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污染控制,不是技術問題,也主要不是資金問題,首先要解決機制問題。”公眾與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稱,要控制水污染,必須加強執法;要加強執法,必須突破利益關系;要突破利益關系,必須有公眾參與;而公眾參與,首先要做到環境信息公開。
我國首個水污染公益數據庫——“中國水污染地圖”(www.ipe.org.cn/water),今日正式開通使用。
昨日上午,承擔該數據庫建設的民間環保組織公眾與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介紹,用戶可通過點擊數字地圖,檢索全國31個省級行政區和超過300家地市級行政區的水質信息、污染排放信息和污染源信息,包括超標排放企業和污水處理廠信息。
讓污染企業現形
“編制水污染地圖的最主要目的是讓污染企業現形,促使排污企業承擔起環保責任。”馬軍稱。
昨日下午,本報記者登錄即將開通的“中國水污染地圖”。在主頁中國地圖中,記者點擊了吉林省,很快出現了一幅吉林省地圖,在水質信息中顯示,2005年吉林省江河、湖庫以有機污染為主,江河主要污染物包括高錳酸鹽指數(化學需氧量)、氨氮、生化需氧量、揮發酚和石油類,湖庫主要污染物包括總磷和總氮。
據介紹,水污染地圖設置了三類數據:水質信息包括地表水、主要河流、主要湖泊、地下水、近海海域的水質綜述;排污信息包括廢污水排放、工業廢水排放、生活廢水排放、重點陸源入海排污、面源污染排放綜述;污染源信息包括不達標企業名單、不達標污水處理廠名單、污染事件排放綜述、污水處理廠建設和運行情況。
水污染地圖中列出了超過2500污染企業,其中不乏大企業,也包括若干跨國公司。
以北京為例,“誰在毒害家鄉的河流?”列出了前10大企業,包括北京貴祥和豆制品廠、北京汽車制造廠有限公司、房山科技工業園區、平谷區馬坊鎮工業小區、中關村科技園區永豐產業基地等。
該地圖還列出了2004年至2006年“中國不達標企業名單”。如曝光了2006年不達標企業,并對每一個曝光的不達標企業的超標情況進行了說明。
污水處理廠在許多地方形同虛設。水污染地圖也列出了2004年至2006年“不達標污水處理廠名單”。
“環境考試”百家城市交白卷
據了解,水污染地圖特別設計了“環境信息公開指數”,基于水質監測、排污狀況和污染源信息公示三方面的情況計算分數,總分為100分。
遺憾的是,在這張環境地圖上,超過100個城市的得分為零,因為他們沒有向公眾提供任何有價值的水污染信息。這其中既有經濟欠發達地區,也有中國環境監測總站監測的吉林、陽泉、四平等工業污染較嚴重的省市。
作為一種新型的環境管理手段,環境信息公開是公眾有效參與環境保護的先決條件,這也成為國際上進行環境監控和管理的一個趨勢。
讓馬軍感到遺憾的是,目前國內很多應該讓公眾知情的環境信息都沒有公開。
據了解,目前世界上已有50個國家和地區頒布了相當完備的信息公開法律,30個國家和地區正在制定自己的信息公開法規。
馬軍稱,水污染地圖的數據主要來自中國環境統計公報、各地區環境狀況公報和環境質量公報等官方渠道和權威調查數據,并隨時更新,因此具有較高的可信度和準確性。
但是,也有一些地方政府不公布真實的水污染數據或不完整,公眾甚至專家都很難斷定“誰是最大的污染排放者”。
此次公布的水污染地圖顯示,工業廢水COD和氨氮污染物的最大排放者均為廣西,分別是69.4萬噸和5萬噸;重金屬(鉛、砷、六價鉻、鎘、汞)和氰化物的最大排放者均是湖南省。
“水污染控制,不是技術問題,也主要不是資金問題,首先要解決機制問題。”馬軍稱,要控制水污染,必須加強執法;要加強執法,必須突破利益關系;要突破利益關系,必須有公眾參與,而公眾參與,首先要做到環境信息公開。
為何是“水污染”地圖
馬軍早年曾參與過“追殺中國水污染工廠”的調查,對全國水污染狀況了如指掌。
據馬軍介紹,目前全國70%以上的河流湖泊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并由城市向農村蔓延;90%的城市地下水不同程度遭受污染,并由點向面擴展。與此同時,陸源污染正在毒化近海海域,2005年我國向近海排放廢污水317億噸,主要入流污染物約1463萬噸。城市大生活廢水和農業面源已成為水污染物的主要來源。
據中國環境監測總站2006年6月發布的《113個環境保護重點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月報》,有16個城市水質全部不達標,占重點城市的14%;有74個飲用水源地不達標,占重點城市飲用水源地的20.1%;有5.27億噸水量不達標,占重點城市總取水量的32.3%。此外,目前全國還有3億多農民在飲用不合格的水。
“自去年(11月13日)松花江水污染事故以來,我國共發生130多起與水有關的污染事故,達到平均每兩至三天一起。”國家環保總局副局長潘岳9日向記者表示,當前我國水污染事故頻發和相關產業企業布局不合理有關。以石油石化企業為例,全國2萬多家石化企業大部分設在水邊,其中1萬家在長江流域,4000家在黃河流域,還有2000家在飲水源地和人口稠密地區。
來自國家環保總局的消息稱,2002年以來,環保部門收到的環境投訴以每年30%的速度上升,2004年達到了60多萬件,環境污染引發的群體性事件以年均29%的速度遞增。
馬軍承認,“水污染地圖”還存在許多污染數據的空白點。下一步將進一步收集各地水污染信息,對污染企業進行定位,并標注到數字地圖上,與其他民間環保組織合作,展開實地調查,并有針對性地開展水質和污染源排放的監測。 (編輯:盛秀華) 文章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