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外匯查詢:

藥店為何買不到醫院處方藥 防走方是醫生職責嗎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07日 07:31 人民網—人民日報

  一些患者在醫院開了藥后,想到藥店買藥,卻發現醫生處方上的藥品在藥店根本找不到——

  羅楨婷

  編者按:為了彌補對醫院的投入不足,有關部門規定允許醫院在銷售藥品時,在招標價的基礎上加價15%,這樣一來,其藥價應該高于藥店。那么,患者如果拿著醫院的處方到醫保定點藥點買藥,豈不可以節省15%的藥費?

  然而,實際上,醫院處方外流情況并不多。患者為何不去藥店而甘愿為一些“大處方”做貢獻?請看本文調查。

  前段時間,一位同事因眼痛去北京同仁醫院看夜間急診。醫生診斷為鞏膜炎,開了三種藥,并告知其中一種叫“迪非”的眼藥急診藥房沒有,需第二天到門診藥房購買。同事嫌再上一次醫院麻煩,回家路上拿處方去藥店買藥,誰知連續跑了3家藥店都沒買到,只好次日再去醫院。

  筆者拿起同事的這瓶小藥端詳起來。5毫升的白色小瓶,貼著粉紅色標簽,生產企業為沈陽市興齊制藥有限責任公司。上網一查,它屬于普通的專科用藥,不含抗生素、激素,筆者不禁納悶起來,小小一瓶眼藥水,又不是醫院自制藥劑,怎么會買不到?

  筆者來到報社旁的同仁堂紅廟店買“迪非”眼藥水,售貨員很遺憾地告訴我沒有。我追問:“是缺貨了嗎?”售貨員很肯定地答道:“這藥我們從來就沒賣過。”此后,筆者又走訪了數十家藥店,包括嘉事堂、金象大藥房、全新大藥房、好得快大藥房等等,仍然一無所獲。無獨有偶,前些天同學聚會,一位同學抱怨說,為節省藥費,自己曾想利用醫院與藥店藥品的“價格差”,到藥店購買醫生開的“可樂必妥”眼藥水,可去了好幾家藥店都沒有貨。那么,醫院開的藥品藥店為何買不到呢?

  防“走方”是醫生“職責”

  新特藥、進口藥、合資藥是醫院的“常客”,藥店的“稀客”

  一位醫生朋友向筆者透露,病人在他們醫院看病時所開的處方,基本上都是在本院取藥。這是因為,在考慮療效的前提下,避免“走方”是醫生開藥的潛規則。所謂“走方”,是指病人在醫院看了病卻拿著處方到藥店去買藥。在低掛號費的壓力下,醫生給門診病人看病的勞動價值主要體現在處方產生的利潤上。處方帶來的利潤進不了醫院,對醫生來說,這個病人也就白看了。

  留住處方的辦法是盡量選擇市場上少見甚至是見不著的藥,讓處方無處可“跑”。新特藥、進口藥和合資藥這三類藥符合這個條件,醫生在處方上常用進口藥代替國產藥,用新特藥代替普通藥。同時,由于政府為了彌補對醫院投入不足,允許醫院在銷售藥品時加價15%作為醫院的收入,而這三類藥品定價虛高,給醫生回扣多,給醫院帶來的利潤大,因此備受青睞,占到醫院用藥的一半以上。

  那么,新特藥、進口藥、合資藥這三類藥為何在藥店難覓蹤影呢?

  筆者跑遍北京城,最后總算在同仁堂崇文門店把“迪非”找著了。該店負責人告訴筆者,在北京的同仁堂中,只有大柵欄和崇文門兩個店是獨立于總部供銷體系之外自主購藥的。作為北京市營業面積第一的崇文門店本著“最大限度滿足顧客”的宗旨,把“品種多”當作藥店的特色來經營。凡是顧客在前臺問過但沒有買到的藥,員工都會記錄下來,交由業務部立項查找。而對多數藥店來說,新特藥、進口藥、合資藥這三類藥是“稀客”。原因一是這些藥品價格高,且其中大部分要求現款購買,只有建立完善的采購系統,且流動資金充足的藥店才能進得起這些藥。二是由于價格昂貴,這些藥不好賣,挫傷藥店經營該藥的積極性。

