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生活5月31日播出節目一藥多名 誰來買單,以下為節目內容。
看病難、藥價貴這可是老百姓的心頭之痛。近年來,“一藥多名”的現象在醫藥行業非常流行。那么,什么是一藥多名?藥品名稱到底亂在哪里?記者日前對重慶的一家藥店進行了調查。
日前,記者來到重慶市一家大型的藥品批發超市,想在這里挑選一種常用的感冒藥。但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整整的一個貨架上滿滿當當的擺著幾十種感冒藥。
藥店銷售人員:一共21種。
這20幾種感冒藥的名字也是五花八門,有以感字開頭的,比如感康,感嘆號,還有許多以克字命名的,比如快克,可立克。批發的價格從1.8到8.5不等。不過記者發現,在這些感冒藥品的外包裝上,都或大或小或清楚或模糊,無一例外地印著這樣7個字,“復方氨酚脘胺片”。
在我國,一種藥品一般都會有通用名也叫化學名,商標名稱,有的藥還有商品名。商品名是由生產廠家給藥品起的名稱,像快克、感康等;而通用名和化學名則是某種藥的標準名稱,是由國家藥典和藥監部門根據藥品的化學成分統一規定的名稱,像“復方氨酚脘胺片”就是感冒藥的通用名或化學名。
換句話說,記者在藥店看到的20幾種感冒藥其實是一種藥,它們有著相同的化學成分,是不同的廠家生產的同一種藥而已,商品名雖然不同,功能卻是一樣的。
然而許多消費者并不清楚藥品的通用名和商品名之分,他們往往把新的商品名和新藥聯系起來。
記者:像這個藥盒包裝,您知道哪個是商品名,哪個是化學名嗎?
消費者:不知道。
記者:平時買藥你是注意看商品名,還是注意看化學名?
消費者:只要看它包裝漂亮我就買,我沒注意看它什么名什么名。
消費者:化學名?平時都沒有注意到這個,全都是看廣告。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由于廠家不同,藥品劑量、類型不同,具有同一個通用名的藥品,可能全有多個商品名,據南方醫藥經濟研究所統計,在我國,200種常用藥品中有4個商品名的占20%,5個商品名的占25%,6個商品名的占25%,7個商品名的占15%。
時常更換的藥品名讓醫生措手不及
一個通用名,多個商品名,這就是所謂的 “一藥多名”。 隨便翻開一本藥品招標采購手冊,一種普通的抗生素阿莫西林,這是通用名,它有“阿樂欣”,“阿莫仙”,“本原莫星”,“阿林新”等等這么多的商品名,劑型和規格更是千差萬別,有膠囊,有顆粒,還有咀嚼片,一盒的多少分量也都不同。面對藥品五花八門的名稱和千變萬化的規格,專業人士又是如何看的呢?
在北京的一家藥房,對于這些時不時變化的藥品商品名稱,藥店的銷售人員也很無奈。
藥店銷售人員:我們也得看,說實話我也記不住,它來回改,還得去學化學名。
在重慶一家藥房的進貨處,一位長期從事驗收和登記藥品的工作人員,對于一藥多名現象也感到很頭疼。
藥店工作人員:它把商品名打得特別醒目,很大一個字,有時我們驗收的時候,不注意它的商品名和化學名(的區別),有時候廠家印得不清楚,單子也不清楚。如果我們沒看清楚的話就容易入錯,必須認真仔細地對應好了才入庫。
在醫院,再有經驗的醫生也不敢僅憑經驗就在處方上開藥了,因為時不時更換的藥品名往往讓他們措手不及。
醫生:經常記不住,有時候是很古怪的一些名字,今天記住,明天后天又來一種新的名字,同是一個藥,我們經常打電話給藥房,那個藥叫什么名字,現在變得叫什么名字。
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方廷鈺告訴我們,一藥多名帶來的不僅僅是麻煩,還有可能是對病人的傷害。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方廷鈺:對患者有一定危險性,如果醫生真的把藥開重了,患者出了事怎么辦,同樣一個藥本來一天吃兩片就行了,結果它換了名醫生也不知道,有的藥是有協同作用的,開了這個藥還可以開別的藥,結果兩個藥都是一樣的東西,藥量就增加一倍,危險性就大了。
看來這一藥多名是既沒方便老百姓,也沒有給臨床的用藥帶來好處。但為什么一藥多名現象近幾年有愈演愈烈之勢呢?一藥多名的背后究竟有什么秘密呢?
