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
預防齲病從兒童時代做起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15日 11:20 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張獻懷 近日,全國牙病防治指導組發出《關于開展第十八屆全國愛牙日活動的通知》,通知提出今年愛牙日的中心口號是“關注嬰幼兒口腔健康”。在9·20愛牙日前夕,筆者就如何預防齲病、保證嬰幼兒口腔健康,采訪了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附屬醫院口腔科主任、全軍口腔醫學專業委員會委員、北京口腔醫學會理事張建強。 筆者近日在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附屬醫院(304醫院)采訪時看到,口腔科擠滿了前來看牙的小患者,許多家長利用暑假來給孩子看牙病,其中多為齲病、牙根炎等。該院口腔科主任張建強說,目前齲病和腫瘤、高血壓已經成為危害我國人口健康的三大常見疾病。尤其是兒童齲病發病率較高,超過半數的12歲兒童恒牙患有齲病。更為嚴峻的是家長對于兒童齲齒的危害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對兒童口腔保健知識也知之甚少。他呼吁社會應加大對口腔保健知識的宣傳力度,并從兒童開始抓起,養成良好習慣,預防齲病發生,保證嬰幼兒口腔健康。 齲病:一個古老而又現代的話題 張建強主任介紹說,齲病是一種由口腔中多種因素復合作用所導致的牙齒硬組織進行性病損,表現為無機質的脫礦和有機質的分解,隨著病程的發展而由色澤變化到形成實質性病損的演變過程。其特點是發病率高、分布廣,是口腔主要的常見病,也是人類最普遍的疾病之一,世界衛生組織已將其與癌腫和心血管疾病并列為人類三大重點防治疾病。 其實齲病并不是現代才有的,而是人類最古老的疾病之一,從考古研究中發現,遠在80萬年之前的人猿頭骨上就發現有齲齒,并且在距今6000年前的西歐楔形文字和距今3000年前的我國甲骨文中都有關于齲病的文字記載。只不過古代人類齲病發病率較低,一般在3%左右。隨著人類的進化,飲食結構的改善,齲病的發病率呈上升趨勢。近年調查資料顯示,工業發達國家齲病率達70%—90%,我國約為50%,但近年來有逐漸上升的趨勢。尤其是近10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飲食結構和習慣也發生了很大變化,食物從粗糙走向精細,糖類食物也隨之增加,齲齒發病率不斷上升,有的地方高達90%甚至100%。 齲病是一種破壞性疾病,牙齒一旦被破壞,無自身修復能力。由于食物殘渣和細菌不斷地腐蝕牙齒,使牙齒脫鈣,有機物分解程度逐漸加重。首先表現在牙齒表面的顏色變化,出現白堊色或黑色,咬硬物時出現食物嵌塞,當牙齒接觸冷、熱、酸、甜食物時常能感覺酸痛。隨著時間的延長,病變向深部發展可引起牙髓炎、根尖周炎、局部腫脹、疼痛。如果膿液和細菌被吸收,可引起敗血癥或菌血癥。晚期成為殘冠、殘根,或拔除后造成咀嚼器官的完整性被破壞,咀嚼功能下降,消化能力下降。齲病還可繼發頜骨骨髓炎、頜面部感染等一系列病變,如果自身免疫功能低下,還容易引起全身嚴重感染等。 齲病:也是一種細菌感染 張建強說,老百姓把齲病叫作“蟲牙”,認為齲病是由于牙齒被蟲子咬了而造成的,其實齲齒里面并沒有蟲子。