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收入三千月月花光 剛畢業大學生消費調查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26日 08:10 中國青年報
收入三千月月花光 要結婚先談房和車 跨出校園第一步:“精打細算”地生活 “早上7點起床,25分鐘后出門,8點10分到單位,吃早餐,8點半開始上班,11點半下樓吃飯,吃完飯休息半小時,下午1點開始工作,5點下班……”林曉(化名)掰著手指念叨著自己每天的作息時間。 2005年畢業至今,林曉已經在這家中央企業的人力資源部工作近兩年了,每天如此“規律”得讓她偶爾“禁不住想跳槽”,但是想歸想,林曉并沒有真正跳槽的計劃,“畢竟在中央企業謀到一個職位不容易”。 出生在北京的林曉,大四時父母已經給她買了一輛Polo。如今,她每天都開著這輛車往返于朝陽區的家和宣武區的單位之間。林曉每個月基本工資2000多元,加上部門福利、各種補貼、員工獎金,扣除個人所得稅,每月收入實際能拿到3000元左右。她的所有收入都上交給父母,花銷不夠再向家里要,生活倒也輕松愜意。 然而,并不是每一個剛剛跨出校門的大學生都像林曉那樣幸運——跨出校門的第一步,大學生們走得怎樣? 月收入近3000元,大多沒有存款 筆者采訪發現,20位剛剛跨出大學校門的職場新人月平均收入近3000元(試用期薪水低一些),除了家在北京的人以外,多數工作一兩年的大學生沒有個人存款,工作后不再向家里要錢,但也無力每月“孝敬”父母。 在人保壽險北京分公司職場保險部工作的韋君(化名),基本月薪2500元。她算了一筆賬,每月房租水電費一共900元,與朋友交際約500元,吃穿400元,交通費100元,手機費100元,這樣就已經花掉2000元。“另外500元作為日常開銷偶爾不夠時的補貼,幸運的話存下500元放到下個月,買兩件衣服或者積攢幾個月下來買部相機。”韋君從大一來北京讀書至今,還沒有跟“北京”合過影。 為了花最少的租金爭取最充足的睡眠時間,韋君與大學時的室友一起租了單位附近一個居民小區的一室一廳,韋君將床墊鋪在了地上,她睡床墊,同學睡床上。韋君搭著室友的肩膀,笑著說:“咱倆感情現在最好了,大學時的幾個好朋友聚會都在咱家,可溫馨了!” 據悉,像韋君這樣在北京工作的外地大學生因為剛剛參加工作,經濟能力有限,大多數人只能選擇“合租”來降低租房開支。 筆者在焦點房地產網上看到,北京三環以內適合一個人居住的一室一廳住宅以酒店式公寓為主,也有一些高檔小區有這種房型的住宅出租,價格(不含水、電、煤、寬帶)從1700元至3500元不等;相比之下,二環以內的兩室一廳住宅月租價格也不過在2200元到3700元之間。如此看來,3000元左右的月薪無法結余也并非不能理解。 李濤(化名)現在朝陽區北三環一家民營小公司工作,每月基本工資2000元,李濤與人合租在通州區一套兩室一廳的公寓里,每月負擔房租650元。住得遠一點,房租是便宜了,可是交通費馬上又漲上來了。從家里到公司,李濤有兩條路,一種是坐公交車,但需要兩次換乘,單程1.2元,另一種是公交換地鐵,去一趟公司要花3.4元。這樣算下來,節省下來的房租又差不多“貢獻”給了公共交通事業。 不低的收入,“月光”的銀行賬戶。這是許多“漂泊”在外地尤其是大城市工作的大學生的生存現狀。盡管類似“北京不宜居”、“生活太累”、“工作壓力太大”的“怨聲”四起,但是,只需要一個理由就能讓這群自稱“北漂”的年輕人頂著壓力繼續留在北京工作——“北京機會多”。 為了比別人得到更多的機會,一些人寧可拿著不足千元的底薪,也要在北京工作。從北京大學畢業后,小歐在北京一家美資保險公司做業務員,每月基本工資不到1000元。 “那時候,沒得挑。每個月工資的高低,就看你自己了。”小歐說,(保險)合同多一點,成本低一些,掙得也就多了。小歐現在每月的收入有好幾千元了,但她至今仍保留著“能坐地鐵就不打的,能坐公交就不坐地鐵”的習慣。 小歐“自負盈虧”的工作性質,幫助她養成了勤儉節約的好習慣。 