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就南水北調調水量及賠償問題與水利部對話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8月29日 09:43 中國消費網 | |||||||||
全國人大南水北調西線工程調研組前腳剛走,水利部和黃河水利委員會(以下簡稱黃委會)后腳就跟到了。 8月21日,在成都的一家賓館里,水利部和黃委會召開了關于西線調水第一期工程可調水量及調水影響研究的座談會。
據參會人士向本報透露,除四川省發改委、省國土資源廳、省社科院、省委政研室、甘孜州和阿壩州政府等官員、學者外,到場參會的還有——水利部調水局副局長祝瑞祥、黃委會副主任蘇茂林、黃委會下屬黃河勘測規劃設計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黃河公司)董事長李文學、總工程師景來紅等。 在研討會上,黃河公司做了階段成果匯報,四川方面與水利部、黃河委則展開了面對面的交流,關鍵圍繞兩個話題:一是可調水量;二是賠償問題。 22日上午,大會一字一句通過了雙方都認可的“會議紀要”。 “與黃委會之前在成都召開的會議相比,雙方的態度已緩和了許多。”參會人士說。 西線工程“無可替代”? 座談會透露的信息顯示,黃河公司認為西線工程具有“無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西線工程規模大,技術條件復雜,但不存在不可逾越的技術難關。”該公司表示,“僅靠節水緩解缺水形勢是有限度的,黃河流域自身資源已難以支撐流域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從國家全局戰略的高度考慮,必須不失時機地實施跨流域調水工程。” 在階段成果報告會上,黃河公司指出,黃河以其占全國河川徑流2%的有限水資源量,承擔著本流域和下游沿黃地區占全國15%耕地面積和12%人口的供水任務。 黃河流域現狀供需缺口即達49.2億立方米,據預測,在充分考慮節水型社會建設,盡可能降低各行業用水定額的條件下,黃河流域及相關地區2020年和2030年水平國民經濟需水量分別為614.4億立方米和647.1億立方米;2030年水平多年平均黃河流域河道內外總缺水量達149.4億立方米。 而且,即使不考慮遠期的缺口,現階段缺水問題已然叫人憂慮: 計劃開工建設的能源項目由于沒有取水指標而無法立項,即將開工建設的項目,比如寧東能源重化工基地,面臨最大的挑戰之一就是水資源問題;黃河流域上中游西鄰騰格里沙漠、烏蘭布和沙漠、毛烏素沙地,近幾年更是成為華北地區沙塵暴頻發的來源地……在報告中,黃河公司不斷擺列著觸目驚心的事實。 更要命的是,在黃河公司看來,缺水問題已嚴重制約了黃河流域各省區變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的工作。 據記者了解,沿黃軸線地帶將形成以蘭州為中心的黃河上游水電能源和有色金屬基地、以山西為中心的中游能源基地、山東半島重點開發區和兗滕-兩淮能源開發區。經過多年建設,目前已形成了以包頭、太原等城市為中心的鋼鐵生產基地和鋁生產基地;以山西、內蒙古、寧夏、陜西等省區為中心的煤炭生產基地等。 “南水北調西線工程具有不可比擬的優勢,是解決我國西北地區和黃河缺水的最有效途徑。”黃河公司指出。 不過,在其堅定的語氣背后,8月28日,黃委會的一位資深高級工程師在接受記者電話采訪時表示,座談會雖然是談階段成果,但總體還屬于項目建議書階段,“一切還充滿變數,最后要由中央決策拍板”。 “可調水量”將縮小? 第一個變數,就是“可調水量”。 四川方面的一位官員向本報透露,原先規劃三期的西線工程,現在一、二期可能要合并。 問題正是出在四川也缺水上。 四川省為解決盆地今后發展對水資源的需求,正考慮2030年后從大渡河調水20億-30億立方米至岷江,但岷江水資源目前開發程度已很高,都江堰以下至新津近百公里河段每年都出現斷流現象。 四川“抽刀斷水”之舉,無疑對西線一期工程從大渡河上游調水的可調水量產生很大的影響——據記者了解,原西線規劃提出第一期調水40億立方米,第二期50億立方米。但也有知情人士向記者分析,“四川之舉,除考慮地方利益外,也有搭順風車之嫌。” “8·21成都會議”上,黃河公司透露說:一、二期工程合并之后,仍稱之為“西線第一期工程”,為了不影響規模效益和經濟合理性,初步確定調水規模在80億-90億立方米,并指出這個調水量是“適宜”的。 據階段成果顯示,如選擇90億立方米的方案,淹沒區影響人口達2.26萬人,淹沒寺院達18座,淹沒1個縣城、7個鄉政府駐地;如選擇80億立方米的方案,將涉及1.18萬人,淹沒寺院8座,淹沒4個鄉政府駐地。 相較而言,黃河公司更偏向于選擇80億立方米的方案。更重要的是,調水量減少10億立方米,工程總投資也隨之減少了202億元;90億立方米的方案中,有的壩最高將達232米,次之也有159米。80億立方米的方案中,壩高降幅明顯,最高只有188米。 因調水量是“適宜”的,所以,黃河公司認為調水對調水區生態環境有一定影響,但對工程建設不構成“制約條件”。 據階段成果顯示,一期工程后,壩址以上將形成12.416萬平方米的水面,根據計算與類別分析結果,除了風力有所加強,對庫區小氣候影響較小;所影響到的植物種類多屬常見,不需要遷地保護和建立種質資源庫;因水體透明度提高,更有利于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原先適宜急流生活的魚類,可能會移向庫尾或支流上游生活、產卵,其種群數量會相應減少,但不致于滅絕…… 水庫規模越大,水庫地震發生的概率就越高。據階段成果透露,已發生的6級以上誘發地震的水庫壩高均超過100m,庫容均大于20億立方米。西線第一期工程未來可能最高壩是188米,該水庫發生地震的概率相對大些。另外,一期工程的幾個庫區附近有規模較大的斷裂通過,也利于產生水庫誘發地震——但總的來說,“一期工程處于可可西里-金沙江地震帶中地震活動水平相對較低的中西部地區,是青藏高原強烈活動區內相對弱活動區之一。” 對于這樣的“成果”,四川方面顯然難以理解和接受,“這只是一期工程的調水量,如果第二、第三期工程都上馬了,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可能還會這個樣子嗎?說沒有技術難關,一旦工程運行后,隧洞內發生坍塌,誰來為此買單?” (編輯:李旭波) 文章來源:南方網 21世紀經濟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