糖是齲病的重要因素之一,但不是根本原因。關鍵是吃糖后沒能及時刷牙、漱口,糖殘存在牙齒上,特別是牙齒的小窩、小溝、牙縫處,細菌可以把殘留的糖變成酸性物質,這些酸性物質又可以把牙齒硬組織中主要成分鈣鹽溶解掉,牙齒硬組織就會變軟、缺損,從而形成齲洞,這就是老百姓說的“蟲子吃牙”。齲病是一種以細菌為主的多種因素復合作用而導致的牙齒硬組織慢性破壞,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是一種細菌感染。齲齒的發病與細菌、食物、宿主和時間四大因素有關。 一是細菌。人的口腔是一個巨大的細菌庫,這些細菌多為條件致病菌,如果口腔環境清潔,它們就不會致病,如果口腔內經常滯留有致齲食物,就會在牙的表面形成菌斑,細菌主要是借助菌斑黏附于牙面,牙菌斑是細菌在牙面上產生齲病的重要環境,有了這樣的環境,原來的條件菌就變成了致病菌。一般認為致齲菌有兩種類型,一種是產酸菌屬,其中主要為變形鏈球菌、放線菌屬和乳桿菌,可使碳水化合物分解產酸,導致牙齒無機質脫礦;另一種是革蘭氏陽性球菌,可破壞有機質,經過長期作用可使牙齒形成齲洞。 二是食物。主要是糖類食物,如蔗糖、葡萄糖和精制的米面食品等。細菌能利用糖產酸而腐蝕牙體。糖能促進細菌在牙面的黏附和聚積,并為細菌生長、代謝提供營養。因此,糖和碳水化合物是齲病發生的物質基礎。 三是宿主。主要指兩個方面,一是指機體的全身狀況,免疫功能強,口腔衛生好,不利于細菌的生存和繁殖。二是指牙齒的質量,包括牙齒的形態與結構。牙齒本身鈣化不全,表面光潔度差,牙齒排列不整齊、擁擠、重疊等,都有利于細菌和食物的殘留,易患齲病。其他如遺傳、營養、礦物質、內分泌對宿主的抗齲力也有影響。 四是時間!氨鶅鋈撸且蝗罩保瑥某跗邶x到臨床形成齲洞一般需1.5-2年,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稱淺齲階段,因病變主要破壞牙釉質,又稱為牙釉質齲。主要表現為牙齒表面由光滑變粗糙,齲壞部位色澤變得灰暗或黃褐色或牙面窩溝處變黑。第二階段稱中齲階段,病變達牙本質淺層,又稱為牙本質淺齲,因牙本質破壞,開始形成較淺的齲洞,對冷、熱、甜、酸食物感到酸痛,當刺激除去后,癥狀消失。第三階段稱齲階段,病變已達牙本質深層,又稱牙本質深齲。因牙齒破壞加深擴大,形成較深的齲洞。當細菌及其代謝產物通過齲洞侵入牙髓而引起牙髓炎時,發生膿腫或劇烈疼痛。 可見,齲病的發生和發展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即使致齲細菌、適宜的環境和易感宿主同時存在,齲病也不會一日間就發生,只有上述三個因素同時存在相當長的時間,才可能形成齲病,所以時間因素在齲病發生中具有重要意義。 齲病:青睞于兒童和青少年 張建強說,不同年齡段的人群均容易得齲病,不過兒童和青少年發病率較高。乳牙一經萌出就可患齲病,并隨著年齡的增加齲齒數和嚴重程度都有所增加,6-8歲時達到高峰。以后隨著乳牙脫落,恒牙萌出,恒牙齲開始逐步上升,25歲左右趨于平穩。據對全國13萬中、小學生牙齒健康調查顯示,乳牙患齲率城市為79.55%,農村為58.48%。今年7月,北京順義區婦幼保健院對7所幼兒園的1840名兒童進行了口腔齲齒檢查,發現兒童平均患齲率達到43.38%,其中以大班兒童為最,平均患齲率達到了55%。兒童所以發病率較高,與嬰幼兒的不良飲食習慣、乳牙的鈣化程度低、牙釉質發育不全、免疫系統尚未成熟以及嬰幼兒年齡小不會刷牙、習慣叼奶瓶睡覺等因素有關。