同樣的藥劑量大的反而便宜
劉群,長龍集團董事長,從事醫藥行業20多年,多次參與藥品的投標,他認為,一藥多名為藥價虛高提供了方便。
劉群:藥費貴了,藥品沒有變,便宜的藥現在仍然便宜。比如青霉素7毛錢一支,撲熱息痛3分錢一片,病毒靈片一分錢一片,這些都沒變。是用的藥不同了,臨床競爭性的促銷帶來了用藥的不同,也是因為一藥多名,一藥多價。
以藥品招標手冊里的注射用頭孢哌酮鈉為例,它的商品名有先鋒必,先抗,全達,羅奇等,基本上一個生產廠家就有一個不同的商品名。即使是同一廠家生產的同種藥品,不同規格和劑型的藥品也可以有不同的商品名,比如:棗莊百科藥業有限公司生產的氟羅沙星注射液,0.1克含量的叫惠博,0.2克含量的叫大克莎。劑型的多變造成價格的混亂。
劉群:每一個藥不同的名字價格不一樣,招標中標的價格也不一樣。你看輝瑞制藥的0.5克的頭孢哌酮鈉,它的中標價是36.35元,而國產0.5克的中標價是11.5元。國產的1克的中標價是5.04,1.5克的跟1克的比較,1.5克的價格馬上變成了40.70元,2克的變成了25元,二葉必變成了18元。
在招標手冊中,同樣是這種注射用頭孢哌酮鈉,0.5克一支的,商品名有先鋒必和先抗兩個,1克一支的商品名叫欣達寧,價格比0.5克的還便宜。而1.5克一支的商品名叫全達,價格竟要40.7元一支,是欣達寧價格的10倍!2克一支的商品名又有羅奇和二葉必兩個,價格分別是20元和18元,比1.5克的全達要便宜近一半。同樣的藥,劑量大的反而便宜,這是什么原因呢?
劉群:因為招標的時候它是單獨的規格,獨家規格的,別人沒有。它就把價格投得很高,大家都有的規格,它就投得低,進行競爭。
原來,根據我國藥品招標的規定,招標會上,必須是3種以上的同種規格同種劑型的藥品一起投標競標,通過廠家之間的競爭來確定合理藥價。為了避免和其他藥廠價格競爭,廠家往往通過改變藥品規格和劑型來注冊一個新的商品名參加投標,這種所謂的新藥因為規格比較獨特,沒有其他藥廠與之競爭,定價可能就會高很多。所以專門制造一些奇異的規格和劑型以應對藥品招標成為藥廠樂此不疲的做法。
在一家醫院的藥房里。記者就見到了一種規格為0.3125克的藥。
醫院藥劑科主任張斌:一般都是0.3克或者0.35克,0.3125克這是多么奇異的規格。現在生產這種奇異規格的廠家越來越多了。
在藥廠挖空心思生產這些利潤較大的獨特規格的藥的同時,一些臨床要用的廉價藥反而沒了蹤影。
醫院藥劑科主任張斌:有一種抗癌的常見藥品環磷酰胺注射液,在我們這里曾經斷貨了半年。如果環磷酰胺這種抗癌藥沒有的話,病人只能改用一百多元一支的異環磷酰胺注射液來代理,這樣病人的負擔就很重了。
醫生:不是因病用藥 而是因費用藥
劉群:同樣一個藥,很多個商標的名字在醫院,誰給的錢多,醫生就用誰的。
在劉群的手里就有這樣一張普通住院收費記錄,病人因為發燒住院9天,花掉藥費2284.27元,而抗生素類藥費1592.6元,就占去藥費的大約80%。
劉群:藥方里使用的抗菌素非常多,基本每一類都用上了。比如頭孢類的、大環內脂類的,還有青霉素類的都用上了,它是一個全方位的使用抗菌素,主要原因就是因為這些抗菌素,這些高檔的藥里帶有處方費,就是臨床促銷費。
由于同一種藥不同的廠家生產往往有不同的商品名,所以醫生在用商品名開藥方時,實際上也等于選擇了藥廠。藥廠當然希望醫生多開自己生產的藥,一藥多名就為這種交易提供了方便。
劉群:現在的藥費是醫生開方開出來的,誰給的費用高,醫生就用誰的藥,醫生不是因病而用藥,而是因費而用藥。
一藥多名造成了藥費的居高不下,肥了醫藥代表,也肥了那些拿回扣的醫生,最后買單的還是老百姓。為了打破這條利益鏈,從今年的3月份開始,重慶的10家醫院與全國千家藥廠以及藥品流通企業搭建了惠民中國醫療行動聯盟,加入這個聯盟的會員在醫院看病可以享受藥費以及檢查費的優惠,而加入聯盟的醫院必須用藥品的通用名開方,這在全國還是第一次。
