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收入不一定成富翁 真富翁卻會低支出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8月16日 15:11 中國消費網 | |||||||||
普羅大眾之所以羨慕富翁是因為在想象中他們可以享受更精致的生活甚至揮金如土,但如果真正進入富翁的世界,卻發現成功的富翁,很少揮金如土。相反的,他們往往有“視土如金”的傾向。 美國研究者史丹利Thomas Stanley和丹寇William Dank曾經針對美國身價超過百萬美元的富翁,完成一項有趣的調查。他們發現:“高收入”的人不必然會成為富翁,真正的
在美國另外一項對富翁生活方式的調查中,我們也毫不驚訝的發現,他們中: 大多數人時常請人給鞋換底或修鞋,而不是扔掉舊的; 近一半的人時常請人修理家具,給沙發換墊子或給家具上光,而不買新的; 近一半的人會到倉儲式的商場去購買散裝的家庭用品…… 大多數人到超市去之前都有一個購物清單。這樣做不僅會省錢,可以避免沖動購物,而且,如果有清單,他們在商店購物的時間就會減少到最低限度。他們寧愿節約時間用于工作或與家人在一起,而不愿在超市胡亂地走來走去。 這個結論看來再簡單不過,卻是分隔富人和窮人最重要的界限,任何人違背這條鐵律,就算收入再高、財富再傲人,也遲早摔出富人的國界。任由門下三千食客坐吃山空的孟嘗君、胡亂投資的馬克 吐溫,當然還有無數曾經名利雙收卻揮霍濫賭亂投資的知名藝人,都是一再違背“收入必須高于支出”的鐵律之后,千金散盡。更妙的是:一旦順應了這條鐵律,散盡家財的富人也可東山再起。 如王爾德那句精辟的話――唯一的必需品就是非必需品。 法國小說家福樓拜筆下的包法利夫人,雖然對致富一事毫無建樹,但對如何花錢,卻有獨到的看法。包法利夫人出身貧窮的農家,從下就中了愛情小說的毒,認為愛情不存在于尋常人家,而是貴族生活的產物。為了得到愛情,她必須躋身于一個有“盛宴、馬車和龐帕德爾式掛鐘”的世界。 愛瑪長大后嫁給了鎮上的包法利醫生,婚姻生活貧乏無趣,離小說中的愛情想去甚遠。為了購買昂貴的信封和信紙,模仿流行雜志里的貴婦化妝、為了高級的綢緞禮服、為了巴黎的奢侈品,愛瑪不停的舉債、賒欠下,包法利先生的祖產賠光了。愛瑪因為還不出錢來,自殺了。攤開包法利夫人的收支平衡表,那些血淋淋的數字,不也控訴著我們平日血拼的暴行?那些來自包法利先生的哀鳴,聽起來不也十分熟悉?在今天,像包法利夫人這樣勇于消費的女性不但不會自殺,反而成為時髦女性的表率,都要感謝廣告的全面勝利和20世紀發明的信用卡。 在削減開支和努力提高現有生活水準之間,現代人多數會選擇后者。他們永遠都想要更好的車、更大的房子、更高的薪水。而一旦得償所愿,他們很快就又變得不滿足。學術界將之稱為“享樂適應”(hedonic adaptation)或是“快樂水車”。當升職或是新房新車帶給我們的興奮逐漸消退時,我們又會開始去追求別的東西,如此周而復始。 (編輯:王彥艷) 文章來源:《錢經》雜志 |