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GDP報告:北京GDP“綠色”排名靠前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9月08日 14:14 中國消費網 | |||||||||
在昨天公布的綠色GDP報告中,雖然沒有公布各省、市、自治區的具體數據和排名。但據了解,北京無論是環境污染造成的損失占GDP的比例,還是環境污染所要扣減的綠色GDP比例,都低于全國的平均水平。在核算的31個省、市、自治區中排名靠前。 據介紹,原有GDP需要扣除的虛擬治理成本方面,全國的平均數值為1.8%,共有21個省市高于這個標準,而北京則是10個低于這個標準的省、市、自治區之一。
在環境污染所造成的經濟損失方面,全國的數字是占GDP的3.05%,有14個省市高出這個標準,北京則低于該標準,依然排名靠前。 統計數據表明,北京2004年環境保護投資達到141億元,占當年國內生產總值的3.3%。 曾有人擔心地方政府對核算結果和排序存在異議,這就很說明問題。 最大的挑戰一是配套的資源環境統計制度、核算結果發布制度和核算監督管理制度能否很好地建立起來。 統計數據不準確、核算結果必然遭到質疑,發布和監督存在漏洞,考核效果必然不理想,指標就流于形式。 ■專家解讀 專家解釋北京綠色GDP排名何以靠前 “北京污染的感覺被放大了” 一般市民看來,北京的空氣污染以及水資源問題都比較突出,而且北京是資源依賴型城市,北京綠色GDP的數據準確嗎?排序的意義何在?昨日,本報記者采訪了綠色GDP核算標準研究項目組專家、中國環境規劃院總工程師王金南。 據王金南介紹,GDP扣減比例越低,GDP的綠色成分自然就高一些。北京作為國家10個綠色GDP試點省市之一,自己也在計算綠色GDP虛擬治理成本。目前北京自己的數字已經計算出來,結果和這次公布的基本差不多。 至于北京的GDP環境污染扣除量為什么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王金南認為,這就是人們感覺的問題。感覺的東西和核算的結果是不一樣的。首先,畢竟北京人口少,1000多萬;第二,感覺北京空氣污染重,但要和山西比,和河北的一些地方比,就不那么嚴重。此外,北京是首都,是國際化都市,王金南認為這使得人們對環境污染的感覺有些放大。 “應該說北京在經濟發展的同時,環保還是做得不錯的,就拿水(資源治理)方面來說,北京投入的成本就是比其他地區高”。王金南表示,因為試點省市的參數比較細,核算也還沒結束,加上排名和經濟總量也有關系,所以現在還沒法下“北京是不是全國最好”的結論。但是,王金南認為排序是有意義,由各個地方來看更有意義。“哪些地區環境治理成本高就能看出來了。”王金南說,北京方面和國家項目組一直相互交流,為國家項目組提供了很大幫助,包括很多具體的參數。目前,北京自己的環境退化成本也正在算,國家項目組也要求北京在今年年底前算出來。 ■ 訪談 “綠色GDP就是要扭轉政績觀” 國家環保總局副局長潘岳接受本報專訪稱,建立綠色GDP體系難在克服官員固化利益結構 經過兩年多努力,中國首個綠色GDP核算報告終于出臺了。作為綠色GDP核算領導小組組長之一,國家環保總局副局長潘岳非常興奮,笑稱一時激動穿上了西服。本報記者就綠色GDP獨家專訪了潘岳。 傳統GDP 污染也成經濟增長點 新京報:為什么中國要克服種種困難,算出綠色GDP? 潘岳(以下簡稱潘):綠色GDP是一種新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它把經濟活動過程中的資源環境因素反映在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中。在過去20多年里,中國GDP年均增長9.5%,但利用單一GDP來衡量經濟發展,負面效應很顯著。多年計算的平均結果顯示,中國的GDP增長中,至少有18%是靠資源和環境的“透支”實現的。 新京報:有政治方面的因素嗎?比如領導干部的政績觀。 潘:以往GDP核算體系是以市場化的產出來衡量經濟發展的。在這樣一個體系中,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都是“免費商品”,其耗減和環境質量的下降不但不會減少GDP,治理污染的經濟活動所產生的收益反而計入GDP,污染也成為了GDP增長點,這就給決策者提供了錯誤信息,使決策者通過對自然資源的過度消耗來獲得經濟的高速增長。 因此,單純用GDP來考核領導班子的政績,必然有失偏頗。科學發展觀不能流于一句口號,要想扭轉地方干部的政績觀,就必須有一套堅實的制度去支撐,綠色GDP就是這種制度之一。 新京報:也就是說,能扭轉政績觀? 潘:如果起不到作用,當初我們就不搞了。曾有人擔心地方政府對核算結果和排序存在異議,甚至有的地方已要求不要公布核算結果,這就很說明問題。有所顧忌,我們的目的就達到了一半。 我相信通過發布這樣的年度核算報告,必定會成為各地綜合業績的評價指標,必定會激勵各級領導干部在發展經濟的同時顧及到環境問題、生態問題和資源問題。不論他們是主動顧忌,還是被動顧忌,只要有所顧忌就好,而且,我相信隨著工作的持續開展,他們的觀念會從被動顧忌轉向主動顧忌,從主動顧忌到主動選擇,從而促進環境友好型社會的發展。 (編輯:王彥艷) 文章來源:新京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