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曝光臺 > 正文
 

為評副教授 亳州師范專科學校12名教師買論文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2月20日 10:03 人民網-華東新聞

  新華社記者 周劍虹 周夢榕 

  ●安徽亳州師范專科學校12名教師為評副教授,通過中間人花錢買論文造假。專家認為,部分高校學風浮躁,盲目追求名利的現象并不少見,應引起高度重視

  在前不久進行的2005年度安徽省高校教師專業技術職務評審工作中,評委會發現亳州
師范專科學校教師申報材料有論文造假嫌疑。經核查,這所學校自2003年至2005年共有12名教師為評副教授,通過中間人花錢買論文造假。

  安徽省教育廳立即就此事在全省高校通報批評,對已評上職稱的當事人一律取消副教授資格,在一定期限內不得申報職稱,并責成亳州師專學校及其有關工作部門作出深刻檢查,提出整改意見,對當事人給予黨紀和行政處分。

  花錢買論文試圖蒙混過關

  據安徽省教育廳人事處處長吳金輝介紹,今年全省高校教師專業技術職稱評審中,歷史、教育學科組評審專家對亳州師專教師申報材料中的一篇論文產生了懷疑,通過上網檢索等方式幾經查詢證實是假的。隨后,其他學科組發現,這所學校的方某某等6名教師申報副教授的材料中有15篇論文徹頭徹尾盜用了他人成果。其造假手段雷同,都是將國內正規出版的學術期刊上某篇論文頁面撕掉,把原作者的名字換成需要的名字重新印刷成看似相同的頁面,再把刊物重新制作、裝幀。這些期刊樣本被放進申報材料中試圖蒙混過關。

  事情發生后,安徽省教育廳派出調查組前往亳州師專調查,有了更為驚人的發現:2003年,這所學校3名教師為申報副教授,往某些期刊寄去版面費和自己寫的文章,但發出來的文章不是自己的,他們樂得將錯就錯,在申報時使用了這些假論文,并順利通過評審。2004年,又有3名教師效仿并通過。今年的6名教師更大膽,寫都不寫,就直接花錢買現成的論文。

  吳金輝說:“12名教師中有8人是黨員,5人是學校中層干部,他們的行為影響惡劣。如果今年沒有被發現,今后這所學校肯定還會出現類似情況。”

  論文販子是造假源頭

  據調查,亳州師專的假論文絕大部分是從中國礦業大學教務處工作人員聶繼紅那里買的,每篇假論文以1500元至2000元左右的價格成交。教師們一般先與聶繼紅通過電話聯系,談好價錢和購買篇數,寄錢后等幾個月,聶就會把“登”有假論文的期刊寄給老師。

  經過聶繼紅的“改頭換面”,

浙江大學張麗華發表在《中國礦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的《秦觀賦論與詩詞創作》變成代某的“作品”,臨沂師范學院李紅婷發表在《臨沂師范學院學報》的《論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融合的價值取向》成了方某某的“文章”……

  據了解,今年9月前,聶繼紅在中國煤炭教育學會、東部教育網絡煤炭科學院信息所辦的《教育教學研究》雜志社兼副主編,期間,亳州師專教師張某某因投稿和他有了接觸,為評副教授,曾寄出3000元錢給聶繼紅,聶偽造了3篇論文,分別登在《中國礦業大學學報》和《徐州師范大學學報》上。張某某后來向同事介紹了這個買論文的渠道。

  吳金輝介紹,亳州師專調查組赴中國礦大調查取證時發現,聶繼紅賣論文事件已引起中國礦大校方的重視。同時,調查組建議亳州師專整理有關材料,向公安部門報告,追究聶繼紅的法律責任。

  在聶繼紅之前,安徽省教育廳還曾發現一家全國知名的醫學期刊居然一期出了7個樣本,登了大量創收論文。安徽省教育廳廳長陳賢忠說,對這樣的刊物如不依法嚴管,就會縱容越來越多的假冒偽劣學術產品。

  “教學任務重”不是造假理由

  今年申報副高被查處的教師王某說,自己曾經向20多家單位投稿,都石沉大海,沒有回音。另外,現在期刊、學報社收版面費是很正常的事,少則三四百元,多則千元以上,即使是質量較好的論文也得掏錢刊登。還有一個教學骨干說,平時教學任務繁重,沒時間寫論文,更別說在核心期刊上發表論文了。而職稱關系到自己的前途和收入,不評不行,只好懷著僥幸心理買論文。

  有教師提議不要把論文作為必要的職稱條件,建議評審組專家以教學水平為重,采取聽教師上課,讓學生評價教師等辦法進行評審。

  參與此次評審工作的中國科技大學胡河寧教授說,作為教師,教學是第一位的,但對于高校教師,一定要有科研項目和成果,教學任務重、水平有限、論文難發確實是現在高校教師面臨的難題,但這絕不能成為買假論文作弊、進行學術造假的理由。亳州師專12名教師為了職稱“饑不擇食”,嚴重傷害了學術道德,沾污了高校這塊學術圣地。

  胡河寧認為,高校學風浮躁,做學問不踏實,急功近利,盲目追求職稱或榮譽的現象并不少見,應該引起教育主管部門和高校的高度重視。如果放任教師素質、道德低下,培養優秀人才只能成為奢望。因此,評判教師水平既要看其業務能力,還要考察其道德素養,并根據具體情況及時獎懲,盡量杜絕或減少學術造假行為的發生。

  讓造假之風遠離高校

  高校本應是一塊探求真知的凈土,然而近年來,由于急功近利,科學態度和求實精神被一些人棄而遠之,有的竟然弄虛作假獲取名利,失去了學者起碼的道德。

  除亳州師專外,安徽省教育廳近年來還查出皖南醫學院、池州師范學院的兩位副教授把別人發表的文章換上自己的名字發表,滁州電大一位副教授把一位研究生的畢業論文換成自己的名字公開發表等。2000年前每年發現的造假、摻水者一般只有兩三例,而近幾年來有增多趨勢。

  各個級別的職稱、獎勵和榮譽都要經過評審,在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也須經編審。為何有人能通過造假不勞而獲?把學術造假比作“癌癥”的中國科技大學校長朱清時院士認為,除了用道德建設提倡科學精神外,從操作層面來講,使評審硬起來,更加科學、嚴格,也是防治學術“癌癥”的一劑良方。“癌細胞”如不及時切除就會擴散,肌體就會腐爛,這種現象不遏制也會毀掉學術界。

  他還建議建立評委責任追究制,避免有人做順水人情、敷衍塞責。對于評職稱、報榮譽的要件之一的論文,要增設答辯程序,杜絕濫竽充數。

  (新華社供本報專稿)

  《華東新聞》 (2005年12月20日 第二版)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相關網頁共約1,130,000篇。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