不出來。 她拿出一個包裝精美的“補腎丸”(中成藥)。這個藥品用了三層包裝。“大盒里面有小盒,小盒里面空空蕩蕩。起碼能裝4包,但只有2包。如果這藥是非處方藥拿去零售也罷了,當過年禮品最好,但要進醫院就不同。我們當場告訴企業代表,你要把包裝除掉,讓患者少承擔些過度包裝后的高額費用。”這個藥原來報價45元多,最后壓到20元。 有一種2毫升的注射液,廠家亂報用料夸大成本,竟然號稱每支要用金銀花250克、薄荷250克、連翹250克、夏枯草250克等等。“總共八九種中草藥,每種都有250克,竟然只做出2毫升的藥,這些原料起碼可以做幾百上千支了。”專家說。 談判中,專家遇到不少濫用分散片、泡騰片、滴丸等技術情況。廣東藥學專家楊俊何說,某些藥溶解度、吸收都非常好,也把它改成分散片。但有一些藥,像板藍根,溶解以后口感是完全可以接受的,卻改成泡騰片。有一些不含揮發性成分的藥品也做成滴丸。有某種藥幾十年來都慣用普通片,使用方便,療效好,卻把它改成丸劑。“這種所謂創新,實屬多此一舉,目的是提高價格,利用奇異劑型避開與原類似藥品競爭。” 在這些“新藥”中,七成以上為虛高報價,屬于離奇報價就有幾十個,報價比實際價格高幾倍甚至幾十倍。經過談判,有13種藥被擠出了90%以上的“水分”。最高的是一家企業生產肺寧丸(0.2克),原報價為36.68元,專家談判后為0.13元,降價幅度達99.66%。 藥品供應能否形成簡單鏈條 一家醫院藥劑科的劉主任也是一名“主談判官”,她對記者講了這樣一個事例: 有種抗腫瘤的藥,成分是一些很普通的中藥材,比如黨參、北芪等,但做成口服藥后,100毫升報價498元。專家問,腫瘤病人已經很慘了,你的藥怎么貴得離譜?回答是:“腫瘤病人的命都快沒了,還留著錢干什么?只能398元,再不能降了,如果降了,別的省份也跟著低于這個價,那我寧愿放棄廣東市場。” 她說,藥價之高是老百姓之痛,尤其是抗腫瘤藥,多數是些輔助用藥,國家有關部門應對此更加關注。 一些專家提出,要縮小企業自主定價范圍,杜絕企業惡意定價行為,才能治理藥價虛高現象。楊俊何認為,藥品作為非直接消費的特殊商品,應當盡可能縮小企業自主定價的范圍,像處方藥,尤其是注射劑,不應列為企業自主定價。 廣東省衛生廳副廳長張壽生說,廣東推行以政府為主導、以省為單位的集中競價陽光采購模式,保證患者用上質量優良、價格合理、安全有效的藥品,也希望逐步建立有合理價格的藥品數據庫,成為以后采購的重要參考。 專家指出,醫藥購銷的中間環節太多,也是造成藥價虛高的重要因素。本次“陽光采購”方案,出臺了與競價和專家“砍價”成果相銜接的、針對流通領域的“兩票制”。 在行業內外都流傳著一種說法:一個出廠價為10元的藥品,經過流通公司變成20元,到省級經銷商變成30元,再到開票公司變成40元,其后的配送公司、醫院環節等,層層盤剝、層層加價,到患者手里可能就要近百元了。 “我們壓價,壓的實際上就是中間的成本。”楊俊何說,有一個10克的軟膏,只含200毫克的膏體,卻報價93元。“企業說藥本身的成本是9元,但中間費用要50多元,包括銷售配送23元、財務費用16元、管理費用12元,七七八八加起來,就要93元。經過談判,最后把價格降到21元。” 張壽生說,藥品入圍后,接下來進入醫院采購程序,“兩票制”的新模式將減少中間盤剝,改變環節太多的弊病,希望從藥廠到醫院終端,只有“藥廠―配送公司―醫院”這樣一個簡單的供應鏈條。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