除此之外,也與許多家長對齲病認識不夠有關,有的家長對嬰幼兒口腔衛生保健重視不夠,不知道孩子應該從何時開始刷牙。對于兒童齲齒的危害,家長也缺乏正確的認識,普遍認為替換恒牙時自然就會好了,即使孩子被查出有齲齒,家長一般也不會及時給孩子治療。其實,乳牙的一個重要作用是引導新牙正確發育,一旦蛀牙形成,牙齒生長不健康,旁邊的牙齒就會傾斜過來,造成后來發育的新牙排列不齊,嚴重的是齲病可能引起一系列的口腔疾病,如牙髓炎、根尖周炎等。 齲病:是后天因素引起的,完全可以預防 張建強說,從齲病形成的四個因素可以看出,齲病完全是后天因素造成的,也就是說是可以預防的。預防齲病要從嬰幼兒時期做起,從小養成良好的口腔衛生習慣。 1、保持口腔清潔,養成良好的刷牙習慣。小孩在沒有長乳牙之前,家長就要每天用柔軟的干凈紙巾給孩子清潔口腔,晚上不要讓孩子含奶瓶睡覺。從3歲開始教孩子正確的刷牙方法,早、晚各一次,飯后、吃零食后漱口,及時清除黏附在牙表面的殘留食物、細菌及牙菌斑。如果能從兒童開始堅持正確有效的刷牙習慣,保持良好的口腔衛生,就可以擁有一副健康的牙齒。 2、氟化物。氟可以增強牙齒和骨骼的結構,還具有抑制細菌的作用,因此可以起到防齲的作用。最常用的是含氟牙膏,使口腔內保持在一個比較高的氟化水平,有利于抑制牙齒脫礦或使早期脫礦的牙齒組織再礦化。由于過量的氟元素攝入可以引起不同程度的氟中毒,因此,兒童選用含氟牙膏時應謹慎。 3、窩溝封閉:雙尖牙和磨牙的咬合面有許多細窄的窩溝,窩溝內有食物殘渣和牙菌斑,有利于細菌的繁殖。由于窩溝太窄、牙刷毛不能進入窩溝內徹底清除牙菌斑,因此,磨牙和雙尖牙的咬合面容易發生窩溝齲。窩溝封閉劑是一種高分子材料,使用這種材料封閉雙尖牙和磨牙咬合面的窩溝,可以防止微生物和食物殘渣進入窩溝內,從而預防窩溝齲的發生。6-13歲的兒童做窩溝封閉效果最好。 4、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有益于牙齒的飲食基本可分為四大類:(1)五谷雜糧和豆類(2)奶及奶制品(3)魚、肉、蛋(4)蔬菜、瓜果。這些食物除了含有大量的天然營養成分外,像粗糧、蔬菜、瓜果等粗糙的食物還有助于發揮咀嚼功能、促進唾液的分泌、有利于兒童頜面部的正常發育、對牙周組織的健康和牙面的清潔作用是有益的。特別是在幼兒的乳牙剛萌出時,盡量少吃糖和甜食,尤其不要晚上睡覺前吃甜食。 齲。喊l現越早越好,治療越早越好 張建強說,除了做好上述預防措施外,經常檢查自己的牙齒,可以早期發現齲病,及時進行治療。齲病在開始時,沒有疼痛或其它不舒服的感覺,容易被忽視。病人往往在齲病已經很重、出現劇烈疼痛時才來看病。這時牙髓已經被侵犯,治療過程就復雜多了。如果能進行定期檢查,齲病在開始形成時,就能被發現,治療起來就簡單多了。 正常的牙齒成均勻一致的白色或淡黃色,并且富有光澤。如果發現牙齒某處失去了光澤,出現白堊色、褐色斑點或泡狀黑線或完全形成黑色斑塊,就要考慮可能是齲病的表現。當用較細的探針探牙齒,若有變軟之處,有能探入的小洞或探到某處有疼痛感,這也可能是齲病的表現,這一點對兒童尤為重要。在日常生活中,留心咀嚼時有否塞牙縫現象,注意牙齒對冷、熱、酸、甜的反應,如對這些刺激有不適感或有塞牙縫現象,很可能齲齒已經發生,應及時到醫院檢查治療,越早越快效果越好。因為牙齒硬組織破壞后無再生能力,齲病早期可用牙科材料充填修補齲洞,病變即可終止,完全可以恢復牙齒外形及功能。如果牙本質被破壞到不可修補的程度,或僅剩下牙根殘留時,那就只好拔掉。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