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以假亂真仍是珠寶市場最大問題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16日 15:03 中國產經新聞
國家珠寶玉石質量監督檢驗中心3·15免費檢測分析指出 本報記者 任萬霞報道 日前,國家珠寶玉石質量監督檢驗中心歷年3·15免費檢測分析指出,由于近幾年來,國家有關部門加大了市場管理力度,各珠寶企業也逐漸意識到品牌對于企業發展的重要性,因而珠寶飾品主流市場也日趨規范,基本形成“一物一證”的質量保證模式,產品質量狀況良好。但二三線城市及中心城市邊緣地區珠寶首飾產品質量狀況欠佳,國內旅游市場、收藏市場與通過典當、拍賣、網絡與電視購物途徑購買的珠寶,應加強質量監督。 國家珠寶玉石質量監督檢驗中心于2002年開始,每年3月份為配合國家有關部門的3·15活動,面對社會開展免費檢測的服務,2002年到2005年,不合格率均超過20%,2005年的不合格率更是高達26.67%。2006年不合格率為17.42%,較往年有所下降。 該中心有關負責人告訴《中國產經新聞》記者,目前珠寶產品的質量問題主要表現為以假充真、以次充好,這在旅游珠寶市場尤為突出,嚴重損害了消費者的權益。而商場的打折風以及個別經營場所的不規范等現象也使消費者對珠寶玉石首飾的真偽產生質疑,打擊了消費者的購買信心。 1.以假亂真。即用一種珠寶玉石冒充另外一種與其外觀相似的、更為高檔的珠寶玉石,或用合成珠寶玉石冒充同類天然珠寶玉石。此類現象多表現為石榴石冒充天然紅寶石、合成立方氧化鋯冒充鉆石、合成祖母綠冒充天然祖母綠、合成水晶冒充天然水晶等,甚至有用玻璃冒充天然珠寶玉石的現象出現。將合成祖母綠當做天然祖母綠購進的現象,由于涉及地域廣、涉及金額巨大、商品的來源集中而引起了廣泛的關注。 為此,國家珠寶玉石質量監督檢驗中心提醒消費者,對合成寶石的定名必須在其所對應天然珠寶玉石名稱前加“合成”二字,如“合成紅寶石”、“合成祖母綠”等。此外,禁止使用生產廠、制造商的名稱直接定名和使用易混淆或含混不清的名詞定名。 2.以次充好。即經過人工處理的珠寶玉石在標注中沒有標明“處理”二字或處理方法。此類現象很常見,主要集中表現為經漂白、充填處理(商業上稱為B貨)或經染色、漂白、充填處理(商業上稱為B+C貨)的翡翠未標明處理方式,而當作天然A貨翡翠出售。 國家標準GB/T 16552《珠寶玉石名稱》中對經過處理的珠寶玉石明確規定在所對應的珠寶玉石名稱后加括號注明“處理”二字或注明處理方法;也可在所對應的珠寶玉石名稱前描述具體的處理方法。以張先生的翡翠為例,由于經過染色、漂白、充填處理,其定名應為:“翡翠(處理)”、“翡翠(染色、漂白、充填)”、“染色、漂白、充填翡翠”。 分析指出:珠寶首飾的主流市場(如大商場的專柜及珠寶專營店)的珠寶類商品合格率高。凡是在正規商場與專營店購買的首飾,開具有效票據、有鑒定證書的,絕大多數有質量保證,而旅游珠寶市場問題嚴重,商品的合格率低。2006年,295件在旅游途中購買的樣品中,僅有156件合格,合格率僅為52.88%。尤其是赴新加坡、馬來西亞旅游時購入的珠寶首飾,問題最為嚴重。而且2006年在新加坡首次出現了將合成碳硅石當作天然鉆石銷售給游客的現象。 而在國內,海南、珠海等地的旅游珠寶市場已成為不合格產品的主要來源地,尤其是珠海,2006年,在珠海購買的7件樣品全部為不合格商品,全部為以假亂真,如將合成立方氧化鋯冒充鉆石,將石榴石冒充紅寶石。此外,廣西及云南的部分旅游景點也時常有以次充好、以假亂真的現象出現。 珠寶批發市場在票據的開具方面,還欠缺規范,沒有在標識及票據上明示商品的名稱,一旦商品出現問題,消費者將很難維護自身的利益。 典當、拍賣、網絡購物與電視購物作為全新的購物形式,由于缺乏質量技術監督,品質很難保障。雖然2006年此類樣品的合格率為78.95%(19件樣品,15件合格),但加強這些領域的質量監督與技術合作,已勢在必行。 記者了解到,今年國家珠寶玉石質量監督檢測中心3·15珠寶玉石免費檢測活動也將在2007年3月15日至3月31日北京、深圳、上海舉行。檢測的珠寶玉石種類包括:珠寶玉石鑒定、鑲嵌鉆石分級(附帶有級別的證書\標簽)、貴金屬純度檢測。
【發表評論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