  “處方權”成為指揮棒

  為保市場大頭,對于某些藥品,藥商只供醫院

  一位醫藥代表稱,除了太極集團的藿香正氣液這類深得人心的老牌產品,很多藥品推銷的重點工作都放到了醫院這塊大

蛋糕上,特別是新特藥等。藿香正氣液這類產品是家庭常備的非處方藥,又因其價廉物美,長期以來已經在藥店零售中培養起大量的顧客群,對處方的依賴相對小得多。而新特藥,即使是非處方藥,由于推出時間不長,僅憑藥店推銷員一面之辭讓顧客做出購買決定是很難的,想要由此開拓市場不易。但是,如果由醫生寫在處方上,病人就很容易信服。

  當一種藥在大多數藥店中能夠買到時,它就變成了“普通藥”。醫生為了防止處方“跑”掉,盡量不開“普通藥”。因此,做醫院這塊蛋糕還是做藥店這塊蛋糕就成了很多醫藥公司不得不面臨的選擇。有資料顯示,醫院仍然占藥品總銷售額的80%以上。可見,最經濟的辦法就是棄“小”保“大”。

  為防止某些新特藥等變成普通藥,某些經銷商內部甚至會規定該類藥不許賣給藥店。“只要能在醫院保證流量,是否失去藥店這個零售市場并不重要。”一位業內人士說:“醫院每天能走幾百盒藥,藥店充其量走幾盒,這個賬是很清楚的。”

  因此,醫藥公司對醫院的推銷向來殷勤。醫院藥劑科常常有藥品推銷員登門拜訪,為了在藥品推銷大戰中脫穎而出,有的經銷商甚至愿意分文不收地將藥品送入醫院,賣完以后另行結算。與此相比,藥店的待遇就冷淡得多。一方面,很少有銷售人員上藥店推介產品,另一方面,很多藥品,特別是新特藥、進口藥、合資藥,常常要求藥店現款進貨。

  藥店價格戰掀不起波瀾

  醫生開的藥只在醫院才買得到,藥店之間的價格戰無法對醫院

藥價造成應有的震動

  經營小藥店的陳小姐將藥品分成5個專柜:家庭常備藥、感冒藥、外用藥、處方藥、其他。將感冒藥與其他四類藥并列分類,這種分法讓筆者感到困惑。陳小姐對此解釋說,買藥人群中,1/4是買感冒藥的。對于筆者提及的“迪非”,她說從來就沒聽說過,也不打算進貨,因為現款購貨會占用大量庫存和流動資金,對需要精打細算的小藥店來說,不是一個明智的選擇,況且她認定該藥“不好賣”。

  筆者好奇地問:“這類新特藥醫院一天要開幾百瓶,怎么會沒市場呢?”她說:“拿著處方來藥店的人很少,通常一天碰上一兩個。”

  醫院藥價明顯高于藥店早已不是秘密,為什么大多數病人還是選擇在醫院拿藥?在采訪中,筆者發現很多病人都嘗試過在藥店買藥,但在久覓未果后又打消了這個念頭。一位受訪者說:“醫生開的藥只有在醫院才買得到,藥店賣的都是常用藥。”

  筆者在調查中發現,除了同仁堂崇文門藥店等少數幾家藥店談得上“品種多”外,大部分藥店賣的品種都可謂大同小異。以眼科用藥為例,山東正大福瑞達的潤潔、江西天施康的珍視明等在筆者調查過的藥店里幾乎家家都有,而“可樂必妥”、“施圖倫”等在處方上出現過的眼藥水就只在個別藥店有賣。

  小小一張處方,就這樣將醫院和藥店分做了兩個市場。一個市場中,新特藥、進口藥、合資藥穩坐半壁江山;另一個市場中,普通藥成為絕對的主力。因此,藥店之間曠日持久的價格戰始終不能對醫院藥價造成預期中的震動。中國中藥協會的數據顯示,2005年醫院所售藥品的平均實際零售價降幅要大于藥店,兩者之間的價差有所縮小,但是,2005年醫院藥房的藥品價格還是比社會藥店平均高33.05%。

發表評論 _COUNT_條
愛問(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