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東延年
春耕來臨,農藥質量問題是當前廣大農村消費者最為關心和重視的問題。根據筆者的調查,當前困擾農藥市場并亟待規范的有以下問題:
一是農藥包裝中的虛假宣傳行為。當前,農藥市場上銷售的農藥品種繁多,五花八
門。包裝中帶有虛假夸大宣傳、誤導消費者的內容,比比皆是,令
人堪憂。其表現有二:一是絕對化用語,含有不科學和表示功效的斷言,如“紅黑蟥殺絕”、“蚜螨斬盡”等;二是無限延伸使用范圍。據無為縣城東工商所在市場巡查中發現,山東某化工廠生產的“蚜螨雙擊”20%%可濕性粉劑,其包裝袋上稱廣泛用于棉花、油菜、水稻、小麥等農作物,事實上,該農藥僅限用于蘋果樹。
二是假冒偽劣農藥坑農害農。農藥對于防治農作物病蟲害有著重要作用,假冒偽劣農藥不僅起不到防治作用,還可能造成更嚴重的損失。農民陳某反映,他從個體經營戶處買了80%%乳油敵敵畏(后經檢測屬不合格產品)1件,噴施在70畝桑園的桑葉上,20天左右采摘該桑葉喂食46張幼蠶,導致養到四齡期的幼蠶因慢性中毒全部死亡。
三是農藥售后服務指導不力。農藥售出時,經營者有義務對農民進行用藥指導。但調查發現,部分經營者提供不了售后服務,加之農村大多數農資經營屬個體經營,業務素質較低,他們只管賣農藥,基本不提供售后服務。本來農藥質量沒有問題,因指導不當,造成農民損失的情況并不少見。去年無為縣白茆工商所查處了一起該地某農戶因使用除草劑指導方法不當,致7.2畝油菜枯死一案,廠家賠償農戶1200元。
四是未嚴格按照要求用藥導致損失。農藥產品說明書一般對施用對象、用藥時機、濃度、用量等都有嚴格規定,一旦用藥錯誤,往往會造成不良后果。去年,某農民購買了農藥用于8畝棉花,雖然按照說明書的比例正確勾兌了農藥,但由于沒有計算好棉花的實際面積,把套種的總面積當成了實際面積,結果因施用量過大導致大幅減產。
為實現“打假護農,保糧增收”目標,依法管理農藥市場,工商等執法部門要依據《農藥管理條例》和《安徽省農藥管理辦法》嚴格執法,從源頭上扼制假劣農藥流入市場,同時號召商家誠信經營,實行農藥“自查自糾自報”召回制度,并加大對經銷偽劣農藥案件的處罰力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