另外,20位被訪者中有2人已經購買了基金,另有16人表示,一旦自己有了“閑錢”,便會毫不猶豫地購買基金或者銀行的其他理財產品;但所有20位被訪者均沒有涉足股票市場的打算。 對現狀滿意,想在職讀研 盡管許多剛畢業的大學生沒有能力存款,3000元上下的月薪在北京也只能過“精打細算”的生活,但是,大多數接受采訪的職場新人對現狀仍表示滿意。“很多外地來北京的人都是這么過來的。”他們對艱苦的環境早已有了心理準備。 筆者了解到,20位被訪者中13人有繼續深造、在職讀研的打算。 人保壽險職場專員韋君每天總是早出晚歸,忙忙碌碌的樣子。她的工作是與北京各個單位聯系,到各個單位召開產品說明會,并對該單位員工展開保險規劃與售賣服務。 韋君很喜歡自己現在的工作:“雖然市場開拓難度很大,對剛畢業的學生來說有些吃力,但是工作時間安排比較靈活,工作內容也不枯燥,每天都面對新情況。”盡管如此,韋君仍時時惦記著自己的老本行——法學。法律本科畢業的她正琢磨著進修一個碩士學位,“等過幾年,工作穩定一些的時候,我想念在職研究生。為今后晉升打下基礎。” 就職于工商銀行某支行的徐杰一直認為自己目前的工作有些瑣碎、乏味,但是,他告訴記者,就算再給他一次擇業的機會,他還是會選擇這份工作。“穩定”、“解決北京市戶口”是許多大學生找工作最主要的兩個方向,徐杰的這份工作兩者皆備,“沒有理由不繼續做下去。”雖然工資不高,但在許杰看來“穩定壓倒一切”。 徐杰告訴筆者,他的許多同事都是碩士學位,他暗暗給自己定下的目標:2009年向單位申請在職讀研。 調查中,有7位被訪者表示不會在職讀研,原因包括: 一、怕丟飯碗。保險業務員小歐告訴筆者,因為不是保險公司的正式員工,公司對在職深造人員的優惠和福利她都享受不到,“分心讀研,勢必在業務能力上有所耽誤;得不到公司支持,業務能力下降等于就是丟了飯碗”。 二、費用太大。“我們單位倒是支持我們在職讀研,并且贊助1/3的學費。”某國家機關公務員小張說,“我打聽了一下,念個名校的行政管理在職研究生,學費兩年最少3萬,我沒有存款,難道再向家人伸手?” 三、學以致用最重要,深不深造無所謂。北京一家區級醫院的藥劑師鄧海波(化名)認為,自己所學專業能夠在工作崗位上得到充分發揮才是最重要的,沒有必要為了一個高學歷去分心。 擇偶觀更物質化了 與大學時代相比,新走上工作崗位的大學生的擇偶觀也發生了變化,“比畢業前物質化許多,上學時可能會被一個人的個性吸引,但現在覺得一個只有個性沒有經濟能力的人吸引力是不足的。”韋君說。 與韋君一樣,20位被訪者都認為,自己在選擇結婚對象時更現實了。上學時覺得對方相貌好、人品好就夠了,但現在還要考慮對方的職業以及經濟能力等條件。韋君說:“工作后再找的朋友,很可能就是自己人生的另一半了,沒有經濟實力怎么結婚?” 至于結婚的時間,多數被訪者認為,有了男女朋友后可以先相處試試,等兩三年后,感情和工作都相對穩定并有一定的經濟基礎之后再談結婚。 買房重于買車 “結婚當然就要考慮買房了,有了房子才覺得穩定,才有了自己的家。”在財政部某下屬事業單位工作的小王對筆者說,“我覺得房子比車子更重要,買車對我們來說就奢侈了。就算買得起,誰養得起啊?” 在買房與買車之間,新工作的大學生還是將買房放在了更重要的位置,房子能夠讓離家工作的大學生產生“家的感覺”。小王笑著說:“有房子的話就感覺穩定了許多,覺得自己真正融入了這座城市。”有車沒房的狀態讓新工作的大學生們覺得自己是在“他鄉漂泊”。 采訪中,筆者還發現個別剛畢業不過1年的“幸運兒”,已經在北京結婚并且擁有了自己的房產。 “首付我們家付,她們家管裝修的錢。”藥劑師鄧海波現在每個月要繳還1500元的住房貸款,一畢業就結婚的他覺得自己這1500元交得值。他樂呵呵地說,“就當是付房租唄,房租是給別人的,貸款可實實在在是自己的”。 據了解,在北京工作的外地大學生中,像鄧海波夫婦這樣能交上“月供”的還是少數,大部分剛畢業的大學生還是把這筆錢交給了房東。(實習生 王燁捷 欒明月)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