青霉素一個月的用量相當于過去一年的用量
重慶三峽中心醫院是一所三級甲等醫院,也是第一家啟動惠民聯盟的醫院。從今年的3月1日起,這家醫院醫生開出的藥方全部使用通用名,這樣在藥方上看不出來醫生具體用的是哪個廠家的藥,廠家自然就不能像過去那樣,通過統方的辦法來給醫生回扣。
院長:以前那些高價藥,懷疑有回扣的藥,一下子都不開了,便宜的藥用量上去了。
藥劑科主任:比如說這種酚磺乙氨,它的價格是32元左右。而這種酚磺乙氨是注射液,它的價格只有0.17元一支,過去,貴的在醫院用量很大,一個月大概用到1700支左右。開展惠民行動以后,一個月的用量只有4支,便宜的藥過去用量較小,每個月的用量只有5000支。開展惠民行動以后,一個月的用量達到17000支。
同樣,硫酸慶大霉素,肌苷針,維生素B6針等價格在幾毛錢的常用藥用量都比過去有了成倍的增長。
院長:青霉素一個月的量大概相當于過去一年的銷量。普通的藥銷量上來了。藥品收入降低很多,大概我們醫院一個月降低近300萬。
雖然藥費收入的下降給醫院帶來一定的損失,但是有統計表明,醫院的門診和住院人員數量已經開始有了增長。
院長:最近消委有個統計,我們門診的病人的量增加15%到20%。醫院就是要薄利多收,要把好的醫療條件,硬件,軟件,醫術奉獻給社會,奉獻給病人。
國家不再對仿制藥批準商品名
不僅是醫院在尋找解決一藥多名問題的辦法,政府職能部門也已經注意到了這個問題。今年3月15日,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頒布了新修訂的《藥品說明書和標簽管理規定》,并發出《關于進一步規范藥品名稱管理的通知》,決定從藥品注冊管理等方面加強監管,嚴格治理,以逐步消除“一藥多名”的現象。
在新修訂發布的《藥品說明書和標簽管理規定》,對藥品外包裝上通用名和商品名的字體大小顏色都做了明確規定:商品名稱的單字面積不得大于通用名稱的1/2,并且不能與通用名稱同行;通用名的字體顏色應當使用黑色或者白色,與相應的淺色或者深色背景形成強烈反差;也就是說,自6月1日此規定實施起,消費者一眼望去,新注冊藥品的包裝上最醒目的將是通用名了。
注冊司負責人張偉:我們規范藥品名稱的使用,和限定藥品商品名稱的使用,以及規范藥品商標的使用,我們試圖從藥品包裝和說明書的規范性上來做出要求,從而能夠在藥品監督管理部門的職責范圍內,來遏制一藥多名這種現象。
《關于進一步規范藥品名稱管理的通知》強調, 2006年6月1日以后申請的藥品,除了新的化學結構、新的活性成分藥物,以及持有化合物專利的藥品外,其他品種一律不得使用商品名,也就是說,以前那種只要改改劑型、劑量就換一種商品名的現象,被杜絕了。
通知還強調,藥品廣告宣傳中不得單獨使用商品名稱,也不得使用未經批準作為商品名稱的文字型商標。國家藥監局出臺的這些新規定都大大控制了藥品商品名的濫用。
注冊司負責人張偉還告訴我們,從今年6月1日起,國家將不再對仿制藥批準商品名,預計今后我國每年新增藥品商品名不會超過100種。
有關藥品商品名的新規定還真是大快人心,為藥品正名,不但能吹掉藥品名字的泡沫,而且有望吹去藥價虛高的肥皂泡。作為普通消費者而言,以后買藥看通用名稱就行了,同一種藥價位相差大,消費者自然會選便宜的,這勢必讓那些打著新藥幌子忽悠消費者的藥品現出原形,很大程度上遏制了藥品“換湯不換藥”價格漲的現象,希望在不久的將來,老百姓能夠放心吃安全藥,不花冤枉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