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體報道,據最新抽查結果,我國一次性餐具半數不合格,含有致癌填充物。國家質檢總局新聞發言人劉兆彬表示,質檢總局正在對此事進行研究和調查。實情究竟如何?
“抽查半數不合格”確有其事
記者11月5日看到了這份“最新抽查”的報告原件:國家質檢總局下屬的國家環保產品
質量監督檢驗中心2005年9月9日所發的2005年第12號文《一次性餐飲具、食品包裝袋/膜產品情況匯報》。
報告透露:“2002年對一次性餐飲具進行的國家監督抽查,抽樣合格率為52%;2003年在河北省對一次性餐飲具進行的國家監督抽查,抽樣合格率為43%;2004年北京市工商局聯合北京環保餐具聯合組織對北京市市場進行的抽查,抽樣合格率為40%。
報告還透露,由此可見,一次性餐飲具存在非常嚴重的安全質量問題。主要是,第一,衛生性能存在較大問題,由于在生產原料中添加了大量碳酸鈣、工業石蠟、回收廢料,導致產品的蒸發殘渣(正己烷、乙酸)嚴重超標;第二,使用性能差,負重不合格,容積偏差大,有滲漏現象;第三,降解性能不合格,由于企業將填充碳酸鈣的產品作為降解產品,但這樣的產品不能真正降解。
“一次性餐具便宜得離譜”
據環境化學專家、多年從事一次性餐具“打假”工作的董金獅介紹,一次性餐具是“微利產品”,一只正規生產的聚丙烯(PP)餐盒,成本約2角。
“為節省成本,許多產品偷工減料,比如有些紙漿模塑餐具不加或少加防水、防油助劑,產品滲油、滲水、變形以及粘結米飯等現象嚴重;有些所謂的環保塑料型餐具生產中用工業級塑料原料以及廢塑料代替食品級原料,生產中任意加入工業石蠟以及滑石粉等,產品以及包裝箱上根本沒有企業標識,但是在外包裝以及快餐盒上還醒目地打著‘環保餐盒’、‘降解餐具’或‘城市環保’等字樣,其實這類不易降解、沒有回收價值的產品根本不符合衛生要求和環保要求。”
在生產中大量使用碳酸鈣、滑石粉、工業石蠟以及廢塑料等違禁材料,將導致飯盒中所填加的礦物質和添加劑等與食品中所含的水、醋、油等相互溶解,隨食品進入人體后,可能引發消化不良、局部疼痛以及肝系統病變等多種疾病,影響兒童的智力發育,嚴重者會導致膽結石、重金屬中毒甚至細胞癌變。
而這些不合格的產品,成本往往只有幾分錢,出售的價格“便宜得離譜”,漸漸把一些合格產品擠出了市場。
一次性餐盒來自廢棄塑料
董金獅稱,早在兩年前,他就曾對一家商場內出售的5種一次性方便面塑料餐具進行過檢測,結果顯示,4種一次性方便面塑料餐具不合格,其中包括一些著名方便面品牌。他還透露,央視已錄制了一期揭露此黑幕的節目,不久將播出。
據董金獅介紹,在近期他隨同質檢、工商等部門對部分廠家的一次性塑料餐盒、餐碗進行了檢測,檢測發現,部分廠家使用的原料竟都是廢棄的塑料,同時,還大量添加了國家明令禁用的工業石蠟等有害物質。而在他最近走訪的100多家企業中,60%生產的是劣質餐具,20%的是合格和劣質產品各占一半,許多廠家在產品中添加的滑石粉、碳酸鈣等竟超過了50%,這就導致餐具中的醋酸嚴重超標。用熱水一泡、微波爐一轉甚至食品的溫度稍高些,有害物質就會溶解在食物中,長期攝入會導致消化不良、膽結石以及肝系統病變等。如果餐具里含有工業石蠟,甚至可能致癌。
廢塑料管理令人憂
“車間邊角料、飲料瓶、醫療塑料垃圾、農藥瓶……只要是塑料,都能被不法廠商‘回收’來做一次性餐具。”董金獅說:“廢塑料用來加工餐具的生產原料,危害是潛在的、復雜的。”
他介紹了這種“加工”過程。先將廢塑料粉碎,然后清洗兩遍,洗過的水很臟。然后烘干、熔化,再擠成條狀、切成顆粒。如此,廢塑料搖身成為一次性餐具的“原料”。河北省文安縣幾乎家家戶戶“搞廢塑料”,當地人號稱“沒有處理不了的廢塑料,處理廢塑料沒有不掙錢的”,“只要是個玩意,都能用廢塑料做出來”。經常去這個縣的董金獅說,縣里有幾個“怪現象”。一是喝水都喝純凈水,因為地下300米以上的水都已被污染,300米以下的也只能用來洗臉洗腳。二是幾年來征兵體檢沒有合格的。“廢塑料從收集、加工、出售、利用,整個過程管理空白,在市場上也沒有相應的標準、技術來檢驗,更沒法處罰,所以不法企業越做越膽大。”董金獅說。
監管空白來自標準缺失
董金獅表示,有害的一次性塑料餐具肆無忌憚泛濫的一個很重要原因就是,缺少監管標準,存在監管空白。國家只頒布了《聚丙烯成形品衛生標準》,但對于一次性塑料餐具沒有明確的規定,這常讓有關部門手足無措,不知該按什么標準去檢測。再加上不法商販為降低成本不顧良知地推波助瀾,便形成了今天這樣一種混亂的局面。
董金獅認為,當務之急應建立相關標準體系,將一次性塑料餐具的生產企業納入國家可控范圍,通過強制認證的辦法使它們迅速步入正軌。
(綜合新華社報道)
有害餐具主要特征
手摸軟綿綿,輕撕就破裂,一聞刺鼻又嗆眼,遇熱變形還滲漏。而且,有害一次性塑料餐具因為加入大量滑石粉等填充劑,剪碎了扔進水里會下沉,一折會出現白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